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关键字
著名主持人白岩松应邀来我院举办学术讲座
时间:2024-06-24

近日,中央广播电视总台《新闻1+1》节目评论员、中国红十字会副会长、中国青年志愿者协会副会长、政协第十三届全国委员会人口资源环境委员会委员白岩松,在中央戏剧学院昌平校区为电影电视系学生开展了题为《新时代新闻从业人员职业素养》的学术讲座。中央戏剧学院电影电视系毕业生、两度获得中国新闻奖一等奖的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工作人员王晓琛主持讲座。



讲座开始之前,电影电视系主任高雄杰向白岩松的到来表示欢迎,并热情回忆了与白岩松的大学同窗情谊。



在讲座中, 白岩松围绕“新媒体新在何处”“新闻人的核心力量”“人工智能时代下主持专业的发展”等问题进行了深入阐释。他以大量自身的实践经验与同学们进行分享,为同学们在校的理论学习提供了实践角度的思考。

“媒体一直随着技术的进步而变迁,我们今天学到的东西是否足以面对下一次媒体的迭代?”白岩松指出,自印刷时代以来,传播媒介一直在更新迭代。从报纸到广播,从电视到手机,媒介逐渐变得个人化,同时这也给媒体人提出了一个很现实的忠告:我们必须强调生产的内容和形式是受众可跟随的,因为受众拥有自主选择权。他强调,语言是媒体改革中非常具有支撑性的载体,我们要关注人、说人话、不拔高,我们需要用家庭式的语言拉进与受众的距离,这样才能引起他们的关注和兴趣。

同时,他还介绍了作为新闻从业人员的四个核心能力:尊重事实和提炼事实的能力 、写作能力、采访能力(提问能力和把观察变为事实的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其中,他着重强调了关于尊重新闻事实和提炼新闻事实的能力。面对新时代,我们周围有着各种各样的信息,如何在众多信息中拼凑出新闻事实并提炼成简洁明了的语言成为当下新闻人非常重要的能力。此外,在提炼新闻的过程中,写作能力常常被忽略。白岩松谈到,“我们总是擅长写议论文,不擅长记叙和说明”,这导致了我们常常说不清楚一件事,也就不尊重新闻的事实。所以,锻炼写作能力的核心就是说清楚一件事。

“直接谈出来的意义没有意义,附在伟大的、历史的事物上时才有意义”,白岩松在谈到采访的提问能力时,强调新闻从业人员在追求意义和价值的同时,需要避免空洞的升华和缺乏内涵的总结。



他还为大家介绍了如何讲好故事的四个要点:关注故事中的人、故事的细节、你的态度和故事的节奏。其中,他着重强调细节的重要性,他说:“我们需要发现和创作新的细节,附着在传统的、历史的思想上再次影响大家。”

最后,面对我们身处的人工智能时代,白岩松认为,人工智能代表着随着技术进步不断提升的平均值,但它并不能代替新闻人和主持人的工作,因为它缺乏情感和温度。他还强调,在人工智能时代,“独特性”和“创新性”成为了至关重要的竞争力,传统思维不会诞生明星产品,只有不一样的才可能成功,因此,我们要在他人不擅长的领域展现出自己的优势和魅力。



在答疑环节,白岩松回答了同学们有关年轻人的内卷与焦虑、人物访谈的方法和技巧以及如何走进新闻现场并提炼新闻事实等问题。他表示,主持人需要在创作中“回到生活”“回到面对面”“回到人与人”“回到此时此刻”,我们在迷恋新闻现场的同时更要关注人的“心灵现场”。



根据白岩松的回答,同学们结合日常学习与实践的心得体会展开了分享。

电影电视系2022级媒介传播语言艺术研究方向博士李扬谈到,听白岩松老师谈新时代新闻从业人员的职业素养,我感到受益匪浅,尤其是谈到关于讲故事的能力。无论媒介方式怎样变化,作为媒体人都应该牢记传播的使命,在热点问题上不缺席、不妥协,要擅于通过讲故事把道理传播出去,学会把道理藏在故事里,讲有道理的故事。同样,正如老师所说,要关注“人”,以人为中心,在讲故事的细节、态度、节奏中见人见事。新的技术体系的确让很多传统媒体从业者感觉到“别扭”,正如老师所说“喜欢不喜欢都要接受这种别扭”,这是挑战,也是机遇,只有不断夯实专业核心力量,才能应对一次又一次的变革。



讲座结束后,中央戏剧学院院长郝戎与白岩松进行交流。白岩松表示,中戏的学生求知欲强,对媒介新技术带给艺术创作的新变化很敏感。他希望在今后能够多和中戏的同学们进行这样有益的交流。郝戎表示,此次讲座与交流为提高同学们对新闻传播学的认识,勇担历史使命,当好新时代新闻工作者提供了重要的实践经验,同时白岩松对新媒体时代新闻工作者的理论思考为学院积极探索“新文科”背景下本科课程体系“跨学科”“跨门类”的交叉融合与应用拓展了视野,丰富学科内涵。

上一条
下一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