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10日,“中国戏剧的现代形象”纪念欧阳予倩诞辰130周年新闻发布会在中央戏剧学院举行。北京戏剧家协会主席、北京人民艺术剧院院长任鸣先生,中央戏剧学院院长郝戎教授,欧阳予倩老院长的外孙、国防大学教授欧阳维,中央戏剧学院表演系主任、话剧《桃花扇》导演陈刚等出席发布会并为系列活动的开幕致辞。发布会由我院院长助理、新闻发言人孙大庆主持。
欧阳予倩是中国著名戏剧艺术家、戏剧教育家、早期中国电影艺术家、舞蹈理论家、中央戏剧学院首任院长。欧阳予倩先生毕生从事戏剧实践和戏剧教育工作,在戏曲改革、电影创作和舞蹈研究方面都有卓越成就,是中国现代史极罕见的通才大家,绝无仅有的国家财富。
为了纪念这位中国话剧开天辟地的功臣、新中国戏剧教育的奠基人,中央戏剧学院正式启动纪念欧阳予倩诞辰 130 周年系列活动。纪念活动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十九大精神为指引,以继承革命文化传统、弘扬民族精神、加强文化自信、促进文化繁荣为目的。纪念活动分为经典戏剧演出、欧阳予倩电影回顾展、生平成就主题展和学术研讨会四大版块。
“戏剧的民族形式问题”是欧阳予倩戏剧观的内核,也是中央戏剧学院这次缅怀与继承的主旨。它将贯穿始终,作为我们对欧阳予倩先生这位中国戏剧的现代形象的精神响应。通过这次纪念活动,提升中央戏剧学院作为国家戏剧教育现场的文化影响力。
图注:北京戏剧家协会主席任鸣致辞
任鸣在致辞中说,中国话剧已有百余年的历史传承,为我国现代戏剧培养了优秀人才,也为支持民族独立、振奋民族精神、陶冶大众情操发挥了巨大的作用。作为中国戏剧运动的奠基人之一,欧阳予倩先生从事的戏剧活动,其目的往往并不局限于戏剧艺术本身,而是怀着救国救民、启迪民智的目的,并将中国近代戏剧运动的革命性与战斗性风格延续流传至今。作为一名中央戏剧学院导演系83级的校友,作为一名在舞台摸爬滚打多年的戏剧工作者,先生和老一辈艺术家们这种以人民为中心、为人民而创作的文艺立场和使命担当也一直是我个人多年来从事艺术创作与舞台实践的学习榜样。
图注:中央戏剧学院院长郝戎致辞
郝戎在致辞中表示,我们的老院长欧阳予倩先生对新中国的戏剧教育事业呕心沥血,“愿为川上桥”,“愿为渡口舟”,言传身教,诲人不倦,倾注了他一生的学识、积累和经验。在全面引进斯坦尼斯拉夫斯基表演体系的同时,尤其强调话剧向传统学习的重要性。他认为学习借鉴外国经验必须有自己的理论分析与经验判断。而传统就是经验的积累,积累不是罗列,而是辩证发展的过程,经过批判加工,否定、肯定、否定的过程。对中西戏剧传统,他杜绝生搬硬套,坚持“兼收并蓄”“革故鼎新”。在他看来,中与西、新与旧,创新与传统,都可以海纳百川的气概融会贯通。老院长的这一理念正是我们当下取之不竭的精神资源。如今这一理念正在中央戏剧学院表演系、导演系、舞台美术系、戏剧文学系、音乐剧系、京剧系、歌剧系、舞剧系、偶剧系、戏剧教育系、戏剧管理系、电影电视系12个系的办学方向中得以印证、传承和体现。既是中国的,又是世界的。新时代的中央戏剧学院践行着老院长中国新剧场艺术的蓝图,把确立和迈向戏剧的中国学派作为我们肩负的使命。
图注:欧阳予倩老院长的外孙、国防大学教授欧阳维致辞
欧阳维从欧阳予倩的人生观和戏剧观两条线索来阐述他艺术人生的形成。从春柳社、演京剧、伶工学社、拍电影、写剧本文章、南国社、广东戏剧研究所、广西省立艺术馆、西南剧展到中央戏剧学院;从个体对戏剧的追求,发扬“为社会效力”的精神,发展到对民族戏剧事业的追求,不断地创造和贡献,是欧阳予倩人生价值的体现。
图注:中央戏剧学院表演系主任陈刚发言
陈刚向在座的媒体朋友介绍《桃花扇》的创作主题和亮点呈现。此次由表演系2016级话剧影视表演本科一班排演老院长的代表作《桃花扇》,是对先生的纪念和致敬。寻找到经典作品的当代解读,是经典作品得以不断传承的内在生命力。众所周知,老院长创作《桃花扇》有着特定的历史背景。然而,沧桑巨变,如何让当代人能够理解并接受这部作品,是我们这次创作的首要任务。我们今天讲的,是一个错位的爱情悲剧。李香君心目中真正爱的不是侯朝宗,是一位像岳飞一样的英雄。而侯朝宗为了爱情放弃做人的底线时,却不知爱情亦随之而去。从舞台呈现的表现形式来讲,我们追求的是传统元素现代表达。我们在舞台上充分发挥了戏剧的假定性原则,并希望藉此假定性之门,去追寻一种诗化之美和意象之精神。这次创作也体现了我们对于中国话剧民族化的理解和探索,践行了“传承与创新”以及“文化自信”的创作理念。
图注:合影
新华社、人民日报、光明日报、北京日报、中央电视台等十余家媒体参加发布会。
供稿:党委宣传部
图片:党委/院长办公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