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外国语大学作为全国语言类高校美育教育先行者,视美育为北外人的“通用语言”,既是专业教育,也是高校美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仅通过接触器乐和对戏剧传播的研究学习提升语言类大学生的审美情趣,更要提升大学生艺术素养与综合素质,尤其是通过全世界都能广泛接受的音符,借助自身所学外国语言专业,对向世界介绍中国,传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有着重要意义。
一、美育教育建设的基本思路
北外积极承担“把中国介绍给世界”的历史使命,借助自身的语言优势,力图将中国的文化艺术在国际范围内做最大规模的研究和推广,这对于传统艺术的传承和发展、对于中国国家形象的不断提升将具有重要的作用和意义。在当今国际社会日益加剧的竞争中,优质的综合类、复语型外交“多面手”愈加宝贵。充分利用好北外特长的外语优势,通过美育改革,让每个北外学子学会外交的艺术手段,掌握艺术的外交思维,旨在助推我国文化软实力的提升,以此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助力。
器乐作为传递音乐的载体,相当程度上可视为传递思想、传播文化的媒介,这与北外的语言办学思维天然具有融合的基因与可能。
2019年春季学期开始,为了深入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美育工作的相关指示精神,在北外领导班子的大力推动下,通过兄弟院校的走访借鉴,经过数论专家论证与听取意见,迅速找到北外特色的美育教育改革办学目标,即“语言+器乐”。
在综合考虑器乐演奏富于表现、优于展示、易于学习、便于携带等特点,自2019年10月8日起,率先以民族器乐为实验,正式开展北外美育教育改革后第一节“器乐普及教育”课程。
为了在全校全面深入推动此次改革,学校党委高度重视,学校领导多次听取美育改革汇报,书记、校长数次到教学现场走访调研。学校大胆确立“让每个北外学子熟练掌握一门乐器”为目标,设立专项资金全力保障每个学期的美育工作开展。随后,教务处联合艺术研究院,专程为此门课程设立2个学分,第一批选课范围仅限于本科一年级新生。
北外校领导莅临“器乐普及教育”期末汇报演出
北外找准时机、谋定思路、确立目标、明智研判,推出的“外语+美育”的改革方针,不仅要塑造与时俱进、顺应时代潮流的国际化美育课程,更应深化改革、充分发挥公共美育课程的社会功能,为党育人、为国育才,从而更好地优化美育成果、扩大美育教育影响力,重塑文化精神引领,使美育成果惠及社会、服务国家。
二.科研与实践全面发展
1.北京文化艺术基金2019年度资助项目 “京剧叶(盛章)派武丑艺术表演人才培养”成果展演举行
2021年3月13日—14日,由北京外国语大学艺术研究院申报的北京文化艺术基金2019年度资助项目“京剧叶(盛章)派武丑艺术表演人才培养”成果展演在长安大戏院上演。该项目由北京外国语大学艺术研究院主办、北京京剧院承办,是在2016年“叶(盛章)派青年武丑演员培训”成功举办的基础上,所进行的又一次京剧武丑演员集中培训,是艺术基金、高校、院团三者间有效联动结合的再次探索。
2021年3月,北京文化艺术基金2019年度资助项目”叶(盛章)派武丑艺术表演人才培训“成果展演
京剧艺术在当代的传承和发展虽有很多亟待解决的问题,其中最重要的就是传统剧目的挖掘、整理、传承,以及京剧人才的培养。传统剧目是京剧艺术最丰富、最肥沃的精神文化土壤,舞台上色彩纷呈的各个流派,无一不是通过剧目来体现,而京剧人才又是使得这些剧目得以传承和延续的关键。因此,本次叶(盛章)派武丑青年人才表演培训及成果展演,是将近年来极少上演的叶派武丑名剧扎根在青年演员之中,重新恢复整理搬上舞台,从而得到系统性、持续性、规模性的传承与弘扬,在抢救性传承叶(盛章)派武丑艺术方面具有明显的作用,是针对“富连成研究”实践与学术有效相结合的具体体现,在接续和传播我国优秀传统文化艺术方面具有深远的意义与影响。
2.纪念富连成社成立117周年暨第二届富连成戏曲学术论坛举办为践行习近平总书记在辛亥革命110周年纪念大会上的重要讲话,深入学习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精神,积极推进国家社科基金艺术学重大项目“富连成人才培养体系研究”的有序进行,“富连成社成立117周年暨第二届富连成戏曲学术论坛”于11月16日在京召开。
“富连成社成立117周年暨第二届富连成戏曲学术论坛”合影
本次活动在纪念辛亥革命110周年的时间节点举行,再次重温辛亥革命对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影响,再次回顾富连成社对于我国戏曲文化所做出的巨大贡献,为当今戏曲教育乃至传统文化的发展提供参考。以“京剧第一科班”富连成社作为追寻海峡两岸乃至全球华人共有的文化血脉和精神纽带,回顾一百多年来中国人民为民族独立、国家富强、人民幸福、祖国统一而不懈奋斗的艰辛历程,再次梳理117年来富连成社的文化担当和历史价值,极具现实意义。富连成社不仅开创了戏曲教育的典范,更树立了京剧表演的“国家标准”。
3.“新时代文艺政策下的戏曲发展路径与海外传播”论坛举行
2021年12月6日下午,由北京外国语大学艺术研究院主办的“新时代文艺政策下的戏曲发展路径与海外传播”高端论坛在北外举行。论坛现场参会者40余人,线上线下参会者近百人。共有20多位专家学者围绕论坛主题发表了精彩的报告,他们分别来自北京外国语大学艺术研究院、中央戏剧学院、中国艺术研究院、中国传媒大学、中国戏曲学院、故宫博物院、上海师范大学、山西师范大学等。与会专家学者共同探寻新时代戏曲发展的路径与走向,致力于如何提升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国际传播力和影响力等焦点问题。现场气氛热烈,讨论深入,取得了良好的学术效果。
本次论坛宗旨为践行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精神,深化落实习近平新时代文艺政策,以更开阔的视角回顾、反思戏曲创作、理论研究与批评的现状,探寻新时代戏曲发展的路径与走向,提升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国际传播力。
“新时代文艺政策下的戏曲发展路径与海外传播”高端论坛合影
三、美育教育建设的特色及亮点
为了充分保障美育器乐教学的高水准,自改革之日起,北外与北京器乐学会率先签订战略合作协议。北京乐器协会除了无偿向我校捐赠各类乐器百余架,并逐步完善两个百余平米的专业音乐教室,使得全校60%以上的本科一年级学生能够接受到美育教育的同时,根据实际情况安排相关专业老师到校进行针对性教学辅导。
与此同时,建立完善教务管理体系,定期对教师进行测评和考评。通过学生问卷、教师访谈等多种形式,进行授课教师的搭配与调整。在课程设置上,根据“二八原则”制定理论史论学习和实践操作,不仅让学生明白怎么样演奏,更要使其明确为什么演奏,其意义和表达究竟为何。笔者认为,北外公共美育课程改革过程中,要充分重视美育工作的意识形态属性,将民族信仰、中华文明以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等与美育教育过程全面结合,注重铸炼学习者的爱国主义精神,深入发掘美育“立德树人”的重要功用,为我国社会主义发展需要的新型人才的培育,奉献着高校力量。
自2021年开始,率先以古琴作为试点,综合北京乐器协会的持之与把关,进行教材的体例设计和内容研发。从普及性、传播性、可读性、知识性、实践性等维度全面考虑,以历史、流变、指法、音律、曲目、鉴赏等内容进行分阶段展示,通过不断地实践与探索,力争在本学期内确定下来北外器乐普及课程的第一本系统性教材。
在此基础上,还要逐步推出其他乐器的相关教材。更重要的是,通过充分发挥北外的语言优势,对这批教材进行翻译,今后推出多语种版本,想必这将是对外传播中国传统民族音乐的最具实践性、普世性和实用性的权威教材之一。
因疫情影响,北外在近三年来坚持推进美育教学的信息化技术手段,在实践中已建立混合式教学、线上慕课、传统教学和实践课程四位一体的公共美育课程体系, 充分运用线上课程、融媒体课程、直播课程等资源,扩大优质课程的覆盖面。
据不完全统计,北外面向社会开放语言类慕课资源十余门,线上学习人次已超6万,涵盖语言、政治、经济、管理、法律、教育等专业。北外的美育改革在借助慕课平台,下一步还将重慕课标准的品质化、专业化、示范化建设,力争早日成为线上美育授课的示范案例。
线上线下相结合的形式让我们看到了未来线上授课的更多可能性。实现校内或校际的联动,院校与院团联动,学生可共同选课、线上同步上课,即时享受到专业名师资源。或将其拓展至跨国校际的联合,成立美育资源共享联盟,借助互联网资源跨地域实现跨校选课,将优质美育资源汇集在云端,使更多人能够即时享受到前沿美育资源,惠及社会,是高校社会公共服务职能的新时代体现。
“器乐普及教育”线上录制教学
疫情期间,多次进行美育课程的线上直播,解决了疫情期社会美育课程资源缺乏的燃眉之急。即使学生不能回到学校,也能体验到专家名师带来的高水平艺术课堂,通过网络与教师进行互动交流,极大方便北外留学生的实际困难,对于美育教育的普及化发展有着重要意义。
北外的“器乐普及教育”另一大特色是充分发挥北外留学生资源,以线上线下相结合的形式,让留学生亲身参与到演奏中国传统民族乐器中来,使其零距离接触到中国传统文化之美,以实践方式传播我国优秀传统文化。
“器乐普及教育”留学生考试
“器乐普及教育”学生期末考试
“器乐普及教育”课程现阶段作为北外美育的特色品牌项目,在不断壮大发展中,逐步寻找出适应与综合类高校美育培养的特色路径。通过资源联合、教学分级、校内联动的手段,突出“外语+美育”的人才培养模式,以北京乐器协会为依托,形成了长效的育人模式,开辟出了一条适应于“外语类高校”的美育改革之路。
接下来,在持续稳固发展特色的基础上,具有针对性地丰富教学内容,把美育置于更广阔的中国传统文化的范畴中,除了民族器乐以外,书法、国画、服饰、中餐美食等等都可以作为美育的抓手,进行再次改革。其次,还要整合一切资源,切实发挥自身国际优势,在语言类高校,对国内学生传承传统,对外国留学生弘扬文化。把美育教育不仅仅看做一种教育手段,更是一种传播媒介,实现内外兼修、跨文化传播,一举两得,最终形成内外双循环的良性美育教育生态体系。
四、美育教育建设的具体举措
艺术类课程与其他科目课程不同,艺术与人的个体感受息息相关。这样的特性决定了只有遵循艺术鉴赏的学习规律,注重将理论付诸实践,才能获取更加深刻的个体审美体验和艺术感知。据不完全统计,北外在2017年前开设的公共美育类课程70%是理论类、鉴赏类课程,仍以教师在课堂上口头讲授为主,而实践性课程相对占比较小。回顾各项艺术发展的悠远历程,无一不是伴随着大量的艺术实践,从艺术实践中获取经验,在实践中不断完善。为此,“器乐普及教育”课程专门建立两个将近300平方米的教室,专门为学生实践练习提供保证。
“器乐普及教育”课程专门建立两个将近300平方米的教室
为了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参与度与获得感,自2019年秋季学期末至今,每个期末定期举办器乐普及汇报展演。让每一位学生都能获得上台演出展示自己的机会。同时,学校定期邀请校外器乐演奏艺术家到校进行讲座与交流演出,让学生与艺术家同台献艺,让美育通过教学相长的方式成为学生难以忘怀的美好回忆。除了固定举办的“高雅艺术进校园”之外,形成初具规模的校园器乐演出季,定期组织学生到现场观摩,打造校园内外互相联动,理论与实践结合,第一、第二课堂相互补充的学习效果。
“器乐普及教育”2020年期末汇报演出
针对不同基础的学生,开设零基础、半基础、爱好、熟练等不同层级的教学班级,根据学术的自主选择和个人爱好因地制宜的制定学习对象和遴选曲目。作为每个乐器的不同水平的班级,根据实际教学情况灵活增补,且在开课后2周内学生可以根据接受情况,调整乐器门类。
“器乐普及教育”古筝教学
“器乐普及教育”琵琶教学
“器乐普及教育”二胡教学
2019年以来,北外已经开设了古筝、古琴、二胡、琵琶、竹笛等民族乐器,本学期以来马头琴、陶笛等民族器乐也开始投入日常教学中。三年来北外开设器乐种类已经近十种,基本覆盖全校近70%本科在校生,参与学生已达2200余人次,留学生参与比例逐步增长。现在,任意时刻漫步北外校园中,都能看到背着乐器的身影或者听到丝竹管弦之声。
五、美育教育建设的成效与经验
北外秋上学期美育课堂随机调查报告显示,超过91%的受访者对于现下开设的美育课程满意,并在其中获得可观收获。其中,超过29%的学生选择了“非常满意”一项。可见,大部分学生已经初步享受到美育课程改革的成果。
调查结果充分说明高校美育课程的改革需要坚守以“育”人为目标、“立”人为决心、“爱”人为出发点的建设初心。“创”是思路、“破”是勇气、效果是动力,改革强化的同期,注重美育评价体系建设,实现实事求是、接地气、讲成效的闭环思路建设。
作为外语大学,通过“器乐普及教育”这门课程作为改革的试验田,现在看来取得了有目共睹的成绩。通过音乐让未来的外交官们学会如何感知美、如何欣赏美;通过器乐,让北外学子学会如何诠释美、如何塑造美;通过语言,再把中国的美学和中国传统的审美传递到世界。
“器乐普及教育”这门课程区别于以往的美育通识课的革新意义在于虽然是全校新生所共同完成,但是在彼此学习交流的过程中,以中国传统乐器增加学科间交流与互动,还是在“新文科”的学科交互大背景下,增进沟通协作,培养综合性人才的有效探索。
“器乐普及教育”通过人文的交流,虽然是音符的沟通,但其实质是东西方思想的碰撞,更是不同文明的交融。以音乐链接世界,以器乐传递情感,以语言打动彼此。美育不仅美人,更能美化社会。
“器乐普及教育”2021年期末汇报演出
因此,北外独特的“语言+美育”正是以音乐育人、以器乐化人,以语言动人的典型诠释,更是语言类高校深入推进美育改革的生动案例!
美育教育究其根本是一种德行教育。高校美育课程建设应扎根于中国五千年的历史文化,始终遵循民族文化“根”性,而不再是“盆景”,要始终保持文化自信和文化自觉,传承与发扬中华美育精神,将高尚情操、道德培养及中国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到中国高校美育课程内容中,尽可能地与高校办学特色相结合,加大高校美育教材研发与规范,注重对于学生德行的浸润培养。希望以北外为试点,期待更多的高校参与到建设美育课程的设计研发实践中,积极去探索符合新时代要求的高校美育建设路径,着力打造具有全国性示范意义的高校美育改革样板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