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24日晚,国家艺术基金2025年度艺术人才培养资助项目“中国演剧体系构建的舞台艺术创作人才培训”汇报演出在中央戏剧学院昌平校区小剧场2成功举办。为期50天的集中培训画上圆满句号,来自全国各地的学员以六个风格各异、内容深刻的片段作品,集中展示了在“中国演剧体系”理念指导下的学习成果与创作实践。
中央戏剧学院院长郝戎,表演系主任王鑫,导演系主任杨硕,舞台美术系主任张洪琛,项目负责人、戏剧学系主任陈敏,国内合作与交流处处长林蔚然,以及学院原副院长罗锦鳞等领导、老师观看汇报演出。中国艺术研究院话剧研究所名誉所长宋宝珍,国家艺术基金专家委员会专家、原北京京剧院院长刘侗,国家艺术基金专家委员会专家、原铁路文工团艺术总监孙鸣笛等专家嘉宾也受邀出席。
本次项目依托首批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创新团队“中国演剧体系的探索与构建创新团队”与北京市宣传文化高层次人才培养资助项目“郝戎工作室”,由中央戏剧学院戏剧学系承办,联合学院表演系、导演系、舞台美术系、戏剧文学系、音乐剧系、京剧系、歌剧系、舞剧系、戏剧教育系、戏剧管理系、电影电视系、数字戏剧系、人文学部等多系部的多学科教学资源共同实施。培训以中国演剧体系构建的核心理念为引领,通过“系统演剧训练”与“片段创排”的深度结合,打通理论学习、教学实践与舞台表达之间的有机通路。培训过程中,学员们不仅在课堂中深入理解体系内核,更在舞台排演中积极探索其方法论的现实转换路径,努力实现从“体系认知”向“剧场语言”的有效转化。
汇报演出由郝戎院长担任出品人,陈敏教授担任总策划,王鑫教授、杨硕教授担任导演,人文学部青年教师袁婵担任策划与执行负责人,导演系青年教师葛袁亮、表演系青年教师毛云飞担任执行导演。展演作品共有六个片段,分别是《洒满月光的荒原》(改编自《荒原与人》)、《灵魂拒葬》(改编自《阵亡士兵拒葬记》)、《塬上的女人》(改编自《桑树坪纪事》)、《此心安处》(改编自《家有九凤》)、《人的一生》(原创)、《柳永》(原创),全部由培训班学员参与创作与演出,学院戏剧学系、表演系、舞剧系学生友情出演。嘉宾和师生对演出给予高度评价,认为演出展现了中国演剧体系构建视域内的多样探索,也体现了学员在剧场中建立自我、回应时代的实践勇气。
6月25日下午,结业典礼在学院学术报告厅顺利举行,院长郝戎,项目负责人、戏剧学系主任陈敏,校友工作办公室主任平睿出席典礼,共同总结培训成果,并为全体学员送上勉励。
郝戎在致辞中,再次系统梳理了中国演剧体系的理论架构与实践路径,并表示期待学员们在未来的创作中将体系理念落实为具体行动,在多样的剧场实践中不断拓展其生命力。
平睿代表校友工作办公室欢迎本次培训学员正式成为中央戏剧学院校友,并表示,校友身份的建立既是情感连接的延续,也是资源共享的起点,学院将继续为各位校友的专业发展与艺术创作提供支持和平台。
陈敏教授随后对培训项目进行了总结。她全面回顾了本次培训在课程体系、师资配置、实践组织与成果展示等方面的主要内容,肯定了学员们在学习过程中的积极投入与创造性回应。她表示,希望各位学员能够将此次培训中所获得的理念方法、经验积累带入今后的教学与创作实践中,在各自的岗位上继续推动中国演剧体系的落地实施与创新发展。仪式最后,陈敏教授为全体学员颁发了个性化定制的结业证书,以富有创意的方式肯定每一位学员在培训期间的努力与突破。
本次“中国演剧体系构建的舞台艺术创作人才培训”项目,自2025年5月7日开班以来,共开展理论讲座、考察观摩、研讨教学和专业实践四大教学板块,涵盖300余课时。50多位来自学院各系部及国内外高校、研究机构的专家学者参与授课,充分调动理论资源与实践经验,帮助学员在学习过程中实现知识积累、能力锻炼与价值引领的统一。此次培训不仅是一次对中国演剧体系构建理念的教学实践,更是一场面向未来的剧场人才蓄力之旅。今后,学员们将在各自的创作舞台上,继续推动戏剧艺术的传承与创新,以更多优秀的作品回应新时代中国演剧的发展需求,为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的文艺表达注入坚实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