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今日19:30,大型话剧《北上》作为第十四届中国艺术节展演剧目、第十八届文华奖参评剧目,将在重庆大剧院上演。该剧由中央戏剧学院、杭州话剧艺术中心、新华网联合出品,中央戏剧学院实验剧团、杭州话剧艺术中心、杭州墨盒文化科技有限公司联合制作。
这是《北上》在运河流域各城市献演多场后,首次走进西南,与重庆观众见面。朝天门的号子与运河边的波涛和鸣,于历史中扎根,向未来处跋涉,当《北上》的航船遇见山城的灯火,我们将共同完成一次关于传承、归属与奋进的深情对话。
演出时间
2025年10月15日 19:30
2025年10月16日 19:30
演出地点
重庆大剧院·中剧场
剧情简介
《北上》改编自著名作家徐则臣获茅盾文学奖的同名小说,是杭州首部以运河为背景的大型话剧,通过意大利人小波罗一行由南向北走完运河的心愿拉开全剧的帷幕,以“古今交织”的叙事线索,演绎由浙江杭州至北京通州、绵延运河两端的人间世情,讲述一段跨越百年的运河史诗。
公元1901年,时局动荡,意大利旅行者保罗·迪马克(小波罗)为寻找失踪的弟弟马福德来到了中国。翻译谢平遥、挑夫邵常来、农民孙过程等人一路相随,自杭州出发,沿着京杭大运河一路北上。在大运河的北端通州,小波罗因意外离世。一百年后,这些运河旅客的后人们仍然让自己的人生际遇与大运河的命运紧密相连,现代学者孙宴临、博物馆创始人谢望和与上岸船民邵星池一家的故事,以小人物的悲欢离合展现出一幅横亘千年的运河图景和一个民族的荣辱兴衰,生动展现了大运河作为文化纽带的历史纵深与时代意义。
精益求精,勇攀艺术高峰
自2024年9月杭州首演以来,《北上》已走过北京、上海、淮安、昆山、湖州、宁波等运河流域城市,始终秉持“不断打磨、持续淬炼”的创作理念,在剧本、表演、舞美等多方面反复推敲、精益求精。为了10月15日、16日在中国艺术节的亮相,《北上》主创团队在剧本结构、人物逻辑、舞台视觉等方面持续精耕细作,该剧更聚焦谢、孙、邵三家后人在当代时间线上的命运交汇,清晰地展现出运河后人们冥冥之中的生命联结,充分展现了大运河申遗成功十余年来的时代意义。
“北上”不仅是一段古今共振的史诗,更寄托着人类对运河的深厚情谊。自2024年9月在杭州首演以来,已有3万余名观众在剧场体味这个跨越时空的故事。
赞誉不断,备受业内关注
自2024年5月10日召开新闻发布会以来,大型话剧《北上》共在杭州、北京、德清等地召开7场专家研讨会,专家学者写出20余篇专业稿件,对《北上》的艺术价值加以肯定。
《人民日报》发布北京大学教授、中国作家协会主席团委员、中国作协儿童文学委员会主任曹文轩撰写的剧评《深邃的历史感 鲜活的画面感——话剧<北上>观后》;《文艺报》整版刊发由作家、戏剧评论家、国家艺术基金专家委员会委员欧阳逸冰,中国艺术研究院话剧研究所所长宋宝珍,中国当代文学研究会副会长,沈阳师范大学教授贺绍俊撰写的《北上》剧评;《中国戏剧》2025年第7期刊发中国艺术研究院研究员、中国少数民族戏剧学会会长刘彦君,人民日报社文艺部原主任、高级编辑刘玉琴,中国戏剧家协会理论评论专委会主任、中国京剧艺术基金会副理事长、秘书长崔伟,中国戏剧家协会理论评论专委会委员、辽宁省戏剧家协会副主席郑永为四位专家的评论。《中国艺术报》刊发陕西师范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教授、陕西省戏剧家协会副主席穆海亮以《话剧<北上>:“流动性的厚重感”如何呈现于舞台》为标题的评论。此外,央级、省市级媒体对大型话剧《北上》的报道共计300余篇,并将之作为2024年中国戏剧界重磅推出、可圈可点的新作、佳作。
央地合作,讲好中国故事
《北上》作为纪念中央戏剧学院建院75周年展演剧目,从立项创排到演出运营,中央戏剧学院和杭州话剧艺术中心资源共享、赋能创制。学院不断提供主创力量、演员资源、学术支持等,以《北上》为实践载体,深化央地校企合作模式,力图将地域文化优势转化为新质生产力,传承运河文化的精神内核,延续壮美运河的千年神韵,使之成为新时代宣传中国形象、展示中华文明、彰显文化自信的亮丽名片。
《北上》作为第十八届文华奖参评剧目,此次在重庆的演出不仅是一场展演,更是在艺术道路上的一次重要跨越。文华奖作为中国专业舞台艺术领域政府最高奖,此次获得参评资格是对全体演职人员艺术追求的极大激励,也是对剧目艺术水准与创作理念的充分肯定。
运河奔腾不息,戏剧之火长燃。学院始终专注于“中国演剧体系”的构建,并受到业界广泛关注。我们期望扎根于这片丰厚的土壤,以《北上》的创作为契机,守正创新,通过舞台语言,讲好中国故事,用艺术的魅力展现文化自信,激发更多人心中深藏的文化记忆与家国之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