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教学】
新疆艺术学院成立于1958年,位于素有“歌舞之乡”、“丹青之乡”美誉的新疆维吾尔自治区首府乌鲁木齐。学校是全国七所省(区)属综合性艺术院校之一,也是我国西北地区唯一的一所综合性高等艺术学府。学校党委坚持为党育人、为国育才办学导向,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突出质量与内涵发展,以教育教学出人才、艺术研究出成果、创作展演出精品,成为一所办学历史悠久、区域特征显著、专业特色鲜明的高等艺术院校,为繁荣国家尤其是新疆文化艺术事业、推进精神文明建设、扩大对外交流发展做出了积极贡献,被誉为新疆文化艺术人才培养的主力军、“丝绸之路”文化传播的使者和“天山脚下”艺术家的摇篮。
新疆艺术学院戏剧影视学院结合实际认真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新时代爱国主义教育实施纲要》,坚持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着眼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始终高扬爱国主义旗帜,着力培养爱国之情、砥砺强国之志、实践报国之行,使爱国主义成为全体中国人民的坚定信念、精神力量和自觉行动,坚持把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作为鲜明主题,坚持爱党爱国爱社会主义相统一,坚持以维护祖国统一和民族团结为着力点,坚持以立为本、重在建设,坚持立足中国又面向世界。
学院立足于弘扬中华传统人文精神,总结建校几十年来的办学经验与带有特色戏剧影视表演艺术教育规律与特点,吸收借鉴中戏及上戏戏剧教育的成功经验,经过反复探索,制定出一套由公共基础课、专业基础课、专业课、教学实践四个环节组成、既依存又促进的戏剧影视表演复合型人才培养方案。
2019年学院教师科研成果转化为优质教学资源成果显著,学院申报自治区级教改课题《戏剧教育专业建设研究与实践》课题,以新疆艺术学院本科教育为试点,融入课程思政教学思维,进行戏剧教育专业的课程思政体系和教学研究与建设;申报《戏剧教育进高中》项目,以戏剧教育和中华传统文化教育相结合的模式在高中进行推广,获得国家级立项;《传统戏曲进基层》项目结合脱贫攻坚的文化扶贫政策,在南疆农村调研考察,排演出融入传统戏曲文化的剧目。
2以表演专业为依托,舞台美术设计和戏剧影视文学专业为辅助,积极开展各类剧目排练及实习实践与创作演出活动,积极参加各省各类大赛并取得优越成绩。排演了2016级戏剧影视表演1班-2班毕业大戏《小岗村的小康梦》,2017级戏剧影视表演创作研究生毕业大戏《风声》,2018级戏剧影视表演2班学期作品《冰山上的来客》,2018级戏剧表演与创作方向研究生学期作品《爆玉米花》等。
戏剧表演教研室与戏文影视文学教研室教师带领2017级戏剧表演与创作方向研究生赴南疆基层采风后,根据当地实际,调研后共同创作了原创课程思政教育经典案例剧目《传戏千里》。《传戏千里》是《精品》课堂教学实践中产生的成果,锻炼了一批各民族表演专业学生,剧本也收录入“表演技能(剧目)”实习剧目的教材。并于2019年入选第七届中国高等戏剧教育联盟交流会及首届大学生戏剧展演活动,这是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第一台入选中国高等戏剧教育联盟交流会及首届大学生戏剧展演活动话剧。该剧2019年10月赴南京艺术学院展演,获得第七届中国高等戏剧教育联盟交流会及首届大学生戏剧展演活动“最佳组织奖”“ 校园戏剧奖特别奖”“最佳主角奖”“最佳配角奖”等奖项;
【戏剧影视学院未来努力的方向】
在认真总结新疆艺术学院戏剧影视学院近几十年办学经验的基础上,深入研究时代需求与戏剧发展现状,研究高等教育规律及艺术高等教育的特点,更新教育观念,开拓办学思路,确立办学指导思想。
组织由教育家、艺术家及学院领导组成的专家队伍,研究确立戏剧影视表演、舞台美术创作、戏剧影视文学专业的培养目标和规格;形成以启发引导式教育为原则、以口传心授与观摩、训练、研讨和创作多种形式相结合的全方位教学模式;充分利用网络教学、视频教学优势,丰富教学手段。
在联合教学的基础上,大力发展戏剧影视文学专业的人才培养,建构戏剧影视表演、舞台美术设计、戏剧影视化装与戏剧影视文学专业建设新格局。在现有办学基础上积极开办相关新专业,如戏剧导演、戏曲(京剧)表演、戏曲文学等专业方向,扩大学院影响力。
大力推动科学研究,在学院营造浓厚的学术氛围,强调戏剧影视表演实践研究,注重基础理论,创编新教材,新剧目。打通表演与编剧、导演、音乐、舞美的学科研究渠道,建立与国内其他兄弟院校、艺术团体的学术交流关系。
大力发展研究生教育,学院将按照习近平总书记就研究生教育工作作出重要指示精神,培养出适应党和国家事业发展需要,大批德才兼备的高层次研究生人才。在学院现有戏剧表演与创作、舞台美术创作、戏剧戏曲与文化研究、影视艺术研究四个方向的研究生教育教学基础上,扩大招生规模,提升专业影响力,积极与艺术团体、相关机构、展演剧院等机构加强产教融合和产学研合作,促进研究生培养与产业转型升级紧密互动,推动教育链、人才链、产业链、创新链有机衔接,实现高端人才供给与行业需求全方位融合,不断提高研究生培养与社会需求的契合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