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是党的二十大召开之年,是“十四五”时期的关键之年。学院工作的总体要求是: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历次全会精神,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将迎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作为贯穿今年学院工作的主线,弘扬伟大建党精神,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文艺的重要论述,深化巡视整改,加强政治建设,胸怀“国之大者”,牢牢把握社会主义办学方向。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完善“三全育人”体系,落实 “十四五”规划,推进“双一流”建设,深化教育评价机制改革,实现内涵式高质量发展,以实际行动迎接党的二十大胜利召开。
一、坚持和加强党的领导,牢牢把握社会主义办学方向
1.强化理论武装。将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作为首要政治任务,全力做好迎接党的二十大胜利召开和学习宣传贯彻工作。巩固应用党史学习教育成果,推动建立常态化长效化机制。将传达学习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和重要指示批示精神作为首要议题,加强对落实情况的监督。落实《中国共产党普通高等学校基层党组织工作条例》,严格执行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不断完善党委全面领导学院工作的体制机制。传承和发扬延安鲁艺办学理念和红色基因,扎根中国大地办教育,牢牢把握人才培养方向。这项工作由徐翔、郝戎、宋英及各相关部门负责人负责落实。
2.深化巡视整改。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巡视工作重要讲话精神,提高政治站位,强化思想认识,层层落实整改任务和整改责任。责任部门对照责任清单,落实整改措施,加强监督检查,确保按期完成整改任务。加强建章立制,形成整改工作长效机制。全面整改与专项整治相结合,从讲政治的高度认识选人用人、教师思想政治和师德师风建设专项检查以及经济责任审计发现的具体问题,全面查缺补漏,促进学院教育教学事业发展。这项工作由全体院领导及各相关部门负责人负责落实。
3.加强党的建设。落实第二十七次全国高校党的建设工作会议精神,以党建为引领,推进党建和业务深度融合。增强基层党组织政治功能,深化党支部标准化、规范化建设。持续加强教学单位党组织建设,落实系部党组织、党政联席会议制度,加强党总支对所属党支部的领导。明确教学单位在教师和学生思想政治工作中的主体责任,做好教师和学生党员的吸纳与发展。进一步加强群团工作,做好新时代离退休老干部和关工委工作。这项工作由徐翔、郝戎、宋英及党院办、组织部、工会、学生工作部、团委、离退休工作部、各党总支、党支部负责人负责落实。
4.推进全面从严治党。落实从严治党责任“三个清单”。践行“两个维护”,聚焦人才培养主线,强化政治监督。开展警示教育,加强对领导干部和关键岗位的教育和约束。落实中央八项规定精神,持续改进工作作风。推进巡视巡察上下联动,持续开展“回头看”,不断增强巡察整改工作实效。进一步推进法治工作,修订学院章程,完善普法规划和权责清单。巩固党史学习教育“办实事”成果,完善信访工作制度,建立健全“接诉即办”工作机制。这项工作由全体院领导及各相关部门负责人负责落实。
5.做好纪检监察工作。党委支持纪委履行监督、执纪、问责责任,持续加强重点领域监督,发挥纪委监督保障作用,全面提升学院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水平。发挥纪委在巡视整改中的监督作用,坚持把从严从实的标准贯穿始终。加大违纪违法案例通报力度,及时纠治不良苗头倾向,与时俱进做好纠“四风”树新风各项工作。落实监督工作会商机制,推动全面从严治党责任向基层延伸。提升纪检队伍专业化水平,推进纪检工作与现代信息技术深入融合。这项工作由葛秀珍及纪委办公室、监督检查室负责人负责落实。
6.深入实施“十四五”发展规划。加强宏观布局,推动学院各部门将规划落实到工作各环节。制定具体规划,做好任务分解和分工。完善配套政策。做好年度计划和总体规划的配合衔接,加强对规划实施情况的年度总结和评估。建立健全“年度评估—期中评估—期末评估”的评估体系建设,推动完善绩效考评办法,指导资源的优化配置和重点投放。这项工作由全体院领导及各相关部门负责人负责落实。
7.加强干部队伍建设。着力提高领导班子成员政治能力建设,结合巡视整改提高议事决策科学化水平,涵养实干担当政治文化。强化对中层干部、基层党组织书记的培训,增强干部责任意识,提升履职能力。加强党委对科级干部的管理,强化教育培训,提高政治能力和工作能力。推进教学单位基层党组织加强教师党支部书记、教研室主任等干部的选拔、使用和培养,加强思想建设和能力建设。这项工作由徐翔、郝戎以及党院办、组织部、各党总支、党支部负责人负责落实。
8.维护安全稳定。严格落实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加强“三微一端”等意识形态阵地管理,健全舆情研判机制。加强教学科研过程管理,把好教材、课堂、讲座、论坛、研讨会、报告会的政治关。做好疫情防控常态化工作,落实教育部、北京市疫情防控政策,结合疫情防控形势和学院实际,动态调整疫情防控措施,做到从严从紧科学精准防控,确保师生生命健康。推进“平安校园”建设,落实安全生产要求。这项工作由全体院领导及各相关部门负责人负责落实。
9.落实重要部署。做好师生参与北京冬奥会、冬残奥会工作的服务保障,加强关心关爱,做好教学、防疫、生活安排。继续完成定点帮扶任务,按照推进乡村教育振兴和教育振兴乡村的要求,发挥教育、文艺特色优势,结合实际建设创新实验示范项目,助力长顺县推进乡村振兴。进一步支持首都“文化中心”建设,推进与地方政府合作事宜,支持属地文化产业发展。这项工作由宋英、陈雷及党院办、学生工作部负责人负责落实。
二、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稳固和提升人才培养质量
10.加强思想政治工作。推进“三全育人”综合改革,完善制度体系和工作机制,将思想政治工作贯穿学院教育教学管理服务全过程。探索疫情防控常态化下思想政治教育的新路径。改革完善辅导员培养机制,加强科研能力培养,提升工作的科学化水平。探索开展综合改革试点,做好经验总结,建立一批典型项目。加强教学单位思政工作队伍建设,提升专业教师思政工作能力。这项工作由全体院领导及各相关部门负责人负责落实。
11.加强大思政课建设。深化思政课改革,加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课程建设,落实《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标准》,加强人才队伍建设,优化内部管理机制。立足专业特色,巩固运用党史学习教育经验,挖掘课程思政元素。将课程思政要求纳入人才培养方案,着力提升教师课程思政的意识和能力。推进思政课与课程思政的深度融合,打造精品课程,发挥示范效应。这项工作由徐翔、郝戎、徐永胜及教务处、思政部、各教学部门负责人负责落实。
12.加强师德师风建设。落实专项检查整改方案和整改清单,建立一个规划、一张清单、一项制度的“三个一”体系。修订相关制度和聘用合同内容,明确工作要求,在人才引进、岗位聘任、教学督导、职称评审等环节严格执行“师德一票否决制”。开展“师德专题宣传月”活动,选树宣传教师典型,持续做好师德教育。推进教师考核评价改革,开展警示教育。加强督查督办,织好一张网,构建多方参与的师德监督体系。这项工作由徐翔、郝戎以及教师工作部负责人负责落实。
13.开创人才工作新局面。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人才工作会议上的讲话,坚持党管人才,召开学院人才工作会议,加强制度建设,完善工作机制。积极拓宽渠道,加快打造高层次一流人才队伍。加强青年教师队伍建设,压实教学单位主体责任,不断提升人才工作活力。对接国家战略需求,大力加强高水平科研团队建设。聚焦学科建设,推动“话剧艺术评论人才培养”等国家级项目的实施。深化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不断完善评价体系,突出教书育人成效。这项工作由徐翔、郝戎以及教师工作部、各教学单位负责人负责落实。
14.统筹推进本科教学工作。结合巡视整改,开展“本科教学质量”建设年活动,健全教学运行和学生管理保障机制,加强制度执行力度。严肃教风学纪,落实日常教学监控的常态化机制。推进课程体系改革,探索专业之间交叉融合的建设路径。以通识课为抓手,探索开设跨系选修课。优化项目申报机制,发挥优势项目示范效应,促进教学研究改革。健全教材管理体制机制,落实教材建设主体责任,推动高水平教材编写。筹备新一轮本科教学审核评估相关工作。引入第三方教学质量评价服务,以评价推进改革。这项工作由徐永胜以及教务处负责人负责落实。
15.深化研究生教育改革。全面实行研究生培养学分制,修订一级学科和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方案。继续实施研究生课程建设立项工作,推进学位基础课和一级学科理论课程建设,推进研究生选修课建设。完善毕业生学位论文全流程管理,强化导师和论文答辩委员会的责任。加强研究生导师队伍建设,修订导师遴选制度,强化教育培训。进一步改革硕博研究生培养模式,推进跨单位、跨学科联合培养机制。这项工作由孙大庆以及研究生部负责人负责落实。
16.做好学生管理服务。坚持以学生为本,探索管理服务新途径。提前动员布局,确保2022届毕业生就业创业工作稳步推进。继续做好心理健康教育、学生资助、学业辅导和征兵军训工作。进一步做好少数民族学生工作。高质量推进“一站式”学生社区建设。加强留学生管理和“双学位”班学生管理,维护安全稳定,保证教学质量。推进港澳台学生与内地(祖国大陆)学生在招生、培养与服务方面的趋同管理工作。这项工作由郝戎、宋英以及学生工作部、研究生部、留学生管理处负责人负责落实。
三、坚持以创新改革为动力,推进“双一流”建设
17.推进一流学科建设。加强顶层设计,与学院“十四五”规划紧密结合,制定和实施新一轮一流学科建设方案,对建设过程进行常态化监测和跟进式管理。继续深化学科融合,推进“新文科”建设,突出重点学科建设优势,加强人工智能与戏剧艺术交叉学科建设,建设高层次创新人才队伍,提升学科总体发展水平。这项工作由郝戎及发展规划处、教学科研相关部门负责人负责落实。
18.深化教育评价机制改革。加强统筹谋划,建立督察督办的长效机制,保障改革工作落地见效。以巡视整改为契机,落实任务清单,提高改革工作的质量。落实上级部署,结合学院实际,推进招生改革,完善新政策和疫情防控形势下专业考试模式,稳固生源质量。以制度建设为抓手,完善深化教育评价机制改革的自我评价机制。总结典型案例和成功经验,进行宣传推广。这项工作由全体院领导及各相关部门负责人负责落实。
19.提升科研创新能力。进一步加强艺术学基础理论与应用研究,鼓励支持重大原创和理论创新,催生高水平、原创性研究成果。完善科研协同与合作的研究机制,打破学科壁垒和协作制约,加强科研成果转化与应用。持续推进“学术文化建设年”建设和科研“重大选题库”建设。落实“破五唯”,树立正确评价导向。加强学术委员会建设,强化政治引领,营造良好学术环境。这项工作由郝戎、徐永胜、徐贞及科研处、戏剧艺术研究所、十三系二部负责人负责落实。
20.加强学术平台建设。健全学术组织管理机制,规范日常运行,激发科研活力。建立健全学院与政府部门、社会组织和企业合作的管理机制,规范合作内容和合作流程。加强对教学实践基地的统一管理,切实发挥引入校外资源、提供实践平台、推动戏剧影视艺术发展的作用。强化实验剧团“政产学研用”一体化平台功能,明确戏剧文化战略、服务社会、服务国家的功能定位。这项工作由郝戎、徐贞及党院办、国际交流处、科研处、戏剧艺术研究所、实验剧团负责人负责落实。
21.开展国际交流合作。围绕“科技与戏剧的发展和构建”的主题,举办亚洲戏剧教育研究中心第五届世界戏剧教育大会。举办世界戏剧教育联盟2022年校长大会,保持联盟交流的稳定性,依托平台孵化交流合作项目。举办“一带一路”国家电影教育国际联盟全会暨学术研讨会,服务国家战略,加强学术交流。推进“111”计划实施,引进国外优质智力资源,为一流学科建设和教育教学工作提供支持。这项工作由郝戎及国际交流处负责人负责落实。
22.保障重大项目实施。统筹利用校内学术资源,保障阐释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精神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当代中国戏剧影视“高峰”作品创作建设研究》、国家社科基金艺术学重大项目《当代中国话剧作品评价体系与质量提升研究》和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欧美戏剧剧场资料翻译与研究》的实施,推进学院承担的省部级项目级和院内科研项目特别是重大项目的开展。大力推进思政类科研项目的实施,以省部级项目为引导,推动校内外思想政治、思政课、党史等相关研究的开展。这项工作由徐永胜、徐贞及科研处、思政部负责人负责落实。
四、提升治理理念,强化治理能力建设
23.完善治理体系。以章程为核心,结合巡视整改和经济责任审计整改,加强规章制度建设。加强对经济活动的监督和管理,规范合同审批,加强对采购、服务、工程等经济活动的管理,严格执行招投标管理规定和采购程序,防范经济风险。加强职能部门内部管理制度建设。发挥教代会、学代会、研代会的作用,加强民主管理。依法依规开展经济责任审计,加强对处级干部履行经济责任情况的监督。这项工作由郝戎、宋英、陈志坚以及相关部门负责人负责落实。
24.优化资源配置。落实“过紧日子”要求,合理配置和使用资金,实行适度从紧的预算分配政策。积极多渠道筹办学资金:稳固财政拨款基本盘,积极申请专项资金;适度开展继续教育,满足社会需求的同时增加办学资源。加强资产管理,提高资产使用效率。进一步改善办学条件,合理安排资金,继续推进舞美制作实验工坊建设和实验室群建设,优化功能分区,完善功能布局,促进实践教学高效开展。这项工作由郝戎、徐永胜、陈志坚以及财务处、基本建设处负责人负责落实。
25.提高服务水平。牢固树立服务育人理念,持续改进“窗口部门”工作作风,多渠道征求师生意见。加强教室管理服务,科学规范利用教学空间,做好建设和维护。提高宿舍管理科学化水平,在严格维护宿舍安全的基础上,充分尊重学生需求,创造良好生活环境。推进“一卡通”系统建设,提高服务质量。加强校园服务人员的管理教育,增强服务意识,规范服务行为,建设和谐校园。这项工作由陈志坚、陈雷及后勤处、教室与教学设备管理中心负责人负责落实。
26.推进信息化建设。加强智慧校园建设规划,编制五年行动计划,加强网络基础设施、数据体系的建设与整合。推进信息系统升级改造,提高教育教学管理工作的实效和效率。加强网络安全管理,做好重要时期网络安全保障。深化网上办事一站式服务。继续推进官网改版工作。这项工作由徐贞及信息网络中心负责人负责落实。
27.丰富文献资源。持续完善文献资源购置机制,提高文献资源质量,服务一流学科建设。做好馆藏戏剧教育资源建设工作。深入挖掘馆藏特色资源。切实推进“苏联专家在中戏”出版项目和“五十年话剧运动史”研究项目的实施。发挥院史馆作用,加强院史研究,挖掘红色资源,为传承和发扬延安鲁艺红色基因提供支撑。这项工作由孙大庆及图书馆负责人负责落实。
28.建设文明校园。加强校园文化建设,创造优美校园。发挥学生社团作用,开展健康向上、形式多样的校园文化活动,充分挖掘学院文化特色,营造良好校园氛围。开展爱国卫生运动,落实健康教育和生命教育,提升学生健康素养。加强校园环境治理,做好垃圾分类管理和资源化利用,倡导文明用餐、光盘行动,推动无烟校区建设,维护校园安全有序。这项工作由宋英、陈志坚、陈雷及相关部门负责人负责落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