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央戏剧学院表演系德国戏剧表演工作坊(三)“戏剧延展”(Play Development)汇报及公开排练课,分别于6月8日和12日在昌平校区剧场中心小剧场2举行。本次工作坊为期一个半月,授课教师为德国恩斯特·布施戏剧学院玛格丽特·舒勒教授、挪威北方戏剧学院厄尔·海滕教授和德国吉森大学应用剧场艺术学院丹尼尔·贝拉斯科·罗杰斯教授,授课对象为我院表演系研究生。表演系党总支书记李红作为学术对接全程参与工作坊,副院长郝戎观看公开排练课并发言。
德国戏剧表演工作坊授课教授
本次德国戏剧表演工作坊旨在培养学生在排练中完成以下内容:如何发现需要的创作素材?如何选择一个主题?如何将选择的素材呈现在舞台上?如何结构素材?哪种表演方式最适合想要表达的主题?我们如何确定排演结果?以及对德国戏剧排演的认知,和对剧本出发点的探讨。
公开排练课片段
汇报及公开排练课由六个表演片段组成,为学院师生带来了全新的观剧体验。讽刺幽默喜剧片段《囡囡和大宝》与梦幻写意色彩的片段《天天的梦》反映了学生们在生活和成长中所经历的来自父母的爱、控制与压力。片段《香水》表现了生而为人的孤独与痛苦,爱而不得的酸楚。在片段《地铁》中,观众们可以看到当今社会地铁里的每个“手机人”的冷漠。片段《超级玛丽的“一天”》讲述了雨天送麻辣香锅的外卖小哥和炎炎夏日送奶茶的外卖小姐姐的故事。在片段《择偶》中,当下社会中浮躁的人心,和人们依旧对爱存有的憧憬与期待被呈现了出来。演出的在肢体表达上的精准和爆发力,以及演员们对主题的丰富阐释,引起了在场观众的共鸣。
公开排练课片段
在汇报演出和公开排练课之后的演后谈中,我院副院长郝戎表示,首先感谢三位教授带领表演系研究生完成此次工作坊,这既开阔了学生的眼界,又向他们传授了一种全新的创作方法,这种教学手段值得推广。此外,学院各系师生在走进剧场观看工作坊的汇报之后表示,工作坊提出了重新思考“戏剧与生活的关系”“演员的创作与教学”等诸多议题,演员们的改变是显而易见的,一方面打开了创作思路,更重要的是从被动创作迈向了主动表达。
公开排练课片段
在交流过程中,三位教授进一步阐释此次工作坊的教学方式与训练手段。首先,创作者要将生活、戏剧、演员和观众四者的关系紧密地联结起来,只有创作者“由心而发”才能引发观众去思考和审视当下的生活。在排练场里,演员们不是缺乏想象力和创作力的普通学生,即使没有剧本,也不能让“无米之炊”把“巧妇”给难住。演员要将创作和生活紧密联系在一切,拉近戏剧和生活的距离。一切素材都来源于生活,一切创作的种子都是从每一个学生内心最火热、最活跃的地方萌芽的。这就是通过这个工作坊,教授们想让学生意识到和找寻到的内容——“内在动力”。一旦有了强有力的“内在动力”,就能激起演员想要在舞台上通过戏剧表演来表达和诉诸思想的欲望,就像是点了火的炮竹,牵一发而动全身,一发不可收拾。
合影
从2015年开始的德国戏剧表演工作坊,经过“表演、声音基础元素训练”“文本解读排演”和“戏剧延展”三个阶段的学习,已经暂时告一段落。学院表演系青年教师和研究生先后参与到工作坊的训练和排演当中,与各位专家教授一起共同创作、分享,探讨专业。参与此次工作坊的研究生们表现出了良好的专业素养和创作能力,在过程中收获颇丰,在专业上也有了进一步的思考与沉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