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关键字
第六届亚洲戏剧教育研究国际论坛研讨会之三
时间:2011-05-23

 

 

 

 

 

    2011年5月20日上午9点,第六届亚洲戏剧教育研究国际论坛研讨会第三场在中央戏剧学院北剧场举行。研讨会由中国香港演艺学院戏剧学院教学顾问潘惠森先生和中国上海戏剧学院副院长宫宝荣教授主持。

 

    美国新墨西哥大学戏剧学院副教授比尔·沃特斯主持了与马克·威尔曼的对话,马克·威尔曼是由诗歌领域进入戏剧领域的美国实验戏剧剧作家。他提到美国现在的戏剧发展已经处于一个大爆炸时期,众多剧作喧哗上演,他希望自己的作品能够让观众在一瞬间体会到剧作者的意图,通过“共鸣”达到“领悟”。在教学方面要对学生进行大量的练习并设置挑战自我的想法。中国中央戏剧学院周泉老师的发言是:《复仇的故事:哈姆雷特的集中读法––从一个文本看现代戏剧批评策略》,他以莎士比亚创作转换的枢纽《哈姆雷特》为例,用几种现代批评方法做了不同的解读,用现代的文艺批评方法来解读戏剧,其视野较之于传统的解读有了大规模的拓展和转化,更关注心理学,社会学,历史性,文本,话语,权力,符号,叙事等。中国吉林艺术学院戏剧影视学院潘薇老师发言的题目是:《不确定性美学原则在当代欧美戏剧中的艺术化展示》,她解释了不确定性原则本是物理名词,当代欧美戏剧从绝对真理,角色人格,行为动机,性格身份,艺术时空等不同侧面呈现出“不确定性”的美学思维与方法。中国云南艺术学院戏剧学院蹇河沿老师的发言是:《论戏剧文学创作的自我独立性》,他谈到剧本不是戏剧艺术的最终形态,现代的戏剧作品中剧本已经渐渐成为了舞台的附庸,这一现象将直接导致今天戏剧艺术创作人文厚度的削弱甚至缺失,这也是今天戏剧舞台各种形态的新戏异彩纷呈,却缺少真正有深度、有历史地位的戏剧产生的最为根本的原因。艺术创作只有建立了强大独立的自我,才能清醒真切的感悟生活,对现实社会作深入理性的审视与认识。韩国中央大学校公演影像创作学部李相范老师发言的题目是:《戏剧课程的教学和实践》,他认为戏剧课堂的内容应该是将动机跟戏剧艺术形式相连,把特殊的个人情感升华为大众的、共同的戏剧表演。戏剧试图将想象力禁锢在狭小的舞台上––“监狱”里。“囚犯”,即为演员,是遭遇问题者。戏剧的人物是挖掘并展示本性,它把外部的因素最小化,只集中于人物的塑造。中国上海戏剧学院戏文系刘艳卉老师的发言是:《“案例法”在戏曲写作理论教学中的运用––以“场”概念的教学为例》,她谈到“案例法”教学有三个阶段,第一是在具体的作品中找出困境,第二是分析其情境,第三是扩展和深化。这种教学办法需要的是以学生自主的分析为主,辅以教师的帮助。蒙古国国立文化艺术大学戏剧系主任冈胡雅克的题目是:《戏剧的欠缺与创新––以纳木达格(Namdag)为例》,他指出剧作家必须能够体会演员与观众之间的关系,写出导演的心声,演员的心声,观众的心声。寻找并确立作品主题、思想和形式。同时以蒙古国剧作家纳木达格为例解读优秀剧作家的养成。中国山东艺术学院戏剧影视学院艾杕老师发言的题目是:《经典的影响与互文性回应––以<暗恋桃花源>为例》,他谈到所谓“互文性”,是后现代文本批评理论,互文性理论涵盖了文学艺术中的诸多重大问题:如文学的意义生成,文学文体间的关系,文本与文化表意实践之间的关系,传统与创新关系等问题。

 

    下午2点,论坛由韩国中央大学崔正逸教授和中央戏剧学院罗锦鳞教授进行了总结,指出戏剧文学是戏剧的重要前提,戏剧文学应该引导戏剧的未来。在当今急遽发展的时代中,我们要认识我们宝贵的价值,继承和发展亚洲戏剧文化。通过戏剧论坛及研究,认可各个国家的艺术差异,使我们在世界和亚洲戏剧中得到共同发展。

上一条
下一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