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19日下午,第一届国际戏剧评论家协会(IATC)中国分会与第三届老舍戏剧节联合举办的第一届IATC中国分会“国际戏剧评论奖”中国当代演出论坛活动,在中央戏剧学院东城校区剧场东厅拉开帷幕。中央戏剧学院院长郝戎,北京市演出有限责任公司副总经理、老舍戏剧节发起人林礼斌,以及国际戏剧评论家协会秘书长Michel Vais先后发表致辞。活动由中央戏剧学院戏剧文学系主任彭涛教授主持。
活动现场
中央戏剧学院院长郝戎致辞
郝戎首先代表中央戏剧学院对参会嘉宾表示热烈欢迎。作为中国戏剧艺术教育的最高学府,亚洲戏剧教育中心、世界戏剧教育联盟秘书处所在地,学院非常支持国际戏剧评论家协会中国分会的工作。他就本次IATC中国分会与第三届老舍戏剧节联合举办的第一届国际戏剧评论奖,向各位获奖者表示祝贺,并向各位评委表示感谢。他表示,在全球化背景下,在戏剧领域开展各种国际交流与合作显得尤为重要,这种交流与合作能够有效地促进不同文化之间的相互认知和理解,更好地促进本民族戏剧文化的发展,维护本民族的文化特征。
北京市演出有限责任公司副总经理、老舍戏剧节发起人林礼斌致辞
随后,林礼斌代表第三届老舍戏剧节组委会欢迎各位嘉宾的到来。他表示,今年是老舍戏剧节的第三年,老舍戏剧节始终把呼唤戏剧文学精神作为主旨,把民众情感、人文关怀、民族语言、国际视野作为主题词,力求将老舍戏剧节打造成为北京的京味文化名片,并使之成为具有国际影响力,同时拥有高辨识度的戏剧节。今年恰逢新中国成立70周年,也是老舍先生诞辰120周年,此次与IATC中国分会合作,将当代中国演出“国际戏剧评论奖”的颁奖仪式与国际视野下的当代戏剧文学论坛落户在老舍戏剧节,不仅为老舍戏剧节提供了丰沃的学术土壤,也将老舍戏剧节打造成了国际性的戏剧交流平台。
国际戏剧评论家协会秘书长Michel Vais致辞
Michel Vais先生首先介绍了国际戏剧评论奖的基本情况,随后回忆了初次见到徐翔教授和前IATC中国分会理事长张先教授的场景。他表示,戏剧评论比赛对他来说是一个非常大的惊喜,因为在他的家乡加拿大蒙特利尔也会举办戏剧评论的比赛,在那里艺术家会给评论家颁奖或者评奖,这次非常高兴看到在中国有戏剧评论的比赛,希望中国能够把这个奖项继续办下去。
合影
随后,第一场论文宣读活动正式开始。南京师范大学教授华明,中央戏剧学院教授夏波,中国人民大学文学院副教授孙柏分别进行论文宣读。前中国青年艺术剧院院长林克欢担任学术主持。
前中国青年艺术剧院院长林克欢担任学术主持
南京师范大学教授华明宣读论文《<蒋公的面子>知识分子的困境》
华明教授的论文题目为《<蒋公的面子>知识分子的困境》,他认为这部戏能够在国内上演300多场,剧作家创作的成功之处主要有三个方面:第一,置于宽大文化语境中的现代知识分子性格;第二,时空对比与开放的结尾带来的权力关系问题;第三,作品涉及了很多民族与社会烙印的政治话题。
中央戏剧学院教授夏波宣读论文《试论徐晓钟“诗化现实主义”戏剧美学思想》
夏波的论文题目为《试论徐晓钟“诗化现实主义”戏剧美学思想》,他表明自己的写作目的是为了纪念导师徐晓钟教授。本篇文章不仅仅是总结研究徐晓钟的艺术成就,更重要的是说明徐晓钟的艺术成就对于当代中国的创作的引导和借鉴意义。文章用三个部分来论述了徐晓钟的“诗化现实主义”的戏剧美学思想:第一部分是,什么是“诗化现实主义”,第二部分主要论述了徐晓钟作为导演的“诗化现实主义”美学思想的主要内容,第三部分是徐晓钟之所以成为徐晓钟的原因分析。
在提问环节中,参会嘉宾就徐晓钟的“诗化现实主义”与国际导演的手法异同进行了讨论。
中国人民大学文学院副教授孙柏宣读论文《“人民”的余像:小剧场戏剧<切·格瓦拉>和世纪之交的主体想象》
孙柏的论文题目为《“人民”的余像:小剧场戏剧<切·格瓦拉>和世纪之交的主体想象》,他认为《切·格瓦拉》作为戏剧本身以及作为思想文化在当代中国还一直保有影响力。随后,他追溯了小剧场戏剧《切·格瓦拉》的创作动机和写作背景。《切·格瓦拉》使当时的思想争论涌向社会,将中国的现实问题暴露在公共视野中,孙柏从三个方面探讨了这个问题:人口的两极分化、市民社会对于公共领域的呼唤、国家主义和民族主义的意识形态。最后,孙柏强调了自己的写作目的。
在提问环节中,参会嘉宾就当下中国知识分子形成的话语阶层进行了讨论。
在随后进行的第二场论文宣读活动中,云南艺术学院吴戈教授、扬州大学新闻与传媒院学院教师邓良分别进行论文宣读。中央戏剧学院戏剧文学系副系主任麻文琦教授担任学术主持。
中央戏剧学院戏剧文学系副系主任麻文琦教授担任学术主持
云南艺术学院吴戈教授宣读论文《现代中国戏剧发展的两个基本问题》
吴戈的论文题目为《现代中国戏剧发展的两个基本问题》。他从时间维度和空间维度提出了两个中国近当代戏剧发展史的统摄性问题——传统性和现代性、民族性和世界性。他指出这两个问题在不同时期所存在的偏僻是从社会改良的启蒙思潮出发的,在此基础上,他通过具体的演出去分析,进一步提出在当下国际戏剧交流日益密切的大背景下,我们该如何回应和解决这两个问题。
此篇论文的宣读得到了在座学者们的积极回应,认为其对当下戏剧工作者该如何继承本民族的经典文化,并且将其通过舞台呈献给观众提供了很大的帮助。
扬州大学新闻与传媒院学院教师邓良宣读论文《物质性舞台与革命记忆之场——新中国革命历史剧舞美风格定性的内在逻辑》
邓良的论文题目为《物质性舞台与革命记忆之场——新中国革命历史剧舞美风格定性的内在逻辑》。他从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学者阿诺德·阿罗森的《舞台去物质化》一文出发,对20世纪50年代的新中国十七年话剧舞台艺术进行了研究,并通过具体演出来阐述了特定艺术风格与其所处的特定时代背景的紧密关系,但也由于各国特定的国情,会出现与世界整体发展潮流不同步、错位的现象。
中央戏剧学院戏剧文学系主任彭涛教授主持并参与讨论
该发言得到在座中外学者们的热烈探讨。讨论围绕外国专家的学术突破是否可以引领时代潮流,或者它是否能够解释本国的艺术发展,以及我们该如何吸收他们的学术成果来进行。这是中西方文化交流过程中不可回避的一个重要课题,而中外学者们的探讨,也为我们提供了很大的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