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关键字
中央戏剧学院建院75周年基本功教学专题研讨会圆满举办
时间:2025-05-13

5月9日,“传承与创新:中央戏剧学院建院75周年基本功教学专题研讨会”在中央戏剧学院昌平校区伸出式剧场成功举办。中央戏剧学院院长郝戎、副院长孙大庆出席此次研讨会,会议由教务处承办。会议旨在深入探讨中央戏剧学院专业基本功教学的历史沿革、基本功训练方法的体系化建设、数字化赋能下的教学理念创新,分享教学方法与经验,推动教学方法的创新与发展,以培养适应新时代需求的高水平艺术创作人才。来自表演系、导演系、音乐剧系、京剧系、歌剧系、舞剧系、戏剧教育系、电影电视系、人文学部的100余位教师、学者和青年学子参加会议。开幕式由孙大庆教授主持。


研讨会现场

中央戏剧学院院长郝戎致辞


郝戎代表学院向与会嘉宾表示热烈欢迎,并回顾了中央戏剧学院75年来的办学历程以及学院在基本功教学方面的成果。他强调,学院举办第二届学生专业基本功大赛,不仅是对教学成果的检验,更激励学生们不断锤炼基本功,这种对基本功的重视和追求,是学院传承多年的“晨功精神”,必须倍加珍惜并持续发扬光大。他希望通过本次研讨会,进一步深化对基本功教学的认识,总结经验,发现问题,探索新的教学思路和方法,推动基本功教学在新时代焕发出新的光彩。


中央戏剧学院副院长孙大庆致辞


孙大庆在致辞中强调了中央戏剧学院表演类专业基本功教学的重要意义,指出基本功是演员立足舞台的基础,是表演艺术的核心。面对当今社会对演员的更高要求,应在传承传统的基础上不断创新基本功教学方法,融入新的艺术思潮、文化元素和科技手段,同时开展深入的学术研究,提升教学质量。他希望通过基本功教学,引导学生树立艺术理想,传承中国演剧体系,为中国表演艺术的创新发展贡献力量,祝愿“晨功奖”成为业界标杆。


中央戏剧学院表演系教授关瀛致辞


中央戏剧学院表演系教授关瀛结合长期耕耘在表演教学一线的经验,强调了在教学实践中应秉持因材施教的原则,针对每个学生的独特个性和专业基础,有的放矢地解决学习过程中的问题,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激发他们对表演艺术的热爱与追求。同时,需要不断丰富教学资料,紧跟时代步伐,加强教学研究。她指出,面对人工智能(AI)等新兴技术的广泛应用,更应坚守扎实的基本功训练,让基本功真正融入学生身体,培养能够站得住、走得远的高质量表演人才。

大会报告环节由孙大庆教授、姜涛教授和周泉教授主持。来自不同专业方向的15位教师、学者围绕专业基本功教学的理念、方法及实践经验展开深入探讨。报告内容不仅全面覆盖了各专业方向的基本功教学,更深刻强调了基本功教学中的传承与创新,为教学工作开辟了新的思路,也提供了可参考借鉴的经验启示。与此同时,与会教师学者们积极互动,就基本功教学的历史沿革与传承、专业基本功教学方法研究、新时代背景下的教学创新、教学案例与经验分享等重要议题展开了热烈而深入的讨论,为推动专业基本功教学的持续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与动力。


表演系教授王鑫发言


表演系教授王鑫以《"三位一体"表演基本功训练体系的构建与实践:中央戏剧学院表演实验班的教学探索》为题,系统阐述了"三位一体"表演基本功训练体系的理论基础、课程设置、教学方法和评价机制,分析了实验班的教学成果、经验教训,并对未来发展进行了展望。他指出,这一教学改革既是对传统表演教学的继承与发展,也是中国演剧体系探索的重要实践,对中国表演艺术教育的发展具有重要启示意义。


导演系教授姜涛发言


导演系教授姜涛以《列斯理导表演基础课》为题,回顾了苏联戏剧专家普·乌·列斯理在中央戏剧学院的导演表演基础课教学实践及其理念。他强调,这些教学理念和方法对中央戏剧学院的导表演教学产生了深远影响。如现实主义戏剧理念、“以学生本人身份”做练习的方法以及“从自我出发”的角色创造理论,为培养真实、有感染力的演员提供了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指导,这些理念和方法至今仍具有重要的教学价值和现实意义。


戏剧文学系教授周泉发言


戏剧文学系周泉教授以《“中国演剧体系”视野中的曲艺基本功教学》为题,总结了学院自2022年开办曲艺专业教学以来的基本功教学的经验和不足。他认为,郝戎院长2020年提出“中国演剧体系”的构建设想,是落实三大体系建设,继承学院传统并创新发展,建立中国中华现代戏剧文明的重大举措;曲艺作为传统表演艺术并延续至今,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是构建话剧—戏曲—曲艺三位一体的表演学派和学科构成,涵养中国演剧体系的重要一脉。总体来说,曲艺基本功教学要完成传统口传心授、团代班到现代教学体系的转换,一是以说(绕口令、贯口、短篇评书)、学唱(曲艺)、学说(倒口)和逗(组织笑料加以表演)等基本功建立完成的课程体系;在此基础上,建立曲艺的说、学、唱、做,话剧的声、台、形、表,戏曲的唱、念、做、打的融合课程体系;形成曲艺艺术传承和中国演剧体系构建的一个必然汇合。


表演系教授李红发言


表演系教授李红以《道技相融——基本功训练与舞台呈现的对望与调适》为题,探讨了表演艺术中舞台呈现与基本功训练的关系,指出了“道技相融”的重要性,即演员的内部心理技术和外部体现技术的融合。她以台词教学为切入点,分析了传统训练模式的局限,并提出了改进方案。她强调,演员的训练不仅是技巧打磨,更是感知力、同理心、文化素养的整体提升。“基本功”应是技术性与人文性的共生体,否则再完美的框架也无法支撑起真正的艺术大厦。这种训练哲学对当代艺术教育具有普适启示。


表演系副教授海燕发言


表演系副教授海燕以《数字化转型背景下台词教学体系创新研究》为题进行发言,她基于中央戏剧学院台词基本功教学的实践探索,深入探讨了人工智能技术与传统艺术传承在台词基本功教学中的融合创新路径。她提出,将智能训练系统与戏曲程式化训练相结合的双轨模式,不仅为表演艺术教育数字化转型提供了可操作的范式,其技术应用框架与艺术传承理念对戏剧教育创新发展也具有重要参考价值。


电影电视系教授刘云丹发言


电影电视系教授刘云丹以《人工智能冲击下播音主持专业基本功教学应对断想》为题,结合布莱希特演剧体系理论,从播音主持创作的艺术属性、新闻传播特性探讨了在人工智能普遍渗透到传播过程中的当下,该专业基本功教学正确的守正与创新原则。提出科技是为人类文明的进步服务的,只有深刻认识到播音主持创作在将文字形态改变为有声语言形态过程中的艺术价值,才能更好地秉持播音发声的基本功训练。


京剧系副教授孙尚琪发言


京剧系副教授孙尚琪以《案例教学法在剧目课教学中的应用探讨》为题,通过分析京剧经典剧目教学中存在学生能力培养不足的现状,结合案例教学法有效激发学生发现问题和分析问题的实践策略,探讨其在提升学生思维能力、创造能力和实际问题解决能力方面的应用价值,旨在为京剧教学提供有益的参考。


戏剧教育系副教授韩鑫发言


戏剧教育系副教授韩鑫以《破壳——从身体进入表演的方法》为题,强调身体语言在戏剧创作中是塑造角色、传递情感和深化叙事的核心载体。探索如何从身体进入表演,让形体融入表演训练及创作技法更加灵动,达到“由外而内”的打破与建立。从“一页白纸”的身体准备、到运动的身体的探索、再到意象化身体的表达,开启身体的探索之旅,达到人类共通的诗意本质,完成身体的自我蜕变。


人文学部教授戴谨忆发言


人文学部教授戴谨忆以《戏曲美育基本功教学方法创新探索》为题发言。他以中央戏剧学院戏剧教育系专业基础课“戏曲基础”教学改革为载体,紧密围绕厚植戏曲传统文化根脉、深耕戏曲编剧技法两个版块,强化课程的“厚人伦、美教化”育人功能和当代红色戏曲题材编剧技法两项基本功,发挥主流意识形态价值观引导作用,综合立德树人的各种效用,科学回答传统戏剧资源在新时代美育中“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的问题,为戏曲美育教学改革提供新视角。


歌剧系副教授赵明发言


歌剧系副教授赵明以《歌剧表演专业基本功教学的体系构建》为题进行发言。他认为,中央戏剧学院歌剧系歌剧表演专业的基本功教学体系,始终根植于学院“大戏剧观”理念的深厚土壤之中,强调戏剧艺术的综合性与整体性,要求学生在声乐、表演、台词、形体等核心领域形成均衡而扎实的能力结构。歌剧系歌剧表演基本功以声乐教学和表演教学为主导,以歌唱语言训练为重点,还包含形体训练和视唱练耳、乐理等音乐基础学科的系统学习。这些基本功是学生正确诠释歌剧作品、实现艺术表达的前提条件,更是适应当代歌剧制作规律变化的必然要求。


表演系教授胡万峰发言


表演系教授胡万峰就《偶剧表演与设计教学方法论:传统基因激活与当代创新实践》作主题发言,探讨了偶剧表演与设计教学方法论,以“传统基因激活+当代创新实践”为核心,构建了“四维认知体系”,旨在推动非遗教育范式转型,培养兼具传统密码与当代创新能力的新一代偶剧创作者。他指出,偶剧教育正经历从“技艺传承”到“创新式发展操作系统”的范式转换,这种“可触摸的传统”创新路径,为全球非遗教育提供了极具启发性的思考,展示了如何在尊重和保护传统的同时,赋予其新的生命和意义。


音乐剧系教师杨阳发言


音乐剧系教师杨阳以《面向戏曲学生的话剧表演教学思考》为题,从戏曲与戏剧的底层逻辑着手,探究二者差异中的互通性。在表演教学中融入戏剧审美的人文素质教育,着重培养演员的创作思维、专业素养和团队协作精神。在强化戏曲演员的肢体表现力的同时融入心理技术技巧,引领京剧系学生探索以现实主义为主体的话剧表演创作方法,在角色诠释过程中达到体验与体现的高度和谐与统一。通过结业剧目话剧《风雪夜归人》的呈现,在传承戏曲的基础上创新中国演剧表演教学模式,培养赋予中国文化底蕴的、具有创作素质的戏剧表演人才。


导演系副教授葛袁亮发言


导演系副教授葛袁亮发表了题为《守程式以立根,破万法而开新——论戏曲导演基础教学在中国戏剧导演培养中的文化根脉与实践价值》的专题报告。他指出,戏曲程式并非限制创作的枷锁,而是导演的艺术母语和创作基因。通过系统梳理戏曲基础课程在导演人才培养中的价值与实践,提出“理论基础—程式解构—美学创新”的三阶培养模式,将传统技艺转化为现代剧场语汇。他强调,戏曲基础教学不仅要继承传统,还应培养学生的跨剧种和跨文化理解能力,形成既能用戏曲美学解构西方经典,又能以现代剧场语法激活传统文化基因的“双向关注”能力,以更好地应对全球化时代的文化交流与艺术创作需求。


歌剧系教师桂楠发言


歌剧系教师桂楠以《歌剧教学课程体系建设案例探究——以中戏版歌剧〈冰山上的来客〉创作为例》进行发言,以创排红色经典歌剧《冰山上的来客》为例,分享了歌剧教学课程体系建设与创新实践方面的经验。她认为,通过经典剧目的排演,中央戏剧学院歌剧系实现了“以生为本”的个性化教学设计理念,成功构建了符合当代歌剧表演人才培养需求的全链条教育体系。在排演实践中实现了跨学科合作与资源整合,凸显了实践教学的重要性,让高年级学生掌握独立创排完整剧目的能力,实现了学生从歌剧课堂学习到职业发展的无缝对接,这种创新的教学模式为中国歌剧教育提供了有益的借鉴。


音乐剧系教师郭嘉辉发言


音乐剧系教师郭嘉辉作《“传承与创新”中央戏剧学院音乐剧系音乐基本功教学核心理念与中国传统文化的新时代展现》主题发言。他指出,中央戏剧学院音乐剧系以音乐基本功教学为核心,融合中国传统文化与现代艺术理念,致力于培养学生的艺术感知能力。教学注重节奏训练、音乐的情感表达及舞台律动,通过系统方法提升学生对音乐的敏感度和表演感染力。课程结合传统声乐与音乐剧技巧,强调文化传承与创新,展现中华文化在新时代的独特魅力。特别突出中西方音乐文化的融合,汲取双方精华,培养兼具国际竞争力与民族情怀的音乐剧人才,为中国音乐剧的繁荣发展注入新动力。


中央戏剧学院教务处处长蒋瑛作总结发言


中央戏剧学院教务处处长蒋瑛作研讨会总结发言。她对学院给予本次研讨会的高度重视和大力支持、各教学单位的鼎力协助和师生们的积极参与表示感谢。她提到,这种来自不同专业方向的深度互动,对于推动学院表演类专业基本功教学水平的提升有着不可估量的价值。此次研讨会不仅展示出了学院在专业基本功教学方面的深厚底蕴,更体现了学院师生传承和发扬中戏“晨功精神”的热情与决心。


全体与会人员合影


上一条
下一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