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关键字
薪火相传 | 纪念建院75周年特稿:知所从来,方明所往
时间:2025-04-03

75年前的一个春天

新中国成立不久

国家百废待兴

一批有着远大理想

渴望文艺报国的前辈们齐聚一堂

筹备建设新中国第一所高等戏剧学府

国家的希冀化作一颗种子

种在了东棉花胡同39号

75年过去

戏剧的种子发芽、抽条

长成参天大树

孕育出一代代艺术人才

结出累累硕果

回首过往

这里,有着一代代人的青春

饱含理想与奋斗

这里,有一座戏剧学府成长的轨迹

这里,更有着永远的航程

守正创新的故事一直上演

冬去春来,常青藤再次爬满院墙

中戏迎来了她75周岁生日


一、我们从延安走来

毛泽东为鲁迅艺术学院师生作报告


延安鲁迅艺术学院

延安是中国革命的圣地,在此诞生的鲁迅艺术学院是中国革命文艺的摇篮,也是中央戏剧学院的前身。

1938年2月,毛泽东、周恩来等人联名发表了《创立缘起》,决定以鲁迅先生的名字,创立一所培养抗战文艺干部的综合性艺术院校,鲁迅艺术学院由此成立。4月28日,毛泽东发表演讲:“鲁迅艺术学院要造就具有远大的理想、丰富的斗争经验和良好的艺术技巧的一派文艺工作者,这三个条件缺少任何一个便不能成为伟大的艺术家。”延安鲁艺自诞生起,就肩负着文艺报国的使命,作为一个艺术人才的培养基地,哪里有需要,就往哪里输送人才。


《创立缘起》

茅盾在鲁迅艺术学院上课


华北联合大学

华北联合大学文艺学院是在抗日战争时期活跃在晋察冀解放区文艺战线上的队伍,她既是培养文艺骨干的教育基地,又是一支配合抗日游击战争的强有力的工作队,和文工团一起先后排演了《日出》《雷雨》等剧目,并到晋察冀军区驻地和边区政府所在地及乡下演出。


联大学员在图书馆阅览室的走廊里学习

华北联合大学毕业证书


北方大学

1945年11月,抗日战争胜利落下帷幕,各项建设事业亟待开展。边区委员会经讨论,决意创办新华大学,后定名为“北方大学”。1946年10月,北方大学文艺研究室宣告成立,来自延安鲁迅艺术学院的一批骨干力量,成为了文艺研究室的中流砥柱。此后,文艺研究室不断发展壮大,扩建为艺术学院,下设文学、音乐、戏剧、美术四个组。


北方大学创办的刊物

北方大学音乐资料


华北大学

1948年,北方大学和华北联合大学合并组建成华北大学,北方大学艺术学院和华北联合大学文艺学院合并组建华北大学三部。华北大学三部下属的文工团曾演出歌剧《白毛女》、话剧《红旗颂》等,产生了很大影响。1949年7月,根据中央指示,华北大学停止招收新生,为组建新式正规大学做准备。


华北大学学习证书


穿越时空的隧道,那些怀着革命理想,不畏艰险,历尽千辛万苦的新老文艺战士们,从延安鲁迅艺术学院到华北联合大学文艺学院,再到华北大学三部,经受住了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的严峻考验,为党、为人民培养了大批以毛泽东文艺思想武装起来的文艺人才,为党的革命文艺事业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而这一脉相承的红色基因一直延续到中央戏剧学院的诞生。


二、中戏的成长岁月


1949年东棉花胡同老校门


初创岁月

1949年7月2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夕,中华全国文学艺术工作者代表大会在北京开幕,经中央批准,成立了国立戏剧学院筹备委员会。1949年8月,中央任命欧阳予倩担任国立戏剧学院院长,负责国立戏剧学院筹委会的工作。


1949年第一届普通科师生


同年9月,华北大学三部的戏剧老师,部分音乐、美术教员及行政等人员,南京国立戏剧专科学校并入华北大学三部的师生,连同从东北鲁迅艺术学院调来的一部分干部及原在国统区和香港的一批艺术家和知名人士,在筹委会的领导下,开始了国立戏剧学院的筹建工作。1949年10月,中央人民政府政务院将北洋政府总理靳云鹏的宅第确定为国立戏剧学院的校址——棉花胡同12号(现东棉花胡同39号),11月4日,毛泽东主席亲自为学院题写“国立戏剧学院”校名。



1949年12月,中央人民政府政务院第十一次政务会议通过任命欧阳予倩为院长,曹禺、张庚为副院长。1950年1月,中央人民政府政务院正式核准国立戏剧学院更名为“中央戏剧学院”。同年4月2日,中央戏剧学院成立大会隆重召开。从这天起,新中国第一所高等戏剧学府诞生了,这标志着我国戏剧教育事业迎来了新的起点。


1950年话剧系同学在做表演训练

1950年歌剧系教学活动表演小品“断桥”


正规化办学

学院的发展也离不开名师的指导。建院之初,学院已是人才济济,学院集中了国内外一大批艺术专家、著名艺术教育家和艺术家,著名戏剧家欧阳予倩、曹禺、沙可夫、李伯钊、金山、刘露,著名导演艺术家孙维世,著名舞蹈艺术家戴爱莲,著名诗人贺敬之、光未然,著名中国戏曲史学家周贻白、张庚等等。

学院创办初期处于办正规大学与战争时期体制交替的探索阶段,为适应当时教学和演出创作的双重任务,学院先办属于培训性质的一年制普通科,相继又开办了两年制本科;调训省、军级以上的专业干部,提高专业水平,成立了歌剧系、话剧系、舞台美术系,还有普通科、舞蹈运动干部训练班、崔承喜舞蹈研究班等。这些班属于短期训练班性质。目的是为新中国培养急需的文艺、戏剧舞蹈干部,为各地文工团培养骨干,学院还设有研究部,下设创作室,戏剧室、音乐室、编译室,负责教材编写、理论研究和剧目创作。演出机构设有歌剧团、话剧团、舞蹈团、管弦乐队。

1953年开始,中戏各系面向全国招收本科生,有计划地为国家培养高层次的戏剧人才,从而进入了正规化办学时期。为此,学院对专业设置与教学体制做了较大调整,撤销了歌剧系,在原话剧系的基础上成立了表演系、导演系、舞台美术系、戏剧文学系,组建了表演、导演、台词、形体、声乐等教研组。


1955年舞美系设计班在上设计课

1958年,表演系学生在上形体训练课


为了加强艺术实践,1956年,由欧阳予倩、沙可夫、李伯钊等倡议,经周恩来总理批准,建立了中央戏剧学院附属实验话剧院,实验话剧院以演出为主,同时兼任学院的部分教学任务。剧院先后演出《一仆二主》《棠棣之花》《大雷雨》《英雄列车》《桃花扇》等剧目。


1960年焦菊隐给导演系56班讲课

1963年顾仲彝来中戏讲学

1964年赵丹在我院讲课


改革开放新时期

1978年,中央戏剧学院全面恢复正规办学,学院较大规模地面向全国招生,招生工作迎来了全新的热潮,一大批胸怀艺术梦想的青年人才涌向戏剧教育的殿堂。1978年12月26日,经中央政治局批准,中央戏剧学院正式恢复建制。1978年底,曹禺任名誉院长,金山任院长。

新时期,学院明确提出了中国戏剧教育及创作的基本美学思想,成为学院培养戏剧影视精英人才的基本原则,“坚持现实主义美学原则,重视在更高层次上学习和吸收我国传统艺术的美学原则和艺术经验,同时重视研究与借鉴外国现代艺术中的一切有价值的成果”。


1985年中国第一届布莱希特讨论会

1985年,曹禺在“中国话剧文学学术讨论会”上


经过教学改革,学院的专业院系更加完善,教学模式和教学内容上都进行了非常有益的探索,逐步形成了一套行之有效的教学体系和方法。

这一时期,学院创作演出了中国话剧新时期里程碑式的经典之作《桑树坪纪事》《马克白斯》等作品,其中由表演系干部专修班学员演出的《桑树坪纪事》在文艺界引起很大反响,被中国戏剧界誉为新时期戏剧的里程碑作品,并受到文化部嘉奖。


三、薪火相传育人才

跨越发展时期的实践

迈入新世纪,学院也迎来新发展。在党中央、国务院的亲切关怀下,经教育部指示,学院做好新校区选址工作,并于2008年正式对昌平校区破土动工。



在这一时期,学院的院系建设更加完善。学院确立了以戏剧戏曲学为龙头,包含电影学和广播电视艺术学的学科体系。其中研究生学位授权点包括博士学位授权二级学科点一个;硕士学位授权二级学科点三个。2004年7月,学院的博士后科研流动站建站工作正式启动,学院成为我国第一批拥有博士后流动站的艺术院校之一。2005年,学院开始招收艺术硕士专业学位的研究生,成为我国第一批招收艺术硕士专业学位的试点单位之一。

星光灿烂中戏人

人们通常会用“星光灿烂”形容中央戏剧学院卓越的人才培养成果。学院优秀的教学质量和良好的社会声誉得到了社会的广泛认同和普遍好评。75年来,学院始终贯彻落实党的教育方针、文艺方针,培养了一大批德艺双馨的优秀艺术人才。



他们中既有一大批耕耘在国家各艺术院校戏剧教育领域的教师,成为传播戏剧文化、培养戏剧人才的中坚力量,又有一大批活跃在国内外戏剧影视创作领域的优秀艺术专业人才,他们创作的戏剧影视作品获得了社会的广泛赞誉,几乎囊括了国内外的各种奖项。他们以骄人的艺术创作和深厚的艺术底蕴成为中国乃至世界戏剧影视界的精英力量。


2024年田华被授予“人民艺术家”国家荣誉称号


他们中有老一辈表演艺术家,如田华、郭兰英、蓝天野等。2019年郭兰英被授予“人民艺术家”国家荣誉称号,2021年蓝天野被授予“七一勋章”,2024年田华被授予“人民艺术家”国家荣誉称号,他们用一生的奋斗践行中戏人文艺报国的使命。以他们代表的一代代中戏人,在戏剧影视界等各个领域,为党和国家文艺事业作出了重要的贡献。


1994年11月26日,姜文畅谈导表演问题

表演系96级学生合影


一代代中戏人秉承着求真、创造、至美的初心,矢志不渝地践行着中央戏剧学院的办学方向和宗旨——到人民中去,为人民抒情。

师风相传塑英才

除了在舞台上大放异彩,很多学子选择为戏剧艺术教育奉献终身。中戏自成立起,尊师重教就深入人心,满怀梦想的青年学子选择留校任教,反哺母校。薪火相传的精神、名师“传帮带”的传统,使得中戏已经形成一支教学与科研水平高、创新能力强的教师团队,为培育新时代人才奠定基础。

从建院初期的百废待兴到正规化办学的全面调整,从教学内容的探索尝试到教学与实践相结合培养模式的确立,从东棉花胡同的25亩地到东城、昌平两校区蓬勃共建,从学习中国传统艺术和国外先进经验,到构建中国演剧体系,让中国戏剧的声音影响世界舞台。中央戏剧学院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为党和国家培养了大批的戏剧影视艺术精英人才,为建设教育强国、文化强国作出了突出贡献。

值此建院75周年之际,让我们一同祝福:

中戏,生日快乐!


上一条
下一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