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东
中国国家话剧院制作人、国家一级演出监督
桂林艺术节艺委会委员
全球华语青年戏剧导演英才计划顾问
Q 您如何看待青年戏剧创作?
A 青年是未来能够攀登高峰的重要人才储备,“英才计划”实际上解决了我们这个行业青年创作过程中的一个痛点。青年这个阶段,可能资源少、经验少,他们的创作,乃至青年人整个创作周期都稍纵即逝。在他们最好的年龄、最好的一种创作状态里面,如果有专业性的平台,可以提供持续性的支持,从发掘、培养、经验传授和推广几个环节一起发力,非常有可能涌现出优秀的戏剧创作人才。这次我们人才选拔的计划,不光是在国内,也面向全球的华语人才。现在有很多年轻人到海外学习,他们非常渴望能够学以致用,在收获国际视野和国外留学经验后,也希望能够回到国内,做他们自己完整的作品。“英才计划”这个平台提供了这样的一种可能性,会随着人才培养的计划和他们作品的出现,把我们的华语戏剧推向世界。
Q 在您看来,当下的创作环境与过去相比有何变化?这种变化对青年导演来说利弊各是什么?
A 现在的创作生态肯定是比以前更好的。生态更丰富、平台更多,获取信息的渠道也更多,有很多国外好戏来到了国内。物质方面,也比原来更丰厚,年轻艺术家也可以申请青年孵化艺术基金,各大艺术节都会有青年艺术基金,很多大型艺术节都特别注重青年作品的孵化,其中包括桂林艺术节。行业要发展,重中之重肯定是在青年身上,桂林艺术节也在努力为戏剧行业提供平台和支持。现在的年轻人,学习、实习、参与,都非常容易,哪怕做一个工作坊,让别人看到你,都有很多机会。
弊端的话,也是由于大家有很多选择,加之生活成本也很高,生活压力大。横向比较的话,没有影视或其它行业物质回报那么高,剧场从业者也可能会在这个过程中重新做选择,能否坚持一直做下去,的确是很大的考验。但在目前年轻的创作团队里,非常优秀、有代表性的人还非常少。说到年轻导演,还是十几年前的青戏节出来的黄盈,赵淼等一批导演。我也非常期待,能看到有更年轻优秀新导演的出现。
Q 根据您的经验来看,优秀的青年戏剧创作者应该具备哪些专业素养?
A 优秀的青年导演需要具备优质的底层素质。首先是要有很强的审美能力,从艺术创作来讲,审美肯定是放在第一位的。审美的形成有与生俱来的部分,也有环境的持续影响和积累,审美的养成,也是一个意识的积淀过程。一个优秀的创作者,还需要有独立判断事务的能力。在创作中,创作者需要无数次做出判断,到底什么才是好的?艺术创作是非常强调独特性的,如果你从小生活在一个自由独立的家庭环境,这些东西很容易释放出来。但现在大家的认知和做法,往往特别容易趋同。在我们的教育背景里,做到独特性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
创作者需要持续保有很强的学习能力。我们现在每天都接受很多信息,如果不懂得如何筛选和吸收,就会被海量的信息淹没,陷于碎片化信息中。这对创作者的信息提炼能力,提出了很高的要求。
笃定的信念感和耐力也非常重要。创作是一个长跑的项目,它需要爆发力,但更需要耐力。在创作积累期,年轻人往往会不甘于这种寂寞,在创作过程中会很容易就选择了另外的道路。创作是时间的回馈,是沉淀和积累的结果。
以上谈到这些,对任何一个行业都适用,都是非常底层的能力。最后的最后,才是技巧和经验。技巧是可以学习的,经验是可以积累的。但即便是有了技巧和经验,你也得有耐力,才能支撑下来积累的过程。
Q 您觉得当前的戏剧市场需要怎样的青年戏剧作品?
A 这里有一个前提,不应该以人的多少、卖得好坏来衡量。哪怕是一个很小众的戏,也不影响它是一个优秀的戏剧作品。当然也有很大众的戏,获得很多观众的喜爱。今天我们不以观众的多寡来评论一部戏是不是一个好作品。在我看来,一部比较完美的作品,应该具备哪些闪光点——以下标准不光针对青年导演作品,对所有导演来说皆为通用。
青年导演格外需要独特——因为你还年轻,这一定是你人生中各种稀奇古怪想法最多的时候。要有劲儿——也因为你正年轻,观众应该能从你的作品看到血脉贲张的生命力和创作力。要有观点和表达——你发自内心要表达的观点。要有专业的能力——技巧层面的能力,即便不需要那么复杂和那么炫,仍旧要有基础的方法和手段,来帮你完成作品的呈现。如果作品呈现只是热情本身,那这部戏还没有到搬上舞台的时候。
Q 您认为“英才计划”的价值是什么?
A 青年是未来,青年有无数的可能性。未来的中国戏剧艺术能达到什么样的位置?我们目前的年轻人是否可以脱颖而出?他有多大的体量、他有多优秀的团体?如果他体量大、人才多又优秀,我们未来的戏剧发展就会让人有更多的期待。
“英才计划”这个平台起到了几个作用,就是发现人才、选拔人才、培养人才,这些人才不仅可以输送到我们专业的艺术团队,包括艺术普及、戏剧教育,都需要有青年创作人才。同时,我们在国内的创作里面也有一个目标——从经济水平和影响力来看,中国现在是有全球影响力的,那在我们的艺术、特别是戏剧艺术里面,我们和世界的艺术创作水平可能还是会有一些差距,这种差距可能更多地寄希望于我们青年戏剧创作者,这也是我们这个平台重要的目标和方向。
Q 您认为当前华语戏剧处于怎样的状态?与其他国家的戏剧相比,它最大的特点是什么?
A 当前华语戏剧还是非常热闹的,不同的戏剧机构都有作品涌现。首先,我们从事戏剧的机构特别丰富,既有传统国有院团,也有地方院团,各个地方还有数量不少的戏曲剧院。各地剧院的定位也在不断更新,像上海大剧院、广州大剧院、江苏大剧院、陕西大剧院等都是当地的文化地标。之前大多剧院是按照场地经营方式来运作剧院,只是作为演出场地来生存。现在很多剧院都在往艺术中心的方向发展,开始介入到剧目的孵化和创作中来。除此之外,我们还有大量的民营公司,和个体的青年艺术家的涌现。像麻花、央华、仙童、九维等这样的商业戏剧公司,都在引进剧目中文版的制作,或是做很多的原创作品。
当下还有一个重要趋势,我们现在的华语戏剧,已经不仅仅存在于传统剧场,而是向生活全位打开,与传统的公共空间做了很多意想不到的融合。现在大家谈论比较多的“新空间”是指非传统的剧场空间,博物馆、商场,都可能成为“新空间”,这个趋势的可想象空间是非常大的。正是因为有了“新空间”,年轻人上手做戏剧的门槛也被降低了,不像以前只能在正规剧院里演出。无形之中,青年创作者的创作空间也随之拓展出很多可能性。像上海的《Sleep no more》就是在一栋被搁置已久的商业建筑里,通过空间改造之后成为了新的演出场所,现在已经变成了上海非常重要的打卡地。在上海,有很多小型的沉浸式演出,都在“新空间”里进行,聚集这种演出最多的亚洲大厦,每天晚上都有一、二十场演出在同时上演。上海很多这类新空间的兴起,成功地把很多以前并不热闹的商业体给激活了。
与此同时,国内现在还有很多戏剧节,像乌镇戏剧节、阿那亚戏剧节、大凉山戏剧节、桂林艺术节,都已经是国内知名戏剧节;甚至还有很多我们不太知道的地方也都在做戏剧节。跟传统的艺术节也不太一样,这些艺术节大多与旅游景点和商业地产相结合。这些新的入口,都在不断拓展观众的观演空间,不同的人群,不同的年龄,都会从不同角度感知到戏剧的存在。戏剧不再是那么神秘,不再是那么高不可攀。
如果要说与其它国家相比,目前的华语戏剧现状最大的特点,应该就是业态丰富。既有事业单位这种非盈利性机构,也有属于商业范畴的各地演艺集团,还有市场化程度非常高的民营机构,各类戏剧团体交融在一起,共同构成了一个生态非常丰富的戏剧市场。甚至像密室和剧本杀,也是戏剧存在的一种新形式,这些新玩法都是对戏剧这种艺术形式的通俗化改造和应用。这几年“新空间”的迅速发展,尤其为戏剧市场的生态带来了很多变化。“新空间”大部分是年轻人在经营运作。这种活跃的大环境,跟艺术类院校的扩招也有一定关系,这么多年来培养的毕业生,也都在这个新的生态里,在寻找自己能做的事情。
除此之外,资讯渠道的拓展,也带来丰富的戏剧讯息。现在有很多年轻人,选择到国外进行艺术类专业的留学。到国外看戏,也是很多剧场从业者更直接的学习方式。甚至通过高清戏剧放映,也能看到很多最新的剧目,在B站上,几乎能搜到世界上所有戏剧影像资料。我们现在获得戏剧资讯的方式比以前丰富太多了,学习之后马上就可以用到创作上。可以说,整个戏剧市场的丰富业态,跟社会形态的变化有不可分割的关系。社会经济的进步、移动互联网的发展、更多年轻人的加入,都是戏剧业态变丰富的重要因素。
Q 作为行业前辈,在您眼中“戏剧精神”是什么?
A 这个问题可能是我做了一辈子戏,也回答不明白的问题。对这个问题我也挺好奇的,这个世界上除了戏剧精神,是否还有电影精神、电视剧精神、网剧精神、综艺精神、美术精神、文学精神?不知道是不是戏剧太特别了,我不知道怎么回答这个问题,也还在寻找的过程中,希望能在桂林戏剧节找到答案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