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25日上午,韩国中央大学校戏剧工作室在北剧场举行,主讲人为该校戏剧系副教授白楠永。此次工作室的主要内容分两部分:一是展示韩国传统乐器以及韩国声乐舞蹈,二是演示假面戏剧和即兴戏剧的内容。白楠永专门提到,原本工作室中并没有展示韩国传统乐器及舞蹈这一项的,但在实验剧场成功上演戏剧《感慨以往》后,交流会上很多人表达了对韩国传统乐器的好奇,所以他们在工作室中专门增加了这一项,希望能够满足大家的需求。
韩国中央大学校研究生高鹤俊首先介绍韩国的传统乐器“四物”,它们分别是鼓、大锣、小锣、长鼓。韩国从农耕社会发展到今天,音乐也是从为了在农耕丰收时庆祝而发展起来的,即这些乐器的起源部分地是由求雨仪式发展而来。在农耕社会影响收获的自然现象主要有风、雨、云和闪电,所以每个乐器都带有自然现象的象征:小锣代表闪电、鼓声代表云,大锣代表风,长鼓代表雨。韩国早期就是通过这样的音乐祈求丰收,让劳累的农民们放松身体。在场的韩国中央大学校的学生们不仅为在场的观众们示范演示了这四种乐器,还热情地邀请台下的同学上台尝试,并耐心地手把手教授。
接下来介绍的是韩国传统舞步。其要点是把自己的身体当作天与地的连接物,在跳舞时要感受自己身体所形成的空间和气场。在进行了简单的示范后,白楠永邀请同学上台一起演示最基本的步伐动作。工作室现场立刻变成了一个大家载歌载舞的大聚会。
短暂的休息后工作室进入了第二部分––身体的训练和即兴戏剧的训练。白楠永提到转换最重要的就是抓住事物的特点。在转换练习中白楠永分别做了声音转换为形体、复制同伴动作和对同伴动作作出反应三个相关练习。在介绍面具时教授说,韩国中央大学校有很多形体表演课,其一就是通过带面具表演来训练即兴戏剧。在这样的表演课上每一课时都定一个主题,并戴上面具对此主题进行训练。这样做是因为演员在舞台上刻画的不是自己,而是人物性格,戴上面具后自己的面部表情无法传达,即把自己的性格归零。这样的训练有针对性并且效果明显。
本次工作室使大家对韩国的传统文化和乐器了解颇多,在大家的掌声中工作室顺利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