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关键字
我与中戏 | 吴戈:中国戏剧教育的红色主线——回望母校(三)
时间:2025-05-09

四、数代贤人,一种初心

我为母校高兴,我为母校庆幸,我忍不住为母校的一流管理和一流追求喝彩!

红军时期的高尔基戏剧学校、抗战时期的鲁迅艺术学院的管理和华北大学第三部的管理,是战时管理,因为培训培养的是战斗的文艺战士;即便是刚刚跨入中华人民共和国的门槛,中央戏剧学院刚成立时,承袭的还是峥嵘岁月洗礼过的那种纯粹的成色:我看过教师、学生的一些集体照,一色的军装,一色的军人气质。这个群体,即便脱下军装换戏服,他们也是战士。那种严肃严谨的精神气韵,那种众志成城的精神气象,代代传承,体现在办学中,就是一种一丝不苟、执着认真的“一流精神”。一流的观念,一流的教学,一流的管理,培养一流的人才,成为代代传递的追求。高尔基戏剧学校、鲁迅艺术学院、华北大学第三部、中央戏剧学院,正是凭着这种追求,母校在每一个时代,都走在时代要求的最前沿,这是无可怀疑的。

那么,我们当下的学科发展与专业建设“最前沿”是什么?是彰显中国的文化根基和民族特色为底蕴的文化自信,是在中国艺术学的学科体系、学术体系和话语体系建设语境中探索和建立“中国演剧学派”的努力。从近年来郝戎院长的文章、讲话中看,设计了一种“话剧、戏曲、曲艺‘三位一体’”为结构的“演剧体系”,作为努力方向和目标。“演剧体系”和“演剧学派”,有一种微妙的联系。我理解,这种表述,是知识“本体论”与实践“方法论”的统一。那么,就看如何踔厉奋发地去付诸实践,追求预期目标了。

母校在近百年的办学发展历史中,每一个阶段,都有办学的具体目标。实际上,都紧扣祖国的召唤,都回应现实的迫切需要。质言之,在启蒙与救亡的时代主潮中,戏剧教学和戏剧活动的开展,都因地制宜,短平快地培训文艺骨干去满足革命发展和艰苦斗争的需要,在临时性、紧迫性、针对性的局面中,积累了在实践中学习,在学习中实践的有效经验;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谋篇布局、规划发展中,中国戏剧艺术教育进入一个正规化、常态化、体系化的发展时代,提炼萃取,集中办学,把话剧艺术教育的“四梁八柱”构架迅速搭建起来,然后,逐步完善,稳步提高,快步发展。尤其是,这些年,母校的学科体系和专业结构更趋完善、更趋合理,知识体系的完备、能力结构的完善,让母校以丰富充足的教学资源与开放态势,让学子们在一个戏剧艺术大学的整体课程设计里,理论上完全可以“跨界”“交叉”和“通晓”,这就十分了不起!


2021年,为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

“党史第一课:艺术教育的革命之路”主题展览启动仪式在中央戏剧学院东城校区隆重举行


不同时代的母校形象,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下根据现实需求展开戏剧教育的红色形象,是听从时代召唤自觉服务于国家前途和民族大义的奋勇形象,是遵循艺术规律、人才培养规律去精心组织和推进学科发展、专业建设的学术形象,是实践与理论并重、中外文化兼容与古今艺术融通的实践者形象。自始至终,母校的办学,都贯穿了为时代为国家服务而发展学科、完善专业的红线。

于是,远远走来的母校,发展成为今天这样仪态万方的模样。如今,在影视剧里担纲的人才实际阵容前,在业界使用人才的评价里,在中国家喻户晓的影视剧人才摇篮的认同中,母校中戏的口碑,一切都明明白白,我已经不必再为母校多说什么了。

忍不住为母校喝彩!


2024年,中央戏剧学院校友田华被授予“人民艺术家”国家荣誉称号


从母校走出去的戏剧、电影表演艺术家,导演艺术家,舞台美术家,著名戏剧编剧,著名电影电视编剧,真是群星灿烂;走出去的著名戏剧、电影史论研究与理论批评专家、著名教授真是如林之众。母校源源不断的毕业生让中国戏剧影视的天空星光灿烂,大地繁花似锦;母校培养的学者教授让祖国戏剧影视文化千峰万壑,史论研究气象万千。人才培养的效果,是一所学校的真正竞争力,是一所学校一流质量的标准。中央戏剧学院是“桃李无言,下自成蹊”。

忍不住为母校喝彩!


表演系96级学生合影


母校从培养话剧人才的专门领域走向了戏剧人才培养的广阔天地。这一办学实践,是通过完善学科知识和技能体系去完成的,戏剧的华丽家族,在中央戏剧学院的办学穹庐下聚齐,莘莘学子穿梭浸润期间,全景风光尽收眼底,全面能力悉备心间。于是,他们想不出名、想不成器都难。

忍不住为母校喝彩!

母校从全国调集精英人才建立一流水平的戏剧教育学府,建设队伍、积累人才、调兵遣将,从课程资源、专业内容去准备师资力量,于是,学科发展在优先保障教师队伍的前提下保证了专业内容的丰富、课程资源的充实和研究后劲的充足,学科就实实在在地建设起来了。

忍不住为母校喝彩!


中央戏剧学院昌平校区


中央戏剧学院是一所“以学生为本”的高度人性化管理的高校。衡量一所大学的管理是否人性化,是否处处以人为本,是否为学生的学习、生活提供最大便利,只用看食堂、澡堂、教室和图书馆。中央戏剧学院从21世纪最初的10年开始,老校区的食堂就被改造得学生教师都爱去就餐了,经济实惠可口多样,成为教职工和学生心底的温暖。我从20世纪80年代中期开始一直到母校搬迁新校区之前,几乎年年不断回访母校,参加各种会议甚至是教育部的评估检查,我深切地感到了母校管理理念、管理手段、管理方式的变化,那是一种精心设计、精度运行、精细掌控、精密管理出来的精致效果。

母校庆祝75年前“中央戏剧学院”成立大会的日子,如果讲办学,追溯到红军学校俱乐部、高尔基戏剧学校,追溯到鲁迅艺术学院,中央戏剧学院是一所有着近百年办学历史的红色传统老校。这个时候,回望母校,为母校总结;回望母校,为母校喝彩,心里感觉和社会意义都十分特别,那就谨以此文,为母校庆生!


上一条
下一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