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关键字
加盟院校戏剧教育动态
正文
上海师范大学 2016戏剧教育动态
时间:2018-07-13

 

2016年,上海师范大学谢晋影视艺术学院有序开展各项工作,学科建设、教学工作、对外交流工作等各方面锐意创新,配合社会发展、戏剧教育发展新形势寻求新思路、新路径。

2016年,学院理顺管理体系,增进教学质量。学院以教育部教学审核评估为契机,完善教学规范,理顺管理体系,系统梳理教学管理的薄弱环节,组织专业负责人、全院教师对学院的三年的教学文档进行核查,查漏补缺。配合学校完成学院各专业的自评报告以及学院的自评报告5万余字,上传教学数据100余份。结合艺术类学生的实际能力和特点,学院特别推出《艺术类大学生必读书籍一百本》,为艺术生们开出具体书目,并构建考察体系,督促学生们多读书、勤思考。在课后,确保学院教师与学生沟通渠道的畅通,认真开展课后答疑活动,部分教师根据学院的整体安排担任各年级各班级的班导师,在学习生活各方面做好助力。

2016年,学院激发师生科研潜能,提升学科水平。朱恒夫教授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中国傩戏剧本整理与研究”,自立项之后,先后发表论文20余篇,出版了《历史与现实中的中国戏剧》、《中国傩戏史》、《傩礼与傩歌研究》等学术著作,搜集了418个傩戏剧目,并完成了430万字的剧本整理工作。该项目通过了全国哲学社会科学规划办公室的中期评估,并获得滚动资助。学院“水墨动画紧缺人才工作室”获市教委立项资助,在第一时间组建水墨动画片《鱲》专题拍摄组,延请行内专家共同参与把关,力争通过计算机三维技术、无纸绘画技术使得传统的水墨动画在新媒体中再次获得新的生命。在推动教师科研的同时,学生科创方面也获得显著进步,激发教师们参与学生科创指导的积极性,师生们在科研上联合互动,学院有6个项目荣获国家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

2016年,学生积极参与各类专业竞赛和展演。5月,在上海市教卫工作党委、市教委主办,上海戏剧学院承办的第一届“汇创青春”——上海大学生文化创意作品展示季中,学院原创话剧片段《武则天》参加戏剧影视舞蹈类展示,肢体剧《1971》入选优秀剧目,原创影视作品《未安》、《毒爱》、《亡命之徒》、《徽州旧梦》在本次“汇创青春”的活动展演中获得了多个奖项。11月,肢体剧《1971》参加第五届中国校园戏剧节展演,该剧目荣获“优秀展演剧目”、主演谢馨慧被授予“校园戏剧之星”称号。

2016年,在夯实学院各项基础工作的同时,始终坚持多层面多渠道开展各项戏剧教育工作,主要体现在三个“结合”上。

一、戏剧教育与思政工作相结合

充分整合校内资源,谢晋影视艺术学院与马克思主义学院深入合作,进行了思政课改革的创新探索。通过课改将《毛概》课的理论知识与学生所学专业相结合,学以致用,使同学们更深刻理解课程内容,在学习中拓展,真正做到入耳、入心。经过一学期的磨合,在期末时举行了“革命情•改革志•中国梦”——《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课改汇报,表演、主持、广编、动画四个专业的本科生根据本学期《毛概》课的教学内容进行精心设计与编排,呈现了一场兼具思想性、教育性、艺术性与观赏性融为一体的舞台汇报。将思政课与戏剧教育专业特色相结合,深入理论,联系实际,将影像带进课堂,用声音再现历史,用戏剧传承精神。

2016级军训期间,由表演专业青年教师赵韬顺导演,学院学生参演的情景剧《青春颂•遇见师大》作为学校新生入学教育的有力抓手,成为学校探索浸润式思想政治教育的生动实践。 《青春颂——遇见师大》主要讲述了一群来自不同地区、就读不同专业、性格迥异、个性鲜明的师大学子,从大一入学到大四毕业蜕变与成长的故事。通过刻画在军训、在课堂、在宿舍、在图书馆等典型情境的学习生活片段,展现了他们从入校时的青涩到成熟,从陌生到相知相伴的心路历程。通过将爱国主义、校训精神、团队建设、人际关系、宿舍安全等教育元素融入到人格化、形象化、具体化的鲜活角色和表演情境之中。该剧受到了上海教育卫视、上海市教委新闻办的报道。

 

二、戏剧教育与对外交流合作相结合

谢晋影视艺术学院进一步强化校企合作,结合学院实际和专业特性,寻求多元合作,助推学院长效发展。

与上海市语言文字水平测试中心合作,经由学校牵头,学院具体承办首届长三角地区“中华经典·中国梦想”大学生中华经典诵读邀请赛,在霞棐剧院9月底举行上海赛区决赛,10月底举行长三角地区总决赛,学校作为大赛的承办方荣获“特别贡献奖”。

与上海市教育发展基金会琼瑶文化基金合作,联合举办海峡两岸大学生文化交流活动——“魅力上海48小时光影之旅”,10月15正式启动,由海峡两岸高校学生分别组队,在48小时内创作出微电影,其中上海代表队由学院广播电视编导专业和播音与主持艺术专业的同学组成。两队同学在短短48小时之内都拍出了令人满意的作品,得到了专家评委的高度赞扬。

与淘宝(中国)软件有限公司合作,在院内开展“阿里巴巴”助学·“假货”主题微影视作品征集项目活动,开设校企合作联合课程,实现学院影视课程教学市场化。

在国际交流方面,7月学院与美国旧金山州立大学、英国爱丁堡龙比亚大学合作举办暑期国际纪录片工作坊,学院共有20名同学参加此次工作坊;5名同学赴美国纽约电影学院、1名学生赴日本京都情报大学院大学,开始新一轮本硕连读;9月,肢体剧《1971》受韩国文化部国立国乐院邀请参加“BULBUL戏剧节”并参加“韩中创作戏剧工作坊”学术交流。同时,邀请国外知名专家讲座在学院开设多场学术讲座。

 

三、戏剧教育与中小学“第二课堂”相结合

学院坚持在中小学“第二课堂”中拓展戏剧教育。表演专业教师赵韬顺组建了一支中小学戏剧(课本剧)“小老师”队伍,深入到上海的部分中小学,以“第二课堂”为平台,开设戏剧教育系列课程,为中小学生导戏、排戏。目前开设的戏剧教育课程一般每周一次,每次1-2小时左右。

在上海实验学校开设戏剧社团,由学院表演专业的师生定期到社团内进行指导和排演。2016年上半年,上海实验学校带领当时高二的学生排练大戏《秀才与刽子手》,这也是首次在实验学校尝试排演喜剧,演出效果很好。下半年,开始在实验学校开设戏剧课程,戏剧课程主要内容是教会同学怎么构思小品,怎么解读名著,怎么发声,怎么重音。通过游戏和练习激发学生们对戏剧的热爱。目前正在积极排演大戏《十二个人》。

在上海实验学校的开展戏剧教育工作已经趋于成熟,同时尝试在上海市其他中小学推行。目前在上海罗阳中学第二课堂开设戏剧课,侧重于以古诗词为主的诗歌和片断练习。在上海市南汇新城路小学正在排演两个环保题材的小品。

 

上一条
下一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