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关键字
韩国中央大学戏剧系欢乐演绎《面具<第十二夜>》和戏剧工作坊
时间:2019-10-25

10月17日晚,韩国中央大学戏剧系演出的《面具<第十二夜>》在我院昌平校区镜框式舞台剧场欢乐上演。该剧立足于“假面戏剧、形体戏剧、小丑戏剧”,在将《第十二夜》的喜剧性最大化的同时,为了更加生动地阐释人物关系而将面具作为重要道具,将形体作为重要表现手段,引入小丑角色,并将全剧定位在小丑戏剧上。



本次演出的独特之处在于,台上的每位演员都戴着形态各异的面具,为所塑造的角色平添了几分可爱与神秘色彩。每个面具都与人物的性格和特点息息相关,如安德鲁的面具与猪的嘴脸十分相像,借以凸显该角色的愚钝和憨傻。从表演上来说,面具既能辅助演员一人分饰多角、在角色与角色之间进行转换,又能为人物在台上直接表达内心感受提供一种遮蔽和缓冲的媒介。

相对于莎士比亚《第十二夜》的原著,《面具<第十二夜>》将小丑形象的规模和功能都作了进一步的扩展。在演出伊始,六个戴着面具的小丑蹦蹦跳跳着出场,就首先使戏剧氛围变得滑稽、亲和;随着戏剧情节的不断展开,小丑接连变换身份——歌队、舞队、阴谋的参与者……同时在整部戏剧中承担串场的任务,并通过说唱和街舞将演出推向高潮。



关于该剧所表达的爱情主题,可分为两类:一类是在人物之间突如其来的、冲动产生的爱情,如马伏里奥在捡到信之后误以为奥莉薇娅爱的是自己——这类情节的发展节奏较快,相应的表现手段也很夸张;另一类是真挚、绵延生发的爱情,如薇奥拉对奥西诺的爱慕——在呈现这类情节时,创作团队选择用舒缓、柔和的音乐来烘托人物的内心活动。这种张弛有度的表现方式,既是对原著故事发展节奏的深刻把握与尊重,也为观众更好地理解和接受作品主题建立了通道。



此外,演出中的舞美和道具设计也是别出心裁。台上的三块背景板既对场景和空间进行着切换,又在人物跳进跳出之间暗含着人物关系的变化。舞台一角的传声筒为人物宣泄内心情感打开了一扇窗,戒指、音乐盒、气球、萤火虫灯、爆米花等成为了演员与台下观众互动的媒介,也丰富了演出的表现形式,并营造出一种童真、活泼的盎然趣味。


韩国演后谈_meitu_35.jpg


10月18日下午,由韩国中央大学戏剧系开展的戏剧工作室在我校昌平校区伸出式剧场进行,主讲人为该校表演专业教授白楠永。


韩国工作坊 (2)_meitu_37.jpg


本次工作室希望提供给大家一种成为“自由的演员”的训练方法。这个训练以面具为主要道具,当演员戴上面具时便需要根据面具的特征将身体和声音进行“变形”,忘记在日常生活中习惯了的声音和形体,找到更多非日常的可能性。同时,白楠永强调了“身体表达”的重要性,他认为面具训练可以做到一些普通表演课做不到的东西,使演员们更多地通过声音和形体而不是台词去表达情感。

在工作室的开始,白楠永和学生们为观众们展示了如何使用面具进行“动物模拟”训练。动物和人类的身体特征有很大的差异,通过这个训练能够调动起平日不用的肌肉,调动起整个身体,从而寻找到自己身体的更多可能。

随后,他请该校的同学们以“不戴面具”和“戴面具”两种方式向我们再现了昨天演出的《面具 <第十二夜> 》中的两处演出场面。演员在不戴面具表演时,我们能很明显地感受到演员本身的个体特征。而戴上面具之后,演员的自身特征被面具弱化,面具拥有的性格嵌入演员,使他们的声音和形体都发生了变化,变得与角色更加贴合。


韩国工作坊 (3)_meitu_38.jpg


展现了戴面具表演的效果后,他又带领同学们示范了一些在戴面具之前的身体训练。他让同学们分成两队,同时冲向对面的同学,并做出夸张的动作和喊叫;又让两队唱着童谣斗歌,并用“石头剪刀布”比赛,输的人要到对方的队伍中,最后人多的一方胜利。

接着,他让两位同学用声音和形体叙述自己今天早上干了什么,时间由30秒逐渐缩短为3秒,在越发紧迫的时间里,演员的表演动作和声音也变得越发强烈快速。

这两个训练是希望演员们在即兴的互相刺激的过程中寻找自己新的状态,并发现自己不同的声音,为后面的戴面具训练做足准备。白楠永表示,观察面具并找到适合面具的声音和形体是每个演员自己的工作,他们需要在不断的变换和尝试中把握面具的特征,从而使自己的声音和形体与面具相融合。

在工作室活动的最后,白楠永邀请观众们一同上台感受面具,鼓励大家尝试通过面具找到自己身体和声音的更多可能性,于是同学们在韩国学生的指导下感受并使用面具,现场参与度高涨。

 

上一条
下一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