[中国文化报]音乐剧人才何时能有用武之地
时间:2008-07-10
10年前,他们为学习音乐剧走到一起,他们是那样地热爱它,即使后来由于生存的压力或各种各样的原因,他们不得不舍弃自己的最爱,但那份音乐剧情缘却让他们始终难以割舍。10年后,他们为了音乐剧事业,再次聚首,激动、兴奋之余,是对音乐剧发展的深层次思考。近日,本报记者在中央戏剧学院排练场,采访了正在那里排练“寻梦之歌——中戏95音乐剧班10年回顾晚会”的部分同学,他们的亲身经历和对音乐剧发展的担忧和期望,值得我们去深思。
音乐剧表演人才不断流失
中戏95音乐剧班的毕业生中,现在有相当一部分人已远离音乐剧了。孙红雷是第一个选择离开的人,如今他已是国内当红的影视明星。谈到当年选择离开的原因,孙红雷坦率地说:“音乐剧不是贫困戏剧,需要足够的经济基础。大学毕业首先面临的是生存问题,当年只有我一人考上‘青艺’,我的舞蹈功底不行,但表演是我的强项,‘青艺’提出给我迁户口、分房子的优厚待遇,我自然选择去‘青艺’。现在,我有了钱,终于有条件、有能力来为音乐剧事业做点事情了。”
袁卫东,很多人知道他是电影《七剑》的执行导演,毕业后他做过影视剧演员,排过舞台剧,拍过专题片、电视剧,后来做了电影导演。谈到音乐剧人才的流失,他不无遗憾地说,他们班是全国第一个音乐剧班,每一个学生拿出去做演员都会很棒,可惜的是,毕业后很多人没有可以展示的平台和土壤,音乐剧人才也就流失掉了。
杜鹤算是幸运的。毕业后的第二年,她去了日本著名的音乐剧团——日本四季剧团,直到2003年年初回国。回国后,她却因为没有音乐剧演,一直在拍电视剧,2004年年末才开始接演音乐剧。她说,只是一次偶然的机会,让她得到了在音乐剧《雪狼狐》中扮演女主角妈妈的角色。她的话多少让人有些伤感:“我们花费了很多的心血和汗水学来的东西,却没有登台表演的机会。直到现在国内也没有一个专业的音乐剧团,哪怕是一个专业歌舞团下面的一个小分团。这是一件很令人无奈的事情。可是,全国还有那么多的院校在招音乐剧班,辛辛苦苦培养出来的人才,大多在社会上飘着,很可惜。”
分析音乐剧人才流失的原因,大型多媒体音乐剧《电影之歌》的执行导演焦刚认为,对中国音乐剧来说,最重要的还是剧目问题,有了好的剧目才能有好的人才展现,才能让这些人才长期参加演出,剧团才能生存。如果没有好的剧目,就不可能形成一个长期的演出氛围,人才就会很快流失。95音乐剧班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而日本四季剧团之所以能留住人才,就是因为他们有足够的好的剧目上演,以“剧目养团”。“作为导演来讲,要想运用好音乐剧人才,留住人才,首先要了解这些人才是什么样子的,是什么类型的人才,然后根据他们的情况,与编剧协商,选择一个适合表现他们的方式,这样所有的音乐剧人才都会有的放矢。毕竟每个人的特长不一样,懂得发挥他们各自的特长,这一点很重要。”
最缺乏懂行的音乐剧制作人
“音乐剧人才中,演员很多,导演、编剧算不上大问题,最缺乏的是懂行的音乐剧制作人——必须是真正有音乐剧思想的人。我心目中的音乐剧制作人,最好是在美国进修过音乐剧,经过音乐剧专业的系统学习,懂得音乐剧的编、导、创作(包括音乐、舞蹈、舞美等)和制作,还要懂营销,能够成立核心的主创班子。”孙红雷说。他打算把2006年将上演的电视剧《刀锋1937》改编成音乐剧,他可能做执行制片人、制作人和监制。他将动用95音乐剧班的同学,因为“他们身上带着音乐剧的内涵,他们的舞蹈和歌声都是带着戏的,他们可能会影响整个中国音乐剧的发展,甚至会影响到下一代”。
焦刚认为,制作管理部门是贯穿艺术创作和艺术人才培养这两个方面的一个很重要的桥梁和纽带,国内恰恰在这个方面力量非常薄弱。如果没有很好的音乐剧制作人,是很难把音乐剧做好的。国外成功的音乐剧,如,国内人说的音乐剧“四大名剧”,都是由著名制作人卡麦隆·麦金托什制作的,韦伯和勋伯格两个风格完全不同的作曲家,居然在同一个制作人手下成为了世界的经典,这是一个很值得我们关注和研究的问题。音乐剧的运作是很商业化的东西,它是工业化的产物。如果这个部门做起来,可以解决我们两个方面的过剩及不平衡,即一方面音乐剧表演人才过剩,另一方面真正音乐剧演出却招不到合适的演员。这个中间环节需要我们现在做音乐剧的人投入更多的精力去关注。
音乐剧教学与市场不对接
“国内音乐剧创作还没有培养人才的条件,目前只能培养表演人才,这是新生事物发展中很正常的过程。”毕业后一直在日本四季剧团并曾担任主演的范卫华,刚刚被母校中央戏剧学院作为人才“引进”回来。面对国内音乐剧人才培养问题,她提出了自己的看法:音乐剧表演人才要求三位一体,表演、舞蹈、歌声都要精彩,难度大,训练很苦,必须像芭蕾舞演员那样,每天进行形体训练,又得像歌唱家那样,每天都要练声,否则做不到边跳、边演、边唱。“在运动中唱,越到激情时越要唱,难度可想而知,在日本,音乐剧演员的训练是很残酷的。”她深有感触地说。
目前,国内高等院校最苦恼的是音乐剧教学没有成型的东西,处于起步阶段。2005年,中戏招了一个音乐剧班,范卫华表示,会把这些年来在国外所学到的和做多年演员的体会传授给学生,希望自己能把所学用到教学中来。“我本身是做演员的,我知道怎么去做才能达到三位一体。中国的音乐剧教学不能照搬欧洲,因为亚洲人与欧洲人在形体上是有区别的,训练方法也是不一样的。我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能为国家音乐剧表演后续人才做点实事。”
杜鹤也认为,目前,国内音乐剧师资力量很薄弱,缺乏专业音乐剧教师和综合性课程的教师。日本四季剧团“团带班”的做法值得我们借鉴,这也是他们的音乐剧人才始终没有出现断层的一个根本原因。音乐剧人才很多是需要天性和悟性的,学习其他表演专业的人不一定要求声乐、舞蹈都很好,而学习音乐剧的人对声乐、舞蹈则有较高的要求。音乐剧的重点是在“剧”字上,是要把音乐、舞蹈融入到“剧”中,它的表演方式是不一样的。
焦刚认为,音乐剧市场供需之间,由于缺少中间环节对接不上。当我们还没有形成一种市场需要的时候就做供需,必然会出现很多错误的对接。不客气地说,现在中国音乐剧演员的储备在全世界恐怕都要排在第一位了。中国很容易把事情做成一窝蜂,可是大家却并不了解什么是真正的音乐剧,音乐剧的表演到底应该怎样表演,音乐剧的创作到底应该怎么创作?我们还处在摸索阶段。现在学校的培养方式是,学生招进来,教你一些表演、唱歌、跳舞而已,因为没有合适的剧目的培养,形成了这些学生只是学到了一些技术,却没有更多的机会把这些东西融入到音乐剧的表演当中去,没有真正形成一个系统的培养方式,与市场脱节也就会成为必然。另外,许多学校培养出来的音乐剧人才好像都是为了做主角似的,一旦有剧目招演员时,大家都奔着主角去,毕竟一个戏里顶多有一两个主角,而且演主角的人必须要有特殊的条件,这方面也存在误区。
静下心来做音乐剧
虽然95音乐剧班中很多人离开了音乐剧舞台,但他们仍对音乐剧抱以热情和期望,只要有机会,他们都愿意为音乐剧的发展做点事情。他们不约而同地说,希望大家能够踏踏实实、静下心来为音乐剧事业做些事情,不要急功近利,尤其不要出现太大的浪费。通过大家的努力,慢慢地把观众吸引到剧场中来,把市场带动起来,把剧目培养起来,人才也就不会像他们那样流失了,就会开始向一个良性循环的方向发展。
“现在大家都是在摸索,在滚爬,在吸取经验,每一部戏出来以后都会有可取之处,也会发现它还有一些问题,都是在积累的过程中,只要大家静下心来,踏踏实实地做完一件事情后,总结经验,下次不要再犯类似的错误,我想,音乐剧还是会很快地发展的。”焦刚说。
“做音乐剧需要一个坚强的心和毅力。现在的市场火爆绝对是泡沫现象,至少需要10年到20年的时间才能做好这个市场,大浪淘沙,最终只剩下不为利益所诱惑,踏踏实实、甘心情愿做音乐剧的人。”孙红雷补充道。
《中国文化报》2006年1月9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