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李舫 徐馨
9月6日至8日连续三个晚上,中央戏剧学院实验剧场,一台由《虎列拉》、《求雨》、《打得好》、《粮食》四台独幕话剧组成的演出专场受到了观众的热烈欢迎。欧阳山尊、严寄洲、苏民等老艺术家再次拿起60年前的战斗武器——
《虎列拉》、《求雨》、《打得好》、《粮食》是流传了60年的经典独幕剧,是延安时期的战斗剧社创作并演出的优秀剧目。60年前,这些充满喜剧风格的独幕剧反映了抗日战争中敌后人民的斗争生活。这些戏曾在1942年由敌后根据地剧团在延安演出过,曾极大地鼓舞了当年浴血奋战的抗日战士。
从8月中旬开始,为纪念抗日战争胜利60周年,欧阳山尊、严寄洲、苏民、石维坚、宋戈、陈大林、王大年、澹台仁慧等几代老艺术家们特别重排这四台话剧。他们说,这是为了让今天的观众特别是青少年观众永远不要忘记那段历史。据了解,这四台戏的演员平均年龄都超过了60岁。
毛泽东称赞的好戏
《虎列拉》中的“虎列拉”指的是在敌占区流行的一种传染病,学名霍乱。八路军的一名伤员在老乡家养伤,老乡对来搜查的日本人说,这是自己的儿子,得了“虎列拉”,从而保护了伤员。《求雨》讲的是村里正在开群众大会时,日军摸进了村,散会已经来不及了,村长灵机一动,让大伙都跪下假装求雨的样子,骗过了日本人。《打得好》讲述的是玉锁娘和玉锁为掩护受伤的八路军战士老王同日本兵周旋,“误打”汉奸的故事。
在这三部戏出台之前,在延安演出的很多表现抗战的戏剧作品都是以正面表现为主,基调比较悲壮。这些表现根据地人民在共产党领导下同仇敌忾、以智慧同顽敌作战的作品寓教于乐,具有喜剧色彩,一经推出,立刻受到了根据地人民的热烈欢迎。自此,3台小戏在延安长演不衰。
当年毛泽东同志看过演出后对这些话剧给予高度评价。他曾写信给欧阳山尊等,在信中说:你们的剧我以为是好的,延安及边区正需看反映敌后斗争生活的戏剧,希望多演一些这类的戏。
欧阳山尊:92岁的新角色
1939年,年仅25岁的欧阳山尊,被八路军120师师长贺龙指名调到由他管辖的战斗剧社担任副社长。1941年,抗日战争到了最艰苦的阶段。贺龙司令员根据新形势的需要,指示文艺工作团体组织戏剧游击小分队,奔赴敌占区去宣传演出。
欧阳山尊带领战斗剧社精兵强将组成游击剧团,从根据地到敌占区,转战在晋中敌占区的边沿地带,这些充满了喜剧风格的话剧成为一柄柄利剑,直刺敌人的心脏。
北京人民艺术剧院建立后,欧阳山尊曾任剧院副院长、副总导演和艺术委员会副主任。他导演了《春华秋实》、《日出》、《三姐妹》、《带枪的人》等40多部戏。他的作品气势磅礴,感情浓烈,节奏鲜明。欧阳山尊在他半个多世纪的艺术实践中,为推动和发展我国的话剧事业做出了杰出的贡献。
悠悠岁月,弹指一挥间,昔日年轻力壮的欧阳社长,如今已是92岁高龄的耄耋老人了。然而,92岁的老艺术家一听说要重排这些作为战斗武器的街头独幕剧,强烈要求参与。
8月12日,欧阳山尊冒雨来参加这四台话剧的建组会。年已耄耋的欧阳山尊已行动不便,行走需要人搀扶,但他不但担任演出的总策划和艺术指导,还在《求雨》剧中扮演一个角色。欧阳山尊说,他要在剧中扮演一个回族老人宋大爷,这个形象设计是为了表现全国各族人民团结一致抗战的决心。由于他年事已高,而在剧中还有一个磕头的场面,因此在人物设计上,将由一个小“孙女”搀扶上场。当大家关心他是否一定要出演这个动作时,老艺术家说:“磕头这个场面我一定要演,而且可以演,但是在起身的时候,可能要人扶一把。”他的敬业精神感动了所有年轻的演员。
白发“小学生”做楷模
几天来,在北京人艺三楼的排练厅里,四台话剧已经进入了紧张的连排和彩排阶段。戴着助听器的总导演苏民不厌其烦地一一纠正演员们的每一句台词,每一个动作。79岁的苏民说,排练中的“啰嗦”是为了演出时的华彩,他幽默地称自己为“啰嗦夫斯基”。
在中国文联主办的此次复排演出活动中,中国老教授协会文艺专业委员会承担组织工作。参加活动的老艺术家们不计报酬,不在乎身体状况,挤出时间来,情绪激昂地投入排演。“抗战是一座革命的洪炉,也是一所革命的大学校。作为一个老战士,我曾在这座洪炉里经受锻炼,但是在这所大学校里却只是个小学生。面对有如疾风迅雨的时代进展和不断出现的新鲜事物,我这个小学生还必须继续学习,努力学习,学习学习再学习。”欧阳山尊的这番话道出了老艺术家们的心声。
他们的举动深深地感染了中青年演员,一些中青年演员也以老艺术家为榜样参加了这次演出。一些老艺术家说,让年轻演员参加这次演出活动可以使他们真正了解到“我们的话剧是怎样演的”。
观众们深深地为这些满头白发的老艺术家们的精湛表演所震撼。一名中央戏剧学院的学生说:“我们的民族不能忘记这段历史,感谢老艺术家给了我们补课的机会。”有的观众说:“我们是和台上的演员一起流着泪高唱《义勇军进行曲》的。”
老艺术家们的演出活动得到各级领导和有关方面的重视与支持,文化部已将其列入“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60周年优秀剧目展演”活动中。
《人民日报》2005年9月13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