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外国语大学戏剧教育由北外艺术研究院主要承担,始终坚持围绕北外“外、特、精、通”的办学思想,借助北外自身传统语言优势,培养集“外语+艺术+传播”于一身的复合型对外文化艺术交流交往人才,努力推动民族艺术发展、立体展现民族艺术精粹、促进中国传统文化传承传播,从而更好地为国家“文化走出去”所服务。
截止到2023年,北外戏剧教育已有十二年历史,初步形成了以“理论联系实践”为指导、“传播型”研究生培养为基础,“艺术学”为特色的综合、复合型性教学模式。“十四五”期间,北外戏剧教育将深入落实教育部办公厅关于印发《高等学校公共艺术课程指导纲要》【教体艺厅〔2022〕1 号】文件指示,进一步辐射强化对全校学生的艺术通识教育,巩固美育普及。
2023年,随着新冠疫情全面解封,线下课程已全面恢复,各类戏剧艺术活动也如雨后春笋般在校园内外展开。北外戏剧教育发展迎来新局面,我们在教学科研、人才培养、学科建设与社会服务等方面取得如下成果:
一、教学方面
1.品牌课程影响广泛
2012年以来,已经连续8年在校内开设艺术通识课“京剧艺术大观”,全校先后有千余名各专业的本科生、研究生、留学生选修,辐射带动千余人次,反响强烈。
2.通识教育业内领先
学校“学生在校期间学会一种民族乐器”为目标,积极投身北外艺术类通识教育和艺术社团建设,极大地提升了北外学子们的艺术鉴赏能力和演出实践经验,为探索语言类高校的艺术教学模式奠定了基础。具体有:(1)面向全校本科生开设“乐器普及”实践型通识课程,与我校战略合作单位北京乐器学会合作,固定时间地点开展古筝、古琴等中国传统乐器的艺术实操课程,提升学生艺术实践和审美能力,累计授课人数四千余人。(2)每学期开设《中外经典声乐作品鉴赏》《走进中国民族器乐》《港台电影研究》《音乐剧研究与鉴赏》《走进艺术学:艺术原理与作品赏析》《爱的艺术》等全校艺术理论型通选课,累计授课人数三千余人。(3)面向有较高艺术基础的在校生,组织培训大学生艺术团演出,并指导学校古典音乐协会、民乐协会、爱乐协会、音乐剧协会等校级艺术团体的日常训练,每年组织乐团夏季专场音乐会、“三巡”演出、开学毕业典礼等校级活动演出等,成为我院通识教育新常态。
继续面向全校本科生与留学生开设“乐器普及”实践型通识课程
3.校园文化丰富多彩
我校多年来陆续邀请国家京剧院、国家话剧院、北京京剧院、开心麻花剧院等单位前来举办“高雅艺术进校园”系列演出并开设工作坊。截止2023年底,已在我校演出20余场,师生反馈良好。
目前,我校形成以“体验观摩”、“主题讲座”、“艺术沙龙”等形式为代表的戏剧教育多模态路径,在全校营造了浓厚的戏剧氛围。
(1)“体验观摩”:2023年3月2日,北京外国语大学受邀前往北京大学百周年纪念讲堂,观摩北京京剧院新编现代京剧《石评梅》,通过观摩戏曲的形式,重温革命精神,树立新风正气。2023年3月25日,北外部分学子受邀前往北京市东城区天乐园大戏楼,参加由北京市教委举办的京剧“沉浸式”体验营活动,感受戏曲文化,领悟京剧之美。2023年4月14日,北外高级翻译学院组织学生前往国家大剧院,观看了京剧《武松打店》和《游龙戏凤》,提高了同学们的艺术修养,增强了对于中国传统文化的理解。2023年10月18日,北外高级翻译学院学生前往繁星戏剧村,观看新编京剧《吝啬鬼》,切身体会中外文化的碰撞与交流。
北外学生参与京剧“沉浸式”体验营活动
(2)“主题讲座”:2023年4月12日,学校举办了“歆艺北外——高雅艺术进校园”之“相遇梅兰芳”大学生戏曲节活动,邀请北京市梅兰芳艺术基金会开办主题讲座,并配合以展览、体验等活动,获得了参与师生的一致好评。2023年6月2日,北外高翻学院邀请北京京剧院青年武旦演员王彦力、青年武生演员李根来校,为北外师生及意大利留学生带来了一场精彩绝伦的京剧知识讲座和表演体验活动。
“歆艺北外——高雅艺术进校园”之“相遇梅兰芳”大学生戏曲节活动
(3)“艺术沙龙”:2023年6月3日,北京外国语大学戏曲协会面向全校师生发出邀请,举办了“京彩粉墨”京剧脸谱沙龙,在脸谱知识导学之后,全体人员拿起画笔,在自制脸谱的过程中体验京剧之美。为了让京剧的魅力被更多人看见,“戏韵芳华BFSU”大创团队、北京外国语SICA国际交流协会、北京外国语大学戏曲协会于2023年10月14日联合举办了“听京剧,赏中国”留学生戏曲体验活动,此次活动采取“戏曲讲座+戏曲节目+画脸谱体验活动+戏院观摩演出”的多样形式,为北外全体留学生提供了学习、了解京剧国粹的宝贵机会。
“听京剧,赏中国”留学生戏曲体验活动
二、人才培养
1. “中国传统戏剧对外传播”方向硕士研究生培养质量良好
北外艺术研究院已经连续十二届招收戏剧传播学硕士研究生,共38名,目前毕业生就业率100%,他们已在中国文化对外交往各个平台崭露头角。
2.与国际新闻与传播学院联合培养国际艺术传播博士、专业硕士初见成效
作为国际新闻与传播学院与我院联合培养的全国首个“中外戏剧传播比较研究”方向博士已经毕业3人,还有2人在研;2023年9月底,两院培养的国际艺术传播方向继续招收博士生3人、国际艺术传播专业硕士10人入学,“国际艺术传播”的硕博培养,不仅是我院人才培养方向的进一步提升,更极大促进了我院在跨学科领域培养人才的重要意义。
三、科研工作
截止到2023年底,艺术研究院共承担国家级重大项目1项、其他国家级项目3项,省部级项目5项,到账经费400余万元,出版专著10部,编著6部,已发表论文百余篇,其中CSSCI论文30篇。
截止到2023年12月,北外成功申报了国家社科基金艺术学重大项目《富连成人才培养体系研究》(批准号:19ZD09),是我校首次承担国家重大艺术类科研项目。作为我院特色品牌,《中国京剧百部经典外译工程》丛书已经出版四辑近50部,该工程作为教育部2013年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重大课题攻关项目(批准号13JZD035),还被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评为200部“图书走出去”基础书目之一。我院所承担的2016年度国家艺术基金项目跨界融合舞台剧《杜丽娘与朱丽叶》(项目编号:20161141)完成了全国40场公演,并与北京师范大学、香港浸会大学联合国际学院(UIC)合作,完成校际间的交流演出。
2023年,我院成果申报教育部人文社科规划基金项目“中国英文报纸中的戏剧报道编译与研究(1832-1953)”,拓展了我院以“戏剧+外语+传播”为特色的科研空间。同年,我院以本院教师为主体,成果申报北京外国语大学青年学术创新团队项目“近现代中国英文报纸中的戏剧报道编译与研究”(项目编号:2023TD002),使我院教师的科研能力和团队凝聚力又有进一步提升。
四、教师队伍
北外艺术研究院全体教职工年龄构成合理,现有教职员工9人:专职教学科研人员7人,其中,教授1人,副教授1人,100%具有博士学位;行政管理人员2人。教学科研团队基本覆盖了全部艺术学门类。同时,我院整合全校相关师资力量,聘请校外高水平兼职教师参与科研和社会服务工作,形成了具有鲜明北外特色的艺术类“外语+戏剧+传播”的师资团队。
五、学科建设
根据国家需求和学科发展趋势,紧扣学校发展的内在需要,优化学科结构,深化内涵,依托我校的优势资源,继续做好“中国传统戏剧对外传播”方向和“国际艺术传播”方向学术型博士硕士、专业型硕士的培养。
六、社会服务
由北外艺术研究院承担的天山研究院“文化润疆”重大项目《新疆艺术志》丛书完成阶段性编撰工作,成果汇报受到基金管理委员会和评审专家的一致好评。该项目历时近两年,经过三次大规模学术考察调研和拍摄,参考书达两千余册,参加实地调查的北外教师、博士生、硕士生、本科生达二十余人。《新疆艺术志》(当代卷)有舞蹈、美术、音乐等分卷,五百多万字,一千五百余幅图片。
《新疆艺术志》(当代卷)书稿
艺术研究院学生在新疆实地采访文艺工作者
七、国际合作
我院积极开展国际合作,推动中国艺术走出国门。我院先后与德国洪堡大学、布莱希特剧院,英国莎士比亚基金会商定了长期合作协议框架,将互派研究生和访问学者开展中国戏曲教学与演出交流活动。我院与美国SINOUS中国风艺术协会合作,在美国西部地区策划并推动“华梦计划”,让中国传统艺术走入美国中小学课堂。
八、目标愿景
党的十八大以来,国家对艺术教育的要求和重视程度不断强化,高校艺术通识教育是其中必不可少的一项工作,教育部先后印发了系列重要文件推动美育工作发展。在这样的大形势下,积极开展艺术教育已经成为学校工作中的一项重要内容。
艺术和审美素养会在我校毕业生将来从事的外事、外交活动中起到积极作用,使他们能够承担起推广和传播中国文化和艺术的重任,这也是中华文化“走出去”的有力方式。
为此,进一步强化面向全校的艺术通识教育是北外戏剧教育发展的主要方向。完善艺术教育课程体系,开发并完成一套北外艺术通识课系列教材,保质保量做好全校艺术类通选课建设、努力打造“展览馆”“音乐厅”“艺术专用教室”等对大学生艺术技能训练及适用于“展、演、赛”等活动的专用场馆、不断提高大学生艺术团水平、持续开展艺术进校园的各类活动等,通过上述一系列工作逐步加强学校美育工作的凝聚力和辐射力,我院有意愿、有热忱,也有专业能力承担起全校覆盖每一位学生的艺术类本科通识教育,切实服务学校美育教育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