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维多里奥·巴尔迪先生简介
姜·维多里奥·巴尔迪先生1930年生于意大利波洛奈,毕业于罗马电影试验中心,其作品对电影本体进行了多方面的思考和探索。他的9部纪录片使他在意大利和欧洲电影界获得了广泛的声誉和认同,短片《老处女的眼泪》(Il Pianto delle Zitelle,1958年)和《十三个寡妇的家》(La Casa delle Tredici Vedove,1960年)获得了威尼斯电影节金狮奖。他的长片《开火》(Fuoco)曾轰动一时,在国际电影节上频频获奖,并在2002年的柏林国际电影节上被评为60-70年代意大利5部最佳影片之一。姜·维托里奥·巴尔迪也是一名优秀的独立制片人。他曾制作过200多部短片、27部长片,其中有些成为电影史上的杰作,如罗贝尔·布莱松《梦想家的四夜》(Quatre Nuits d’un rêveur)、让•玛丽•斯特劳布的《安娜•玛德琳娜•巴赫》(Chronique d’Anna Magdalena Bach)、帕索利尼的《猪圈》(Porcherie)、《非洲札记》(Notes pour une Orestie africaine)和让-吕克.戈达尔的《东风》(Vent d’Est)等影片。除电影创作和制片之外,巴尔迪先生一直致力于电影教育。他常年任教于波洛奈电影大学,后应塞西纳多媒体大学的邀请任该校电影与视听媒体系主任。巴尔迪先生的教育思想集传统与现代于一身:一方面,他延续了文艺复兴师徒传统和全才式学徒的培养方式;另一方面,他打破了电影教育的传统框架,将广告、MTV、VIDEO艺术、多媒体和英特网全面纳入其教学体系中,并在新媒介中思考电影艺术的可能性。近年来,巴尔迪先生的创作及制作在意大利、乃至欧洲电影界声誉日隆,在法国、芬兰、意大利的国际电影节及电影资料馆,他的作品被系统地展映及研究。
4月24日、25日,意大利著名电影人姜·维托里奥·巴尔迪先生与两位意大利电影批评家罗贝尔托、希尔维斯蒂先生亲临中央戏剧学院,为电影电视系的同学们做了两场精彩的电影学术讲座与观摩。
24日上午,罗贝尔托和希尔维斯蒂先生为同学们做了题为《意大利晚近电影》的讲座,系统介绍了意大利晚近电影的现状,发展历程和代表作以及代表导演,现场气氛热烈,两位评论家幽默而尖锐的语言方式和不时的调侃使同学们对意大利电影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提出了很多问题和观点,两位先生也都做了认真的回答和解释。
25日上午, 姜·维多里奥·巴尔迪先生单独为同学们做了题为《电影不是艺术,而将成为一门艺术》的讲座,整场讲座以巴尔迪先生在五十年代末和六十年代初所拍摄的三部短片做为穿插,分别是:《老处女的眼泪》(Il Pianto delle Zitelle),1958年;11分钟《十三个寡妇的家》(La Casadelle Tredici Vedove),1960年;12分钟《皮娜的肖像》(Ritratto di Pina), 1960,9分钟。巴尔迪先生深情回顾了当年拍摄短片时的情景,并结合自身的经历,和同学们一起讨论了关于电影风格以及技术的使用,演员的表演,拍摄手法等问题,对自己的拍摄以及与意大利著名导演们的合作经历做了详细的阐述,当提到自己与帕索里尼的合作时,巴尔迪先生难以抑制对这位已经逝去的好朋友和搭档的怀念,一度哽咽不能说话,同学们也都被巴尔迪先生的真诚所感动,报以热烈的掌声作为对这位意大利优秀电影人的尊敬。讲座内容结束后,同学们意犹未尽,纷纷提出了各自的问题和观点,巴尔迪先生都一一做了认真的回答并与同学们合影留念。
27日,姜·维多里奥·巴尔迪先生又为我们带来了他早年的两部作品《开火》和《圣诞节前的最后一个校日》,并且在两部影片放映之间的现场交流时段阐述了其精彩的创作思想。巴尔迪先生借影片《开火》来谈,说此电影创作有三大特点。一、电影剧本创作时间较长,但拍摄时完全采用叙事顺序拍摄,按严格的实拍,因而整部影片在现场直接录音,除后期制作字幕等必须的技术需求以外,影片没进行过任何人为的剪辑;二、为使影片不剪辑而造成节奏感缺失,导演把取景分为四部分,给影片画面带来一种节奏感;三、为保证拍摄画面的流畅和避免因为场景过小带来的拍摄限制,导演在屋顶用了滚动轨道拍摄,并且让副摄影师扮演主角,自己在狭小的房间里拍自己。正是这三大拍摄技巧使这部没有通过人为剪辑的影片看起来如此流畅,也因此,我们在这部电影背后的创作中读懂了电影中“作者”的含义,“作者”即创作者,这里的“创作”不是拘泥于历史,而是有创新的实践和创造。用巴尔迪先生的话说:“人永远不要把站在自己面前的人当大师,要走自己的路,让自己成为大师。”
此次交流活动对影视系的同学们了解意大利电影提供了一个良好的平台,开阔了眼界,丰富了阅历,对提高完善自己的专业水平起到了很好的作用;而意大利优秀电影人对于电影的理解和敬业的精神,更值得同学们认真领会和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