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关键字
中国艺术报 | 张东宾:抗战烽火中的戏剧呐喊
时间:2025-09-05


2025年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回望历史,戏剧艺术曾经作为犀利的文化武器,在民族存亡的危急关头发挥了不可替代的巨大作用,成为唤醒民众、鼓舞士气、同仇敌忾、抗日救亡的强大精神号角。

抗战初期,大批戏剧工作者积极投身到抗日救亡的洪流中,通过艺术创作和流动演出,努力唤醒国人的民族意识。无论是传统戏曲名家还是新兴话剧先锋,无论是左翼文艺骨干还是地方民间艺人,都毅然肩负起民族救亡的文化责任,为后续更广泛的文艺抗战运动奠定了坚实的基础、积累了宝贵的经验。


梅兰芳主演京剧《生死恨》剧照

话剧《芦沟桥》演出广告


京剧大师梅兰芳蓄须明志,拒演罢唱,此前以《抗金兵》《生死恨》等剧借古喻今,彰显了崇高的民族气节;著名剧作家田汉创作抗战话剧《回春之曲》和电影故事《风云儿女》,并在七七事变之后,冒着酷暑,日夜赶写,仅用约6天时间就创作出话剧《芦沟桥》,在南京首演时观众反响强烈,全场高呼抗日口号,成为中国抗战戏剧的重磅之作;中国话剧奠基人之一、戏剧家欧阳予倩改编、创排《梁红玉》《桃花扇》《木兰从军》等剧目,深刻揭示和批判现实的黑暗,极大地鼓舞了军民的抗战士气;剧作家、导演陈鲤庭改编创作的街头剧《放下你的鞭子》,演出遍及大江南北,以直观、生动、富有感染力的形式,揭露了日寇的暴行,展现了民族的苦难,极大地激发了广大民众的爱国热情和抗日斗志。

全面抗战爆发后,大批戏剧工作者在中国共产党的倡导、推动或直接领导下,纷纷成立抗日救亡团体,形成波澜壮阔的文艺抗战大军,彰显了抗战文艺的强大力量。


1937年,崔嵬、张瑞芳等在街头演出《放下你的鞭子》


1937年7月成立的上海戏剧界救亡协会,欧阳予倩、洪深、郑伯奇任会长,将戏剧队伍改为战时编制,打破剧团界限,分成十余个战时演剧队,分赴各地开展抗日救亡宣传。演剧队采用街头剧、活报剧、茶馆剧等形式,进行大量演出。其中,《三江好》《最后一计》和《放下你的鞭子》等剧目短小精悍,便于街头、前线演出,迅速激发了民众的爱国热情。1938年8月在湖北武昌成立的抗敌演剧队,其成员来自上海抗日救亡演剧队以及进步戏剧工作者、青年学生,经郭沫若、田汉、洪深等人主持训练一个月后,分派到各地开展抗日演剧宣传。演出剧目涵盖《台儿庄》《凤凰城》等多幕话剧,也包括类似《三江好》等短小精悍的独幕剧、街头剧和活报剧。1938年11月在湖南长沙组建的湘剧抗敌宣传队,注重传统戏曲形式与抗战内容的结合,通过将历史故事嫁接抗战主题,收到良好的宣传效果。如《江汉渔歌》借南宋渔民抗金故事号召全民参战;《旅伴》改编自湘剧《拜月记》,讲述乱世男女投奔抗倭将领戚继光,唱词“不做呆秀才,要学戚将军”引发青年从军潮。

1937年12月,在湖北汉口成立的中华全国戏剧界抗敌协会,云集大批戏剧团体和戏剧工作者。田汉在起草协会成立宣言中,呼吁“团结一切戏剧力量,为抗战服务”,要求全国戏剧界人士摒除一切成见,巩固超派系超地域的团结,以戏剧为民族解放战争服务。“……由大都会灰色的舞台,走向日光,走向农村,走向血肉相搏的民族战场,这一舞台的转变和广大抗战观众的要求,必然使我们戏剧艺术获得新的生命……”这篇《中华全国戏剧界抗敌协会成立宣言》至今掷地有声。

1938年初,延安文艺界创排公演四幕话剧《血祭上海》并获得极大成功。此后,在毛泽东等中央领导的提议下,成立延安鲁迅艺术学院,专门培养抗战文艺干部。在毛泽东同志领衔署名的鲁艺《创立缘起》中,这样写道:“艺术——戏剧、音乐、美术、文学是宣传鼓动与组织群众最有力的武器。艺术工作者——这是对于目前抗战不可缺少的力量。因之,培养抗战的艺术工作干部,在目前也是不容稍缓的工作。”延安鲁艺成立之后,秉持“艺术为工农兵服务”的宗旨,培养了一大批优秀文艺骨干,先后创作演出《白毛女》《兄妹开荒》等经典作品,极大地鼓舞了军民的抗战斗志。

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和影响下,全国各地的戏剧工作者纷纷以艺术为武器,开展了一系列抗战演剧活动。其中,1944年2月至5月,由田汉、欧阳予倩等人牵头举办的西南剧展,汇聚5省32个剧团近千人,演出上百部剧目,规模空前,集中展示了戏剧界的团结与抗战到底的坚定决心,印证了“把舞台当作炮台,把剧场当作战场”的誓言,成为中国戏剧史上的空前盛举,也为抗战取得最终胜利作出了巨大贡献。

如今,穿越80载岁月,抗战戏剧的呐喊依旧回响在心,它所承载的爱国精神、民族气节与人民情怀,永远是中国戏剧最宝贵的财富。

(作者:张东宾  中央戏剧学院)


原文发表于《中国艺术报》2025年9月5日6版


上一条
下一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