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是全面贯彻十九大精神的开局之年,是实施“十三五”规划承上启下的关键一年,是学校召开第二次党代会迎来改革开展再出发的重要一年。一年来,学校认真贯彻落实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十九大精神,贯彻落实全国教育大会精神,主动服务国家和上海发展战略,持续深化教育综合改革,各项事业取得新的发展。
【学科建设】
地方高水平大学建设启动申报。认真贯彻落实《上海市深化高校改革建设高水平地方高校试点方案》意见要求,深入研究和精心编制地方高水平大学建设总体方案和子方案,形成了以“戏剧与影视学”为学科主体,统筹推进一流学科建设、一流人才培养、一流师资队伍、一流国际交流合作、一流校园保障五个方面的建设框架。具体依托学校学科综合优势,构建“两大战略体系”,即古今贯通、中西融合的戏剧理论研究体系和卓越表演人才培养体系;依托专业优势特长,打造现代舞台美术研究与实践重镇、一流编剧学高地、戏剧教育人才示范性培养、电影全产业链影视人才培养等四个重点支撑。
重大科研项目成果喜人。共获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1个(《中国话剧接受史》),国家社科基金艺术学重大项目2个(《戏曲现代戏创作研究》《新中国成立70周年中国戏曲史(黑龙江卷)》),实现了学校在国家社科基金、国家社科基金艺术学项目、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三大权威科研项目的重大项目大满贯。同时,还获省部级以上科研项目18项,立项领域包括古典和近现代戏曲史论研究、现当代戏剧创作研究、艺术学理论、服饰研究、影视研究等。在2018年软科全国高校排名中,学校的综合排名位列69名,在全国艺术院校排名第1位。
高端学术研讨领域广泛。共举办十余个高规格国际学术会议,如表导演领域的第二届表演教育国际论坛、当代戏剧导演艺术与导演艺术人才培养国际论坛等;舞台美术领域的中日舞台美术交流35年研讨会、“什么是舞台美术——对话帕梅拉”;电影研究领域的“上海电影与中国电影学派”理论与批评大型学术会议、“挑战与机遇:电影的新时代”国际论坛、中美影视文化与艺术教育论坛等;戏剧理论研究领域的“纪念《戏剧艺术》创刊四十周年暨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戏剧研究”国际学术会议;艺术科技领域的“2018新媒体演艺创新国际专家研讨会”;舞蹈领域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中的唐乐舞与中国古典舞国际研讨会”等,均在学界产生较大反响,会议成果还以论文集或学术期刊专题形式发表。
期刊矩阵逐步形成。《戏剧艺术》继续保持C刊地位,并入选中国社会科学评价中心A类核心期刊。《当代舞蹈艺术研究》经过两年的办刊实践,获得国内外舞蹈学界的一致认可,并在今年全市期刊质检中获得优秀。《艺术管理》(中英文)学术期刊经国家新闻出版署获批正式创刊。同时,学校还积极参与和美国四所大学轮流主编的国际学术刊物《TDR》(《戏剧评论》),推进与法国合作出版《Confluent》(《对流》)杂志,学术期刊对学科建设的服务和推动作用不断显现。
【教育教学】
重点改革项目接连突破。成功立项3个上海市教育综合改革重点项目,其中,“卓越表演艺术人才培养机制的深化与创新”成功入选首批“上海高等学校一流本科建设引领计划”;戏曲表演(京剧、戏曲音乐方向)入围第六批市属高校应用型本科试点专业;戏曲表演(京剧方向)、舞蹈表演(中国舞方向)获批上海市“中等职业教育——应用本科教育贯通培养模式”试点。同时,舞台美术综合教学实验中心立项2018年市级教学实验示范中心,同样实现该领域零的突破。
课程和教材建设力度加大。形成了线上课程和线下课程同步发力、“思政课程”和“课程思政”同向同频、中文课程与英语课程相互补益、基于学科特色的专业课程不断创新的局面。全年共完成4门在线课程(1门获市级优质在线课程)、2门市级精品课程、3门校级示范性全英语课程建设,立项11门课程思政、讲义53份,规划校级教材6本。
共获4项市级教学成果奖,其中《以培养有情怀的剧作家为己任——编剧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与创新》获特等奖。
教育教学改革不断深化。初步形成由夯实专业必修课、少量保留选修专业课、统筹开设校级选修课、探索微专业课程组成的学分制改革雏形。逐步构建集常规教学、高端培训、作品观摩、工作坊、学术讲座、艺术实践等多层次多类型的教学链条。开办表演(费登奎斯方法)、导演(文明古国)和青年编舞大师班3个,举办中外名家工作坊20余次,常态化形成“表演系名家讲座”“舞美系大师课堂”“紫藤博士论坛”等系列讲座品牌,不断拓展校内、校外、海外三个层面教学实践基地。以院系为单位,探索形成各具特色的教学改革项目,如表演系的国际前沿表演课程、舞美系的“工作室制”教学改革、舞蹈学院的“课堂教学—剧目创作—舞台实践” 三位一体创新模式、戏曲学院的“四专业联合创作教学”模式等。
招生考试改革持续推进。信息化考试手段不断完善,
题库储备量、考委库人数进一步增长,并首次在表演(戏剧影视)等专业中推行“工作坊”考察形式。在往年“春季招生”专业基础上,增设表演(戏剧影视)专业。2018年22个专业(方向)拟招收全日制本科生464名,报考人数30929人次,同比增长41.9%,实际录取458人(含2017年新疆预科转入3名,不含港澳台、外籍生源)。全日制学术学位艺术硕士、专业学位艺术硕士、非全日制专业学位艺术硕士总计录取124人,与往年相比有一定程度增长。
【创作实践】
重点艺术创作深入谋划。围绕新中国成立70周年、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等重大时间节点,规划、组织、孵化创作一批反映党和国家伟大历程、伟大事件和伟大人物的主旋律作品,如话剧《国旗》《农奴》《军歌》《共和国传奇》《陈望道》,音乐剧《邬达克》《黄炎培》、舞剧《黄河》等。其中,话剧《军歌》等2个项目立项国家艺术基金,话剧《陈望道》《邬达克》、京剧《穆桂英》等7个项目立项上海市文化发展基金,话剧《生命行歌》入选文化和旅游部“剧本扶持计划”等。与国家大剧院合作创排的话剧《狂飙》作为纪念中日邦交40周年唯一邀请剧目赴东京演出。
多类型多层次实践剧目系统发力。主创推出了话剧《孔子》《许村故事》《生命行歌》等一批优秀原创剧目。创作排演了一批基于中外戏剧经典和富有探索精神的教学实践类剧目,包括5台实习剧目(《生死场》《艺术》《八美千娇》《乱打莎士比亚》《理发师陶德》)、已完成的2台毕业剧目(《沃伊采克》《浮士德》)、1台教学剧目(《爱的徒劳》,巴特执导)、2台文教结合剧目(京剧《锁麟囊》《墙头马上续情缘》)。同时,以学校各类展演为平台,推出了一大批学生实践剧目,剧目类型涵盖话剧、京剧、舞剧、音乐剧、昆曲、越剧、朗诵剧等多种戏剧形式。由我校研究生创作演出的《枫梓乡》在纽约百老汇成功公演,创下了中国研究生剧目首次在百老汇演出的记录。
此外,学校还主办、承办了多项艺术展演和文艺晚会,如上海国际艺术节——青年艺术创想周、国际剧协70周年庆典演出、“一路走来”——上海戏剧学院纪念改革开放40周年暨72周年校庆等活动。
【国际交流与合作】
国际化办学特色进一步凸显。一方面,继续深化与国际剧协的纵向合作,完善入驻体制机制,举办“冬季学院” “ITT/UNESCO国际表演艺术高等院校联盟活动”等品牌项目;另一方面,进一步拓展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其它分支机构的横向合作,如国际影视与视听交流理事会、国际木偶联合会亚太中心等。持续推进与美国南加大、美国哥伦比亚大学、英国皇家中央演讲与戏剧艺术学院、英国罗斯布鲁佛戏剧学院等欧美大学的合作办学和联合培养项目。大力拓展海外实践基地建设,如与纽约大学帕切斯分校联合作品创作,与美国洛杉矶戏剧中心和UCLA大学筹建美国洛杉矶戏剧导演实践基地,与丹麦耶斯帕艺术工作室共建舞美系学生海外实践基地等。2018年共有在读外国学生141名,另有81名中国学生赴海外学习交流,“走出去”“引进来”的双向交流模式不断深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