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年一度的中央戏剧学院学生影像作品展于10月30日隆重启动。在刘立滨副院长热情洋溢的开幕致辞中,第三届学生影像作品展的大幕缓缓拉开。在这次历时五天的活动中,我们共展映了27部学生短片作品以及5部电影作品,并举行了相应的学术交流活动。在宽敞而庄重的实验剧场里,我们在流动的光影中一同感受着影像的魅力,体验着不同的生活、经历着不同的情感。愿以记录于此次活动中的点点滴滴,与大家一起回味这丰富多彩、令人难忘的5天。
开幕式––小人物的生活情怀
在开幕式展映的影片,自当精挑细选,斟酌再三。而受邀前来的导演和他的作品也果然没让观众们失望。作为中央戏剧学院的校友,著名导演杨亚洲携剧组主创人员参加了本次活动的开幕式,展映了他的两部作品《泥鳅也是鱼》和《雪花那个飘》,并在映后与现场同学进行了热烈的交流。
杨导以其一贯的对现实生活中的小人物的深切关注和独特视角为现场观众呈现出一个别具感染力的民工的生存环境。《泥鳅也是鱼》中的两条“泥鳅”(男女主人公的绰号都叫泥鳅)充满波折的艰难生活历程不禁令在场观众潸然泪下,而他们那善良淳朴、踏实简单的生活情怀又让所有人敬佩不已。在国内首次公开放映的《雪花那个飘》则以诙谐幽默的镜头语言和人物对白,透过主人公并不幸福的生活,表达了她对于电影的无限热爱。
在电影放映完毕后的交流会上,杨导鼓励大家多关注生活,他认为正是生活的丰富与多面,为他提供了丰富的创作元素。同学们则纷纷表示,看了这么精彩的电影之后深受感触,他们希望杨亚洲导演能够多回母校与大家展开交流,杨导表示他以后的每一部新作都将首先在母校为老师和同学们放映。
短片展––学生创作成果展示
作为影视编导教学科目的总结汇报,一年一度的学生影像作品展自然是给同学们提供成果展示与心得交流的最好平台。本次活动共展映学生原创作品27部,其中包括2002级影视编导班的5部毕业作品。
中央戏剧学院学生影像作品展开办至今已逾三年,每届活动的学生短片展映单元都有惊喜呈现,而今年展映的这27部作品同样没有让我们失望:无论是拍摄技法,还是创作理念,这些锐意创新、朝气蓬勃的学生作品给现场观众以耳目一新的感觉。正如影像展的主管教师,影视系团总支书记倪骏副教授在活动后所说的那样,她在同学们的作品中看到了进步,这些渐渐成熟的作品从一个侧面反映出同学们的刻苦探索与坚持实践。
本次学生影像作品展单元分两天进行,10月31日晚进行的是2002级影视编导班毕业作品展映和高职学院学生作品展映。
当晚展出的5部毕业作品题材宽泛,类型多样,有极具现实主义气息的《水中的女儿》(龙小山)、《水兵》(郑晓 ),也有充满文艺气质的《黑暗的另一半》(金宇轩)。其中,韩延同学导演的《套子》更已受邀赴法国嘎纳短片节展映,并获得2006大学生电影节短片单元的最佳导演奖,是一部在导演手法与摄影技巧双方面皆属上乘的作品。
展映当晚,部分短片作者,如金宇轩、郑晓 等还与同学们一同观片,并参与交流。他们表示,第一次在大屏幕上观看自己的作品,心情非常激动。毕业作品的创作过程很艰难,他们需要克服资金不足,设备简陋等困难,但是因为有了老师和同学们的热情支持,他们最终都圆满地完成了拍摄。如今,学院和系里又提供这么好的条件展映他们的创作成果,这让他们感觉非常温暖。
而另一方面,低年级同学在观看了师哥师姐们的作品后,显得非常振奋。他们认为这些作品的成熟与精美远远超出了他们的想像,他们除了就创作等方面与作者进行交流外,更多地表示自己将全力投入学习,积极进行创作实践,力争自己的作品有朝一日也能出现在学生影像作品展的大屏幕上。
当晚进行的高职学院学生作品展映部分展出了高职学院李洪臣同学的两部作品《狗日的爱情》、《约会》与任彦同学的两部作品《渐近线》、《废墟》。这四部作品在创作手法上非常严谨,显示了扎实的视听语言能力。同学们在观看之后纷纷表示收获良多。
11月1号的展映分为下午与晚上两部分,下午展映的是2003级影视编导班同学的作品。这些作品的篇幅普遍较长,最长的将近47分钟(姜秀时同学导演的《阿尔法城》),充分显示出三年级同学对于长篇剧本的驾驭能力。
展映的五部作品风格各异,体现出不同的创作观念,但观众在观看后获得的总的印象是:技艺娴熟,实力不俗。最难得的是,这五部短片的作者不同程度地体现出关注社会热点的态度。尤其是田然同学,他以当前比较热门的“买彩票”为题材,创作了短片《彩票》,讲述了一个别出心裁的故事,博得了观众的阵阵掌声。
当天晚上则展映了包括2004级编导班、2003级广告导演班、2003级制片班以及2005级编导班在内的13部作品(其中广告导演班广告作品合集按1 部作品计)。这些作品显示出强烈的创新意识,虽然部分作品还稍显稚嫩,但其中也不乏优秀之作。如04编导班朱敏江同学创作的短片《暗流》就是观众反映最好的作品。04制片班的一位同学看完该片后对记者说,朱敏江的作品一贯保持了对现实生活敏锐的洞察力,这样的作品是她个人比较喜欢的。此外04编导班张海天同学的《凝固的夏夜》也表现了他较为纯熟的导演技巧和对影像的良好控制力。当天我们看到“左右映像”的字样出现在04编导班大多数作品的片头,原来这是04编导班同学自发组织的一个短片创作工作室,他们对于影像创作的热忱和坚持,梦想与期待让人感动和振奋!
惊喜––儿童片的无穷魅力
原定于11月2号放映由本院影视系石学海老师导演的儿童片《网络少年》,但是突然得到消息,著名伊朗电影导演马基德·马基迪将携其著名影片《小鞋子》来学院做展映交流,于是当晚好戏连台,两部儿童片同台献映,剧场里座无虚席,几十家媒体把剧场包围得水泄不通。
《小鞋子》讲述了一个非常简单的故事,贫困家庭的哥哥弄掉了妹妹的鞋,兄妹两只能共用一双鞋,于是哥哥希望通过获得长跑比赛的三等奖为妹妹争取到一双鞋子。然而,这种简单的故事情节之下却包含着巨大的动人力量。当看到小主人公第一个冲过终点,获得冠军的画面时,剧场响起了热烈的掌声,同学们的心情已完全为剧情所带动。
展映完毕后,马基迪导演及其助手与中国第六代著名导演张扬、我院副院长刘立滨一同出现在舞台。除两位导演进行现场的交流之外,同学们还积极发问,写满问题的小纸条不断传到台上。同学们就《小鞋子》在创作、拍摄、制作、获奖等各个方面的问题与导演进行了交流,现场气氛极其活跃。
交流之后放映了《网络少年》。该片以对网络与青少年教育问题的独特视角探究了全新的孩子与家庭、学校、社会的关系。作为2006年大学生电影节优秀教育题材奖的获奖影片,《网络少年》同样获得了同学们的好评。
闭幕式––生命的力量
11月3日,活动的最后一天,剧场放映了哈斯朝鲁导演的《剃头匠》。正如倪骏老师说的那样“它也许不是一部没有缺点的电影,但它绝对是一部令人尊敬的电影。”导演以蒙古人厚道的性格中潜伏着的敏锐将镜头对准一位具有传奇色彩的老北京剃头匠。这位93岁的老者当了80多年的剃头匠,念过私塾,年轻时见过大世面,为包括傅作义、梅兰芳、谭鑫培等在内的社会名流剃过头,而如今他还骑着三轮车走街串巷为老街坊剃头,每天一场麻将,输赢了然于心,过着普通得不能再普通、平淡得不能再平淡的生活,他对生命的那份坦然与坚持的态度让人心生敬意。
然而,正是这份普通与平淡,对于生命的尊重与坚持打动了在场所有的观众,正当同学们为影像中的敬大爷感叹不已的时候,年过九旬的老人在导演的搀扶下走上舞台,他衰老而抖动的手臂以及苍老而满含笑意的脸触动了全场所有的人,电影本身的力量和现场气氛的融合,场上爆发出热烈的掌声。
结语
伴随着回荡在剧场里经久不息的掌声,第三届中央戏剧学院学生影像作品展的大幕缓缓落下。我们在感动中相约来年,我们在掌声中期盼更多更好的作品能够在下一届影像作品展中与我们见面。在中戏这座艺术的圣殿中,我们经历着影像的洗礼,并正在努力创造我们自己的影像作品,去感动更多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