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关键字
文艺报 | 郝戎:为世界舞台贡献中国审美风范
时间:2024-09-23

中央戏剧学院院长、中国文联特约研究员  郝戎


“中国精神是社会主义文艺的灵魂。”2014年10月15日,习近平总书记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发表重要讲话,创造性地提出了这一重要论断。“中国精神”涵养于我国独特的文化血脉和精神纽带,是中国戏剧为世界舞台贡献审美风范的必然指向。10年来,中国故事引人入胜、中国精神深入人心,中外文明交流互鉴,演出市场蓬勃繁荣。回顾10年来的文艺创作,我们用戏剧作品在增强民族凝聚力的同时,有没有对世界产生重要的影响力?理论构想有没有真正和艺术实践融会贯通?新时代的中国戏剧如何更好地确立自己的独立品格和风貌?中国戏剧的艺术精神是什么?这些都是当代戏剧人必须直面的时代命题。

眼界放宽,中国戏剧要与世界对话

近日,由俄罗斯瓦赫坦戈夫剧院演出的话剧《战争与和平》在北京掀起了观剧热潮,引发文艺界热烈关注。这部根据托尔斯泰创作于100多年前的文学巨著改编的同名戏剧作品,跨越时空和民族,通过舞台感动着当代观众的心灵,重新激发起人们对生命意义的思考。导演图米纳斯以斯坦尼斯拉夫斯基的现实主义演剧体系观为基础,同时大力发扬梅耶荷德的戏剧美学思想,造就了这部作品二度创作的成功,而梅耶荷德的颠覆性自我革新恰恰就受到了梅兰芳和中国戏曲的启发。在《战争与和平》的舞台上,处处可见中国式演剧美学的痕迹。空灵简约的舞台上,两条长凳如一桌二椅,一个人物表现千军万马;抒情的歌舞乐颂、浪漫的诗意夸张,有象征意味的舞台意象、动静间的辩证关系,等等,为中国戏剧工作者上了一堂生动的“教学课”,其中心思想是:世界戏剧如何从中国演剧美学中进行汲取与创造。

反观当下我们自己对中国现代戏剧文明的建设,有不少创作者还在狭窄的题材、僵化的思维、落后的观念里打转。一些作品在舞台上如“考古”般地翻新着艺术表现的形式,却忽略了在中国的演剧传统中深入发掘中国美学思想与哲学基础,缺乏将西方理论中国化、将创作方法在深度和广度上中国化的学术意识。

中国戏剧要为世界贡献特殊的声响和色彩就要与世界对话。实事求是地讲,我们还缺少能与世界人民进行深度对话的戏剧作品。中国戏剧作品“高峰”的标准,应该是看它能否让人们与客观世界建立起共同理解,能否超越物质和资本所提供的有限社会参照,体现追求人类共同价值的“世界语言”。另一方面,用“世界语言”阐释本民族的文艺作品,前提是要凸显本民族的文化主体性,而不能一味学习西方、迷失自我。诚然,戏剧艺术已舶入中国100多年,从理论、美学到创作方法都源自西方,但用西方的艺术观和方法论创作、讲述中国故事势必存在诸多问题。在我看来,对西方理论和方法掌握得再好,究其本质也是模仿,失去民族文化主体性的创作,不是国际化而只是“西方化”。只有彰显民族文化主体性的创作,在此基础上海纳百川、吸收外来优秀文化的滋养才能达到最佳的、平等的对话效果。艺术作品特有的“世界语言”亦是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融通互鉴必不可少的重要桥梁。只有这样,其蕴含的中国精神才具有世界意义,才能让中国声音在世界传播中更有力量。

脚跟扎稳,中国精神要立足中国

中国戏剧要放眼世界,前提是立足中国。“立足中国”并非空洞的口号,中华民族有一脉相承的精神追求、精神特质和精神脉络。中国精神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由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共同孕育而成,从古代“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爱国情怀,到近代救亡图存、不屈不挠的民族气节;从新中国成立后的艰苦奋斗、无私奉献,到改革开放以来的敢为人先、锐意进取和新时代建设时期的守正创新、开放包容,中国精神始终贯穿其中,激励我们为了国家的繁荣富强、民族的伟大复兴而不懈奋斗。“立足中国”意味着深深扎根于这片广袤的土地,汲取中华民族悠久的历史和灿若星辰的文化养分,在与世界人民交流互动的同时,始终保持自身的文化主体意识和高度的文化自觉。

“立足中国”绝非自说自话。戏剧艺术的对象是“人”,创作一定要以“人”为核心。有些戏剧作品流于对好人好事的铺陈,舞台上见“事”不见“人”。不具备观赏性的人物无法引起共鸣,“自说自话”不能与世界人民建立有效沟通。中国演剧传统历来强调对人物情感世界的表达,演员通过动作、声线、面部表情、肢体形态等多种手段来外化角色的内心世界,便于观众直接触摸到人物的心灵,其表现出的虚拟性、程式性、假定性和节奏性,出于对人物心理和行为规律的深刻理解,也蕴藏着中国人的哲学精神与美学主张。孔子的“尽善尽美”,体现为舞台上内容与形式的统一。孟子的“浩然正气”,表现为侠肝义胆的英雄形象。老子的“大象无形”“有无相生”让舞台充满虚实之美,景随步移、以一当十。庄子的“万物与我为一”,让演员在自我和角色间自由转换,天地自然的万美通过演员的表演之美得以展现,物我一体、意与境浑;演员“物我两忘”,忘掉自己和角色的区别,自然而然地同一,从而进入逍遥和自由的境界。

中国传统戏剧美学也是中国人思维方式和审美意识的集中体现。“立足中国”不是追求表面的翻新形式花样,而需要我们在自己的演剧传统中发掘哲学内涵与美学思想。我们应在斯坦尼斯拉夫斯基体验派的“心理技术”等基础上,融合中国传统戏剧美学原则,寻求心理外化的解决途径,找到符合中国民族艺术特性的表现方式,为表达思想情感而创造精美的艺术形式,最终揭示人物丰富而复杂的精神世界,展现戏剧的哲思之美。

解放思想,构建中国演剧体系

构建中国话语和中国叙事体系是时代课题和使命。话剧传入中国以来,从艺术观到方法论均源自西方,终究没有形成系统的、以中华文化为主体的学术体系、理论体系与话语体系。我们不能只把视野聚焦于小众狭隘的领域,应放眼戏剧艺术发展的未来,为当下理论学术与创作实践的更好结合提供解决方案。当前活跃在艺术创作前沿的艺术家们,有多少会以时下最新的“理论成果”作为指导和借鉴?理论的价值首先在于能够指导创作实践,否则毫无意义。学术若只是“正确的废话”,对创作不能带来帮助,建设中国现代戏剧文明也就成为纸上谈兵。

新中国成立之初,话剧界曾郑重提出向中华优秀传统学习。中央戏剧学院的老院长欧阳予倩大力提倡话剧向中国传统戏曲学习,强调话剧一定要走本民族道路。在赵丹、石挥、欧阳予倩、焦菊隐等前辈先贤探索的中国演剧学派的基础上,中央戏剧学院提出构建“中国演剧体系”,希望以此继续推进中国现代戏剧文明建设,找到适合中国文化特质的、具有中国特色的兼收并蓄的发展之路。构建中国演剧体系,就是让我们不要在西方理论的影响下“画地为牢”,不套用西方理论剪裁中国人的审美,以中国理论指导中国实践、以中国实践升华中国理论。

中国演剧体系是根植于中国几千年的文化传统,包含当代文艺的哲学和美学前提、理论架构、训练方法、人才培养、创作原则以及作品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总体架构。曲艺是中国表演艺术的源头之一,现代以前,曲艺与戏曲是中国叙事性表演艺术的主体构成。中国演剧体系是“话剧、戏曲、曲艺三位一体”构成的民族叙事体系,这不仅是解决演剧民族化的问题,更是民族化与现代化融合的方向。

提升境界,深度塑造中国形象

中国传统艺术将审美境界作为最高理想与最高追求。审美境界对于塑造中国形象至关重要,拥有较高审美品位的创作者能够从更深刻的层面理解和挖掘人物的内心世界,从而为人物的精神、意志、灵魂、情感和思想赋形。审美境界高的创作者会赋予人物更高的精神品质,传递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态度。

戏剧的功能是洗涤心灵、健全人格。人类在宇宙中是渺小的,使其伟大的唯有精神。揭示人物精神生活的深度与广度,是决定戏剧艺术作品能否传世的一个基本要素。中国形象承载中国精神,深度塑造可信、可爱、可敬的中国形象,是构建中国演剧体系的核心内容。我们应继承中国传统艺术的规律,深刻理解中国演剧美学的表现意识,掌握其丰富的表现手段,将中国演剧的美学原则及塑造人物独特的方式方法融会贯通,以达到体验与体现互相结合、互为依据、互为因果的表演艺术的完美境界。面对西方理论,我们既不能盲目自大,也不能照搬照抄,在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基础上,借鉴世界美学精华、吸收现代科技进步的新成果,博采众长,在更高形态上完成理论的现代转换。

构建中国演剧体系,守正创新是正途。中国演剧体系以精美的艺术形式塑造中国形象,以中国民族艺术特性表达思想情感。演员的表演以追求复杂内心活动的心理外化作为第一追求目标,围绕角色心理活动寻找与之相对应的外部表现,使之具有艺术观赏性。围绕情感内容寻找准确而丰富的外化表现形式,通过肢体解放和爆发力,强调美感、节奏感和音乐性,使之具有艺术表现力。契诃夫有句名言:“简练是才华的姐妹。”只有创造出情感内容与艺术表现达到统一的中国人形象,令角色的情感自然流露、激情释放,作品含蓄留白、收放自如,这样的艺术呈现才有感染力,才具备美学价值。

传扬国韵,再塑中国戏剧艺术精神

塑造中国形象、阐发中国精神,最终要落实在作品上。中国韵味有独特的内在精神和文化价值,承载着中华民族深厚的文化底蕴和艺术魅力。传统文化的当代流行就是“国潮”,其核心是对中国文化的传承和创新。戏剧工作者应有意识地在作品中传扬国韵、国潮,展示中国演剧风范,在世界舞台为中国戏剧艺术精神发声。

对受众而言,戏剧是一种生活方式;对艺术家而言,戏剧是一场修行。“至人无己,神人无功,圣人无名”是庄子理想中的最高修养,其中所蕴含的超越自我、超脱世俗功利、不汲汲于声名的思想境界,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神基因。戏剧工作者要为人民而创作,追求“因艺术而使生活更有意义”,体认中国人独有的精神气质和人文情怀,让中国哲学与美学成为理论和创作之“道”,不肤浅地沉溺于形式和技巧,不受制于外在的功利目标,心无旁骛地锤炼技艺,“道”“艺”齐一,努力创作出具有民族特色、民族品格和时代特征、人类情怀的艺术作品。

恩格斯说:“作者的见解越隐蔽,对艺术作品来说就越好。”艺术要表达与情感有关的内容,好的戏剧不仅能够提供视听觉享受,更能在观众的心灵深处产生影响。我们要致力于用中国样式表达中国人的情感,告诉世界中国人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反映中国人的审美追求,以春风化雨、润物无声的方式,将最新最美的中国形象传达到观众的心灵。

鲲鹏展翼翔天际,万里征程启新程。今天我们要建立自己的演剧体系,就需要重塑中国戏剧的艺术精神:戏剧工作者要坚守“为人生而艺术”的戏剧理想,在追求艺术风格独特性和个性化的同时,创作出能够启迪思想、温润心灵、陶冶人生的艺术作品,对社会的进步和发展做出积极贡献;要以深厚和独特的中国传统文化为根基,汲取世界优秀文化的精华,以创造具有思想深度和审美内涵的作品为方向,以推动民族演剧美学为目标,自觉走戏剧艺术中国化的发展道路。我相信,我们在新时代对戏剧的书写,一定可以纵向呼应历史,横向达致世界。


原文发表于《文艺报》(2024年09月23日 第4版)

上一条
下一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