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关键字
中央戏剧学院剧目《戏剧春秋》《铸剑》在桂林艺术节震撼上演
时间:2024-10-30

10月26日—29日,由中央戏剧学院师生团队带来的开幕大戏《戏剧春秋》和原创话剧《铸剑》在桂林艺术节成功上演。两部剧均引起了艺术节嘉宾和观众们的广泛好评,成为本届艺术节上的亮点剧目,并因时代意义、演出空间等多重因素,产生了非同寻常的价值。


回望历史 续写辉煌:开幕大戏《戏剧春秋》震撼上演

一灯如豆,在微茫中坚毅启航;八秩辉煌,赓续西南戏剧荣光。10月26日,第三届桂林艺术节开幕大戏《戏剧春秋》在广西省立艺术馆震撼上演。风雨八十载,当戏剧人再度回到西南戏剧展的诞生之地,重排重演这一出经典力作,其意义不可谓不深远。


《戏剧春秋》剧组演员在开幕式上演出短剧《划破长夜的灯》


1944年5月,为期3个月的西南剧展落下帷幕。如同暗夜里的一盏灯火,西南剧展让人们受到空前的鼓舞,纷纷投身到抗日救亡、争取民族独立的滚滚洪流中去。

由夏衍、宋之的、于伶担任编剧、新中国剧社排演的《戏剧春秋》,作为西南剧展的压轴大戏,为这场“中国戏剧史上空前盛举”画下了一个圆满的句号。


《戏剧春秋》剧照


《戏剧春秋》是我国第一部反映话剧工作者斗争生活的戏剧。它以多幕剧的形式描摹了一群戏剧工作者的生存状态:他们与时代共起伏,从文明新戏、爱美剧、话剧到参演救亡剧,展现了我国话剧工作者艰辛创业和团结战斗的坎坷历程。《戏剧春秋》作为西南剧展收官之作上演后,引起了强烈的反响,被誉为“一出富有时代意义的史剧”。


《戏剧春秋》剧照


在当天的演出现场,中央戏剧学院师生们怀着对前辈们的深深敬意,重新把八十年前的这出戏搬上了舞台,他们以精湛的演技和对剧本的深刻理解,演活了戏剧人的群像,得到了观众们的一致好评。


《戏剧春秋》剧照

广西壮族自治区、桂林市、中央戏剧学院的有关领导,以及1944年“西南剧展”主要发起人和筹备者的后人代表与

《戏剧春秋》演职人员合影


《戏剧春秋》导演李珊表示,八十年前《戏剧春秋》曾在桂林作为当年西南剧展的收官大戏上演。八十年后,当我们重游故地、重演戏剧先贤们的经典,希望通过戏剧这一独特而富有感染力的艺术形式,不仅让桂林这座历史悠久、艺术氛围浓厚的城市焕发出更蓬勃的生机与活力,也让桂林的观众们感受到脚下的这片土地是何等的辉煌灿烂,那些曾经闪耀在舞台上的光芒,是如何穿越时空的阻隔,至今仍熠熠生辉。


1944年“西南剧展”主要发起人和筹备者的后人代表观后感言

欧阳予倩外孙、田汉之孙欧阳维先生


“30年来的梦痕……,血和汗,心酸和兴奋,画卷似的,影片似的,重又展开在我们眼前。有时刺痛着我们的旧伤,有时温暖着我们的心,有时使我们笑出了眼泪,像我们这一群傻的可怜。”这是1944年5月祖父田汉在看完《戏剧春秋》彩排后写下的诗句,诗的名字叫《陆大哥颂》。八十年后的今天,中央戏剧学院的师生们又复排了诞生于抗战烽火之中的《戏剧春秋》,以回望前行,这想必也是中国戏剧承前启后,不断发展的必然,是纪念,也是认同。记得祖父在西南剧展开幕致辞的时候,称外祖父欧阳予倩是以傻子精神干着戏剧的事业,而那个时候,《戏剧春秋》当中的主角陆大哥和他身后的一群人,又何尝不是干戏剧的傻子呢?他们是那样的坚韧执着,对未来充满着信心与希望,在艰苦卓绝的环境里展现出靓丽风采,写下了闪光的春秋。

夏衍、于伶、宋之的三位前辈都是我祖父和外祖父的挚友,在他们的笔下,展现了中国戏剧发展的瑰丽,同时也是他们这一群人共同奋斗的历程。通过中央戏剧学院师生们的精湛演绎,我们看到了春柳的奠基,南国的风采,抗战戏剧飘扬的战旗和戏剧兵们坚毅的目光。时而把我们带回八十年前的桂林,时而又感叹在同一个舞台上正发生着戏剧前辈与后辈的共鸣。戏剧春秋还在继续着,我想前辈们一定会感知,在他们的身后,在省立艺术馆,在中华大地的舞台上,陆大哥们仍然在前行。在他的后面,还有万千更笃实坚贞的戏剧战士,“在系着我们的脚,在扶着我们的肩,在抬着我们向上,在推着我们向前。”


夏衍先生的孙女沈芸女士


距离1944年后的2024年,晚春的一个黄昏,当我把《戏剧春秋》的演出版权合同交给李珊导演的时候,心情是释怀的,这不是一次普通的版权签署,而是一次传承的托付。我们希望这部剧可以在中央戏剧学院找到年轻肥沃的土壤,老干新枝,朝气蓬勃,发扬光大。

转眼间到了金秋的十月,桂林艺术节开幕。《戏剧春秋》的首演获得了成功,场面热烈,气氛感人,掌声雷动,包括我在内全场观众的情绪都被点燃了。

当我祖父当年写下的献词“献给一个人,献给一群人……”的诗句被反复诵读的时刻,我知道,我们的托付是正确的,是值得的!

那一刻,《戏剧春秋》的作者们,我祖父、宋之的和于伶先生,仿佛也从80年前战火纷飞的1943年,来到了广西艺术馆,坐在我们中间,和大家一起,为青年一代创作者鼓掌。

经典的力量在于继承,同时,经典的力量也在于创新。只有经过一代一代戏剧人不断的阐释,经典的生命力会生长在中国戏剧的基因里,莎士比亚是这样,汤显祖是这样,夏衍们也是这样……

著名表演艺术家张瑞芳,曾经在1944年在夏衍剧作《芳草天涯》扮演孟小云,一个热情又自我的抗战时期女青年。张瑞芳说:“又找到了一头扎进角色的感觉。这是夏公用了一年时间,特为中国艺术剧社之约而写的。夏公的戏和郭(沫若)老、曹禺的风格又不同,没有顶天立地的英雄,也没有感天动地的悲情,只是淡淡地、极其生活化地描写一个故事本身,写实到了几乎就是我们普通人的日常生活。但夏公的厉害就在于他可以一边讲述着一个故事,一边却还让另一个自己永远保持着一双冷静、理性的眼睛在审视着戏中的故事。所以,演夏公的戏和看夏公的戏,都要够一定的水平才行。”

这段话对我们今天理解《戏剧春秋》,也同样是有价值的。夏衍被誉为“中国的契诃夫”,他的剧作风格是写实的、白描的、隽永的、深邃的。导演过夏剧的欧阳予倩、焦菊隐、金山、瞿白音,不仅是我祖父志同道合的合作伙伴,也是他并肩作战的亲密战友。

《戏剧春秋》是写给一个和一群“戏剧狂人”的,时过境迁,80年后,他们依然活着,活在我们的记忆里,活在戏剧的精神里,活在年轻一代戏剧人的青春中……永生!

献给一个人,

献给一群人!


应云卫先生的孙女应质峰女士


金秋时节在桂林艺术节观看开场大戏《戏剧春秋》,作为剧中主角原型应云卫的后代,我格外感动。1943年爷爷应云卫40虚岁生日,重庆的艺术家们为他庆生,夏衍、于伶、宋之的三位剧作家合议编写《戏剧春秋》,献给以爷爷应云卫等戏剧运动的先驱者为原型的一个人、一群人。

《戏剧春秋》于1943年11月首演,由郑君里导演,蓝马饰演陆宪揆,奶奶程梦莲特地从成都赶到重庆的排练场,将应云卫的一些生活习惯告知剧组和蓝马。正式演出时奶奶看了热泪盈眶。

1944年桂林西南剧展由欧阳予倩、田汉、熊佛西等领导,闭幕大戏由瞿白音导演《戏剧春秋》,严恭演陆宪揆。80年后中央戏剧学院又把这台戏带到了桂林,主要演员是中戏的老师,其形象与爷爷十分相似。非常感谢中戏主创团队和全体演职人员。

今年9月17日是应云卫120周年诞辰纪念日,一家人前往上海的福寿园举行了家族祭奠,爷爷的墓碑正面有他的肖像和夏衍的题词“戏剧魂”,背面的墓志铭镌刻的就是《戏剧春秋》的献词:献给一个人,献给一群人…...

永远缅怀老一辈艺术家,继承发扬他们对艺术的追求精神。

祝中央戏剧学院取得更大成绩!


瞿白音之子瞿向明先生


金秋十月,我应邀来到美丽的漓江边桂林,参加第三届桂林艺术节活动。来之前,我就得知今年艺术节的开幕大戏是中央戏剧学院献演的话剧《戏剧春秋》。这是我多年想观看的一部戏。其原因是这出戏是1944年桂林举办的“西南剧展”的闭幕大戏,是由当年的新中国剧社演出,由夏衍、于伶、宋之的编剧,我父亲瞿白音导演。但是由于各种原因,我一直没有机会观看,所以,对我来说是格外期待的。

《戏剧春秋》是反映抗战时期戏剧人演戏剧人的故事,戏中的陆宪揆的原型就是著名戏剧家应云卫。它再现了当年戏剧工作者以戏剧为武器,为了唤起民众,坚持抗战,忍辱负重不计个人得失投入到抗战戏剧运动中去。我在观看过程中,被剧中人的奋斗精神所感动,尤其是看到戏剧工作者组织救亡演剧队的场面,我不禁热泪盈眶。我父亲当年就是上海救亡演剧四队的副队长,应云卫是上海救亡演剧队三、四队总队长。剧中有一场戏,场景是剧场后台的酒吧台旁,这使我想起我父亲为纪念应云卫而写的文章中的一段话:“当8.13之夜,舞台大幕被迫在演出中途落下以后,观众和演员纷纷散去,我和他二人坐在剧场所设的咖啡室内,相对无言。我们为全国人民奋起抗战而激动,为抗战还面临着严重的困难而焦虑,也为剧团的善后而手足无措。”

当时应云卫是上海业余实验剧团理事会主席,我父亲是剧团总务部主任。九月初,他俩同其他戏剧工作者一起告别家人,奔赴全国,投身到抗战戏剧的洪流中去。

我感谢中央戏剧学院该剧的全体演职人员,是你们为我们展现了这幅壮丽的历史画面。


沉浸式观看奇幻的中国故事:七星岩洞内上演《铸剑》大戏

幽暗的山洞成了绝佳的舞台,悲情的旋律在洞内回响,让整场戏更具神秘色彩;舞动的身体和岩壁上的黑影交错,让表演更具表达张力……10月29日,由中央戏剧学院带来的话剧《铸剑》在七星公园七星岩洞剧场连演两场,为观众带来别样的“岩洞铸剑”大戏。



音乐响起,人影浮动,七星公园七星岩洞内的洞剧场,话剧《铸剑》开始上演。

话剧《铸剑》改编自鲁迅的同名短篇小说,取材于古代志怪小说“三王墓”的奇幻传说。该剧由中央戏剧学院导演系博士研究生杨丰瑞导演,中央戏剧学院学生主演。在第七届亚洲戏剧院校大学生戏剧展演中,该剧获得唯一“最佳剧目奖”,并赴英国参加2024年爱丁堡艺术节Fringe单元演出,入选“聚焦中国”项目。

该剧讲述了一个关于复仇的故事:一个生性善良的孩子眉间赤,一夜之间被委以报杀父之仇的重任。然而,当眉间赤在黑衣人宴之敖的帮助下完成复仇后,父亲干将的亡魂关于仇恨的一番解读,又让眉间赤陷入沉思,也让观众陷入深思。


《铸剑》剧照  摄影:李晏


一块精铁、两把宝剑、三颗头颅,一段关于复仇的古老传说,在幽暗的岩洞中缓缓叙说、演绎。紧凑的情节、充满张力的表演、富有表现力的舞台呈现,以及演员们精湛的武术动作等,让观众沉浸其中。此外,该剧在现代戏剧的形式中融入中华武术、皮影、中国舞、戏曲、傩戏、偶戏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体现了中国戏剧艺术的深厚底蕴。


《铸剑》剧照 摄影:王硕


对于在天然岩洞中演出,导演杨丰瑞连声感叹“很特别”。他说,《铸剑》这个故事本身就具备一定的奇幻元素以及一些历史传说感,在天然的岩洞中演出,该剧本有的神秘色彩依靠岩洞的幽暗空间被无限放大。“这部剧本身的独特的内容和神秘色彩,与天然岩洞之间产生了某种奇妙的化学反应和联系,很特别。”

话剧《铸剑》演员曾梦莎、彭浩然和王一格在接受采访时表示:在天然岩洞内表演,是很独特的表演体验。主演曾梦莎说,她饰演的少年眉间赤,本身性格优柔、不开朗,幽暗岩洞营造的那种氛围,与眉间赤的心境特别相符。此外,在岩洞内表演,让表演者和观众都更容易沉浸在颇有些神秘和奇幻的剧情中,把一场大型舞台表演变成了更具特色的“沉浸式的演出”。

“在岩洞内观看这样一部大戏,非常震撼。”观众蒋女士说,话剧《铸剑》不仅讲述了一个精彩的复仇故事,还再现了我国古代江湖传奇与侠义精神,更探讨了人性的复杂。而在岩洞中表演,又赋予这部话剧别样的魅力,“令人印象深刻,久久难忘”。


广西壮族自治区、桂林市及中央戏剧学院的有关领导,桂林艺术节艺委会成员与《铸剑》演职人员合影

上一条
下一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