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关键字
“剧场文化学现状研究: 欧洲剧场溯源——物质遗产与嬗变”学术研讨会
在中央戏剧学院成功举办
时间:2024-11-19

为扎实践行习近平文化思想,体现中华民族开放包容、兼收并蓄的文化胸怀,促进文化交流、深化文明互鉴,中央戏剧学院于11月10日—11日在昌平校区举办了由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欧美戏剧剧场资料翻译与研究”课题组承办的“剧场文化学现状研究:欧洲剧场溯源——物质遗产与嬗变”学术研讨会。本次研讨会围绕“剧场”本身,从概念溯源、案例研究、实践应用和戏剧学重大现实问题等角度展开深入讨论,取得了圆满成功。


全体与会人员合影


出席论坛的嘉宾有:中央戏剧学院院长郝戎教授,原中央戏剧学院副院长、本课题子课题负责人罗锦鳞教授,原上海戏剧学院副院长、本课题子课题负责人孙惠柱教授,原上海戏剧学院副院长宫宝荣教授,南京大学艺术学院院长何成洲教授,中国莎士比亚研究会副会长、浙江越秀外国语学院、四川外国语大学李伟民教授,中央戏剧学院戏剧文学系主任彭涛教授、人文学部主任麻文琦教授、《戏剧》期刊执行主编夏波教授,中国人民大学文学院孙柏教授,清华大学建筑学院卢向东副教授,中央戏剧学院戏剧艺术研究所古希腊戏剧研究中心副主任罗彤,戏剧文学系朱凝副教授、谢俊副教授,学报社马琳副教授、田艳副教授,中国政法大学中文系副主任徐文贵,中央戏剧学院戏剧文学系张岩讲师,山东工艺美术学院张倩讲师,中央戏剧学院学报社汪汉中级编辑、叶书林博士后、赖斌研究实习员等。


中央戏剧学院院长郝戎致辞


郝戎在开幕式致辞中指出,本次研讨会将主题定为“剧场溯源”,是回归了剧场的本意,即戏剧演出的物质载体和戏剧演出的物理场所,是将剧场作为一个物质性概念来理解和解读。长久以来,剧场这一概念的涵义随着时间推移而不断更新和发展,在剧场概念层次不断丰富、概念边界不断拓宽的过程中,其意涵边界也逐渐模糊。从物质性角度对剧场概念进行重新阐发,既是一种继承传统研究的视角,有助于学界深化对剧场概念的再理解;又是一种文化学研究的视角,提醒我们对剧场还有另一种解读方式。

他谈到,中央戏剧学院不仅是培养戏剧影视艺术精英人才、表导演艺术家、舞美专家、剧作家、戏剧管理专家的高校,也是一个有着剧场建筑大师的高校。舞台美术系的李畅教授就曾经担任过文化部剧场建设顾问委员会委员,为中国第一批与国际接轨的剧院——北京天桥剧场、首都剧场、世纪剧院的剧场建设提供了参考和咨询服务,后来更是参与了国家大剧院、国家话剧院等剧院的建设工作。其理论著作《清代以来的北京剧场》时至今日依然是研究剧场建设的重要理论书籍。孙大庆教授不止是舞台设计方面的专家,对于西方剧场和国内剧场的建设和构造同样具有很深的造诣。学院举办此次研讨会,既是对于中戏传统的延续,亦是希望深化和弘扬这一传统,不仅聚焦于剧场建设本身,同时也将理论视野拓展到了物质剧场与剧院经营、物质剧场与人文精神的互动关系层面。


孙大庆教授发言


首席专家孙大庆在开幕式主旨发言《翻译与研究:剧场文化学的溯源与反思》中表明,本课题坚持翻译与研究并重,坚持应用价值的思考以及现实问题面向的具体化,以物质形态的剧场概念为起点,进而关注剧场、剧团、观众与全社会诸多因素的互动,全面考察戏剧的运作机制。本课题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文化唯物主义立场,对影响、主导了中国戏剧话语100多年的西方理论的文化背景进行全面考察与辨析。针对剧院/剧团、剧场的基本身份认识、专业旨趣、文化定位缺乏足够思考与实践的现实问题,课题组于2022年初向戏剧学界提出了“剧场文化学”研究方法,表达了课题组从概念辨析入手、带着问题研究的共识,尝试以“翻译研究何为”之问回应“戏剧何为”之问。本次研讨会的主题是“溯源”,意图呼吁关注戏剧学历史研究的重要性。课题组高度重视实地考察,安排国外人员考察具体剧场、咨询相关专家、学者,并于今年年中安排两组成员考察“物质遗产”,分别出访南欧意大利、希腊等国以及英国,实地考察了希腊、罗马剧场以及英国莎士比亚环形剧场、国王陛下剧场等,观看了具有代表性的演出,并与欧洲戏剧学专家、学者面对面交流研讨。


罗锦鳞教授发言


罗锦鳞结合自身多年排演古希腊戏剧的丰富经验和感受,探讨古希腊戏剧与中国戏剧及中国文化之间的互动关系,并希望进一步推动中国古典文化在希腊的分享与传播,使得中国戏剧与希腊戏剧之间形成文明互鉴、美美与共的良好合作、交流对话关系。


孙惠柱教授发言


孙惠柱发表了题目为《剧团与演员关系研究》的演讲,并提出应将“表演”的概念从舞台延伸至人类生活之中,使戏剧研究能够在人类学和社会学转型的影响下深入剧场与社会的交互关系。同时,戏剧研究应从演员、剧团、剧场以及教育四者之间的关系出发,分析训练演出相结合的戏剧生产方式,希望从中获得对戏剧学校培养模式的启发。


宫宝荣教授发言


宫宝荣以《拿破仑“帝国”与戏剧——十九世纪法国巴黎剧院的兴衰》为题,梳理了18世纪末期至19世纪中叶巴黎戏剧产业发展与经济、政治等因素之间的复杂关系,指出了19 世纪的巴黎剧院的兴衰既与经济相联,更与政治相关。


李伟民教授发言


李伟民以《莎士比亚戏剧演出的舞台及其启示》为题,论述莎剧演出剧场形态流变史。他具体分析了伊丽莎白时期旅馆天井演出、维多利亚时期绘画对莎剧演出的影响,以及现代莎剧剧场舞台等不同的剧场呈现现象,梳理剧场与文本、艺术思潮等不同元素之间互相影响的关系。


何成洲教授发言


何成洲从新物质主义与现代欧洲剧场中表演者身体的角度来切题,以易卜生、贝克特、格洛托夫斯基以及罗伯特·威尔逊等戏剧家具体的艺术实践为例,分析欧洲现代剧场对演员物质身体的利用,并由此指出剧场文化学研究应关注物质肉身的活力与能动性,重视剧场对社会文化的介入和塑造。


麻文琦教授发言


麻文琦结合自身实地考察体验,从雅典民主政治下的公民体验、政治与文艺的相互作用等角度还原具体而复杂的战后雅典政治现场,并指出阿里斯托芬剧作反映了剧作家回归古典雅典政治制度的期望,而欧里庇得斯的剧作则延续了苏格拉底的理性主张。


孙柏教授发言


孙柏以《维琴察的奥林匹克剧院:意大利文艺复兴剧场建筑的奇迹》为题,从剧院设计者安德烈亚·帕拉第奥的工作贡献入手,梳理奥林匹克学院为十六世纪维琴察的戏剧和演艺活动提供的制度框架和剧院历史。



卢向东在参会论文《清华的人才培养对我国西式剧场形成的关键性影响》中回顾了从上世纪初期开始直至现在的一百多年间,清华大学剧场建筑和技术教育体系人才培养的经验和成果。

罗彤在《剧场形态与表演方式及观演关系的形成——以古希腊剧场为例》的演讲中,通过对比酒神剧场和克里特文明时期“剧场”以及阿戈拉内市场看台的形态差异,分析剧场形态的变化如何从姿态、面具使用、声音等方面影响演员的表演方式。

朱凝从舞台装置和舞台空间结构的角度来阐释戏剧的舞台呈现和艺术处理与剧场物质形态之间的深刻关联,并通过列举古希腊戏剧和莎士比亚戏剧中的戏剧场面予以具体阐明。

谢俊结合自身实地考察体验,作了《为游客服务:谈谈观看莎士比亚环球剧院和英国国家剧院两出“古董”莎剧的体会》报告。他从观众和接受的角度来对莎士比亚环球剧院上演的《错误的喜剧》,以及英国国家剧院上演的《科里奥兰纳斯》展开分析。



田艳的主题演讲以《现代早期剧场的制度框架:在节日与市场之间》为题,根据获取支持资源的丰富性和演出的连续性两个标准,将现代早期的戏剧和表演大致划分为四种形式,并指出这一时期从封建主义生产和组织方式向资本主义生产和组织方式的不均衡过渡。

徐文贵从文化史的角度对现代早期戏剧史展开研究,提示剧场研究还可以从雷蒙德·威廉斯的文化唯物主义、布克哈特的文化史观、心态史、新历史主义等角度对现代早期剧场文化史进行考察。

张岩作了以《戏剧构作的实践形式》为题的演讲,尝试论证“戏剧构作”不只指代一种单纯的戏剧创作方法,当它作为国家剧院的固定职位出现时,更是具有公共性和社会责任感的剧场文化生产制度的一部分。

赖斌结合自身实地考察体验,作《英国国王陛下剧院及波尔卡剧院考察报告》,从文化唯物主义的角度,对国王陛下剧院和波尔卡剧院的历史脉络、经营策略、资金流动等方面展开分析。

会议发言共分为四个主题单元,评议人孙惠柱、彭涛、麻文琦和夏波分别对各组发言进行了提纲挈领的理论关照和高屋建瓴的理论总结,对与会者给予了深刻的思想启发。

论坛以剧场实例为基础展开讨论,以务实为研究导向,展现了在同类研究中追求学术特色的姿态面貌,获得了强烈反响和一致好评。

上一条
下一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