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李梓萌 舞台美术系2025级本科生
	
舞台的暗处,总有一些褶皱——那不是幕布的瑕疵,而是历史的栖息之所。当抗战时期的文艺作品在今天的剧场中重演,这些褶皱便苏醒过来,将八十年的民族记忆投射在当代的天幕上。作为中央戏剧学院舞台美术系的学生,我学会的不仅是如何构建视觉空间,更是要思考文艺作品如何承载历史、塑造精神。
抗战时期的文艺创作,在烽火连天中开辟了另一个“战场”。《黄河大合唱》的雄浑旋律,唱出了一个民族不屈的脊梁;《白毛女》的悲欢离合,映照出普通人在历史洪流中的坚守与抗争;街头剧《三江好》用最质朴的表演,传递着最坚定的抗战信念。这些作品诞生于民族危亡之际,带着穿越时空的感召力与引领力,成为永恒的精神财富。它们不是简单的文艺作品,而是一个民族在危难时刻的精神自白,是用艺术形式凝结的抗战精神。
我曾反复观摩抗战时期经典剧作的影像资料,每一次都有新的震撼。最让我动容的是那些作品中所蕴含的“粗糙的真实”——没有精雕细琢的技巧,没有华丽炫目的包装,有的只是直击心灵的力量。在《保卫卢沟桥》中,士兵们用血肉之躯筑起长城的意象,让观众看到中华民族的铮铮铁骨;《日出》中那些小人物的命运起伏,映射出整个时代的动荡与希望。这些作品令人久久不能平静,因为它们触碰到了一个民族最深层的情感记忆。
抗战文艺作品的当代重演,为我们提出了深刻的命题:如何让今天的观众理解那段历史的精神内核?当两个时空在舞台上交织,观众得以穿越八十年的时光,直接感受那种源自抗战时期的精神力量。
抗战胜利八十年后的今天,我重看这些作品后更加意识到:真正的文艺创作从来不是孤芳自赏,它必须与民族命运紧密相连,与人民情感同频共振。那些抗战时期的作品之所以至今仍能打动我们,正是因为它们源于真实的历史,有着真切的民族情感。
当大幕落下,掌声散去,那些历史的褶皱依然留在剧场里——它们安静地等待下一次开启。八十年过去了,抗战精神通过这些文艺作品得以传递,通过一代代艺术家的重新诠释得以“重生”。作为青年戏剧人,我们注定要成为这种精神的传承者,在舞台上书写新的民族史诗,让抗战文艺的精神内核在当代语境中焕发新生,让那些历史的回响,永远激荡着中华民族最珍贵的记忆与最崇高的理想。
我想,谢幕时,或许没有人看见那些褶皱,但它们一直都在——正如抗战精神,融入民族血脉,无声却永恒。而我们戏剧人的使命,就是构筑并守护一方专业舞台,让历史的回响再次震颤人心,让精神的力量代代相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