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文化和旅游部批准,作为国家艺术基金资助项目,由中国国家话剧院、北京市西城区人民政府主办,四川省乐山市人民政府、中央戏剧学院特邀主办,中国国家话剧院剧场部、北京市西城区文化和旅游局、中共乐山市委宣传部、中央戏剧学院国内合作与交流处承办的第十届中国原创话剧邀请展历经159天,于9月22日圆满落下帷幕。
本次展演围绕“原创戏剧,时代共鸣”主题,秉持“重视原创、紧跟时代、艺术精湛、服务人民”的宗旨,在举办形式上实现了创新突破,展演活动从北京拓展至乐山,特别设立“北京主单元”“乐山展演月”“高校展演月”三大核心板块,并从来自全国各地的报名剧目中遴选出15部大剧场剧目和10部小剧场剧目,于今年4月至9月在北京和乐山“双城”上演。
为响应文化和旅游部推进优秀文艺作品进高校演出的指示,加强社会文化资源与高校教学资源优势互补,本届展演特别增设高校展演月活动,由中央戏剧学院作为特邀主办方深度参与。中央戏剧学院院长郝戎表示,“高校展演月必将有效创新高校与行业协同育人模式,为培育新时代戏剧人才、推动文化繁荣注入活力,更为高校与行业间进一步深化合作、实现资源互换提供了宝贵契机。”
三部精品剧目:经典重构与时代叙事共振
8月至9月,在学院东城校区实验剧场,由中央戏剧学院出品并创排的话剧《告别》精彩上演。此外,由中央戏剧学院、杭州话剧艺术中心、新华网联合出品的大型话剧《北上》和江苏常州市滑稽剧团的滑稽戏《陈奂生的吃饭问题》作为双压轴剧目,在国家话剧院大剧场和中央戏剧学院东城校区实验剧场亮相,为邀请展画上圆满句号。
1.话剧《告别》:经典改编的当代叩问
由中央戏剧学院杨占坤教授编剧、刘立滨教授执导的原创话剧《告别》,率先在 “高校展演月” 精彩亮相。该剧改编自鲁迅先生的经典小说《狂人日记》,在忠实于原著核心内容与深层思想内涵的前提下,以现代派戏剧的独特视角,从现实生活与精神世界两个维度,对礼教的压迫性及其本质展开更深入的剖析。剧中通过 “现实与心理时空交错” 的叙事结构,进一步挖掘鲁迅先生原著中的哲学意蕴,由表及里地对人性本质与人类社会发展进行更具普遍意义的深层思考。演出结束后,有学生观众留言感慨:“鲁迅先生的呐喊穿越百年时光,在当代舞台上依旧振聋发聩。”
2.滑稽戏《陈奂生的吃饭问题》:小人物的时代史诗
此次展演是滑稽戏《陈奂生的吃饭问题》第三次晋京展演。此前,该剧曾受邀参加第五届中国原创话剧邀请展、北京人民艺术剧院建院七十周年邀请展演,凭借独特的艺术风格和深刻的思想内涵,收获了北京观众的广泛喜爱和好评。全剧以农民陈奂生的生命经历为主轴,书写了农民在时代变迁中,为土地、为生存、为吃饭问题所经历的挣扎与煎熬,面对历史的发展、社会的蜕变,喜感、错位和无奈交织。
学院各专业学生借此机会,近距离接触到滑稽戏这一兼具“说唱并重、悲喜交融”独特艺术风格的剧种,为专业学习积累了鲜活的实践认知。
3.话剧《北上》:运河文脉的舞台传承
大型话剧《北上》以“周年版”亮相,通过多媒体影像与榫卯结构船只的创意呈现,让运河地标“活”在舞台上。作品根据著名作家徐则臣获第十届茅盾文学奖的同名作品改编而成,是杭州首部以运河为背景的大型话剧。“周年版”更聚焦谢、孙、邵三家后人,在同一空间的交汇点,百年家族血脉与运河文脉的“同频共振”愈发清晰。作为一部入围文华奖终评的精品剧目,该剧凭借学院与地方院团的深度协作,成为“校地协同”推动文艺创作的鲜活案例。
专题座谈会:锚定原创戏剧发展方向
9月22日,“求真至美,时代原创”第十届中国原创话剧邀请展暨高校展演月专题座谈会在中央戏剧学院召开。邀请展主办方领导、业内专家学者、院团代表及媒体代表等共同回顾邀请展十年历程,围绕诸多重要议题展开了深入的交流。与会领导及专家高度评价邀请展十年坚守“原创、艺术、人民、时代”的宗旨,通过持续搭建创作、演出、育人一体化平台,推动了中国原创话剧从题材拓展到美学表达的全面升级。
中央戏剧学院党委书记徐永胜在致辞中表示,“本届邀请展三大板块实现国家级平台与地方文化、高校教育的深度融合,展现中国话剧蓬勃生命力与广泛群众基础。高校展演月搭建教学成果与社会需求对话桥梁,助力原创话剧发展,锚定戏剧教育与行业融合方向,成为连接过往与未来的重要纽带。”
西城区自2016年起,以中国原创话剧邀请展为纽带,持续深化央地合作。北京市西城区文化和旅游局党组成员、副局长孙丽莉表示,“未来将继续与中国国家话剧院、中央戏剧学院深化央地合作、校地合作,发挥在全国文化中心建设中的示范引领作用,依托品牌深化城市联动,构建全国戏剧文化交联网络,共建戏剧文化生态圈。”
第十届邀请展搭建了乐山与国家级文艺院团的交流桥梁,展现戏剧在基层的广阔发展空间与深厚群众基础。四川省乐山市委宣传部常务副部长杨丹在发言时坦言,“乐山将以此为起点,进一步深化与国家级文艺院团的合作交流,在文化赋能城市品质提升与更新、本土精品剧目创排发展等领域积极探索,构建文艺与城市共生共荣的创新实践模式。”
中国国家话剧院党委书记巩保江在专题座谈会上总结发言表示,“十年耕耘,中国国家话剧院从与西城区合作到携手乐山、中央戏剧学院,合作规模与品牌影响力持续提升。未来将继续坚持原创核心,以求真至美创作反映时代精神、贴近人民的剧目,深化与央地、校地、院团联动,探索创新模式,依托高校构建‘创作、实践、孵化’完整链条,激发行业创作活力。”
在随后举行的专家座谈会环节中,各方专家代表围绕“原创话剧发展”“文学舞台转化”“多方合作育人”三大议题各抒己见。
在“原创话剧发展”议题中,剧作家、戏剧评论家、国家艺术基金专家委员会委员欧阳逸冰评价邀请展是“21世纪中国话剧历史的崭新乐章”,建议留存艺术成果并上升至理论高度;中国国家话剧院一级导演、中央戏剧学院博士生导师吴晓江提出拓展高校合作范围、与视频平台合作转化数字资源;中国国家话剧院一级导演、中央戏剧学院客座教授李伯男以《北上》为例,强调文学改编需实现双重转化并追求舞台诗画美;中国演出行业协会常务理事、新业态演艺专委会主任傅维伯回顾首届历程,并建议推动中国戏剧开展国际文化交流;北京风雷京剧团团长、北京市西城区戏剧家协会主席松岩期待借邀请展平台将“京话剧”推向更广阔的舞台;中国文化报品牌创新中心主任、高级记者刘淼肯定邀请展作为“优质样本”的价值。
进入“文学舞台转化”议题,中央戏剧学院原党委书记、刘立滨教授强调经典改编需“再现原著精神”,杭州话剧艺术中心总经理张媛、江苏省常州市滑稽剧团团长张怡分别分享各自院团的参展收获与合作期待,中国艺术报新闻部副主任、主任记者郑荣健强调了文学改编的“原创属性”,中央戏剧学院戏剧文学系主任、博士生导师麻文琦教授则提醒避免作品“过于平滑”。
在“多方合作育人”议题中,中央戏剧学院国内合作与交流处处长、一级编剧林蔚然介绍了中戏在“团校协同、校地联动、校企融合”方面的实践,中央戏剧学院实验剧团团长、博士生导师孙亮教授总结了《北上》合作成功的关键要素及对人才培养的作用。
此次座谈会的召开为第十届中国原创话剧邀请展画上了圆满的句号。座谈会不仅系统总结了邀请展十年来的发展经验,更明确了未来方向。而高校展演月的成功举办,更以深刻价值彰显时代意义。它不仅搭建起专业教育与行业实践的桥梁,让师生在观摩精品剧作的过程中,实现课堂理论向实践能力的高效转化,为戏剧人才培养注入养分;更打破地域与剧种边界,将地方特色艺术引入高校,在丰富校园文化生态的同时,助力艺术形式代际传承,拓宽青年视野;还创新构建起高校、院团协同联动机制,以多方合力为原创话剧发展注入青春活力与创新动能。座谈会上,专家们一致认为,这场跨越校园与行业的对话,让中国原创话剧的发展路径更清晰,“风向标”的引领作用更凸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