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关键字
研究生系列讲座|冯俐:儿童戏剧——投向现实的第三只眼睛
时间:2019-12-04

       11月28日,我院校友、中国儿童艺术剧院党委书记、副院长、一级编剧冯俐在昌平校区理论楼给研究生们做了题为《儿童戏剧:投向现实的第三只眼睛》的讲座。


IMG_0796_meitu_2.jpg


冯俐回顾中国儿童艺术剧院近几年上演的多部儿童剧的经验得失,结合个人从事编剧工作30多年来的思考,对中国儿童剧创作观念的更新、创作思维的拓展和表现方式的多元提出了新颖独到的见解。


IMG_0764_meitu_1.jpg


冯俐以她编剧并获得多项大奖的儿童剧《木又寸》和《山羊不吃天堂草》为例,强调创作者需要发现儿童剧现实主义的艺术精神。她反思了当下儿童剧创作的局限。她认为,儿童戏剧的现实表达有无限可能性,它既可以凭借儿童本位视角进行创作,也可以是非儿童本位视角的体现。儿童戏剧的根本立足点在于“意味”和“趣味”兼具。“意味”就是它所具有的文学性,即对人的命运和处境的关照悲悯;“趣味”则是能充分调动儿童兴趣的丰富多彩的形式。古今中外最优秀、流传最久的儿童剧,其生命力常常不在于向儿童灌输了多少主题思想,而是它做到了“意味”和“趣味”最有机的结合。

谈到如何对儿童传播本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冯俐分析了她改编成语故事《鹬·蚌·鱼》时的思路。她认为,传统故事也需要去粗取精,赋予它现实意义,进行创新性演绎。只有这样,才能真正激活它,并被孩子们乐于去感受学习。

冯俐还介绍了各个年龄段儿童剧的不同特质,它们在创作方法上的异同。冯俐认为,儿童戏剧并非简单化的戏剧,它往往直抵生命本质。儿童的目光最为纯粹,在他们的世界里,万物平等。孩子们最爱提的问题,如:“我是谁”“我从哪儿来”“我要到哪儿去”,它其实就是人类的终极命题。儿童毫不功利的心灵世界为儿童戏剧开启了最广阔的接受空间。

在最后的互动环节,冯俐同研究生们深入探讨了如何解放天性、保持童心来进行儿童剧创作,儿童剧与成人剧的区别,如何避免儿童剧创作中台词过于成人化等问题。


上一条
下一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