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院“谈笑间”戏剧文学沙龙于10月13日开展了“迈向质朴戏剧”––关于日本话剧《母亲》的讨论活动。戏文系胡薇老师、曲士飞老师,戏文系本科、研究生部分同学参与了这次讨论。活动中师生各抒己见,讨论十分激烈。
《母亲》一剧自上个月在我院公演之后,在师生之间引起了很大反响。大家对这个戏的看法存在两种意见。老师们普遍认为这是一出不可多见的好戏,很多老师在演出中情不自禁潸然泪下。可是许多学生却对这样以情感表述为主,缺少戏剧冲突的戏不十分认同。多认为该戏枯燥无聊,演出中瞌睡、退场者大有人在。这种截然相反的意见引起了老师和同学们的共同关注。
讨论之初就有同学对造成这两种截然不同的观剧感受的原因提出了疑问。针对这个问题,大家分别阐释了自己的观点。有的同学认为观戏之后感觉平淡,是由于演员使用日语,观众需要同时兼顾文字屏幕和演员表演,让思维、情绪不能集中。同时,由于中国观众对小林多喜二的熟悉多来自鲁迅先生的介绍,在大家的印象中,他是一个符号化的左翼作家,革命分子。甚至是日本国中的“异类”。因此,这让这出原本充满了温馨亲情的戏,多了许多政治色彩,革命色调。有的同学注意到,每当剧中提到革命、日本共产党的时候,台下便会有观众感到不耐烦。这些东西都在无形之中起到了间离作用,让观众无法充分沉浸在戏剧情境之中。
胡薇老师认为,能够感动源于一个人的幸福感和心灵纯净度。心灵越纯净的人越容易感动,幸福感越高的人越容易感动。我们为小林奶奶而流泪不是因为我们感到自己和她一样悲惨,而是我们感到相比之下自己太幸福了。现在很多同学被生活中的小事所困扰,并不认为自己的生活幸福,甚至认为自己生活得很痛苦,自然面对别人的悲伤时缺少感动。年轻也是让同学们无法流泪的原因之一。年轻意味着希望,将来还有很多事情可以改变,可以实现。因此面对人生不会有那么多的感怀,因为一切都还等着自己去努力,一切都还在自己的掌控之中。但是,当人一天天老去,很多东西已经不可改变。随着我们阅历的不断加深,面对事情时我们会加入自己的情感,一点点小事也会被不断放大,直到不能自禁的流下泪水。
从剧作角度看,《母亲》感人是因为立在舞台上的是一个个形象。小林奶奶的形象,多喜二的形象,牧师的形象,邻居的形象……虽然《母亲》在讲述一个被迫害致死的左翼作家,但是作者没有着重刻画小林多喜二作为一个革命作家的光辉伟大之处,也没有指天骂地的控诉军国主义的罪恶。在表演上演员也是非常克制的,小林奶奶一直很平和,甚至很多时候是面带微笑。在剧中我们能看到的是一群善良的顺民。小林奶奶作为一个母亲,愿望只是老了以后去这个孩子家住住,那个孩子家住住,她并不奢求孩子们对自己的回报,只想在孩子家里帮他们洗洗被套,换换棉被,听子孙们争着抢着告诉自己他们在学校、单位发生的事情。然而就是这样一个善良母亲的简单愿望都不能够实现,这种无声的控诉、指责反而更有力度。
04级谢颖同学的看法代表了部分高年级同学的观点。当同学们远离了散文写作的训练,进入大三以及更高年级的学习的时候,无论是在剧本创作还是戏剧理论上,对大家关于把握舞台空间,充分利用舞台形式感的要求都越来越高,因此同学们看戏的角度已经发生了一些改变。但是《母亲》恰巧在这方面不能满足大家的需求。他的舞台形式单一,只是老奶奶坐在舞台前部静静讲述;缺少舞台空间利用,舞台上仅有一扇屏风,其利用也由于涉及到日本民族文化,而不能被中国观众理解,甚至不被大家注意。所以同学们在观看之后难免感觉到失望。
曲士飞老师则认为是同学们的心态造成了大家无法去用心体味这样一种凝重的情感。在时代大环境的影响下,大家的内心普遍浮躁。我们很难静下心来去随着这位老奶奶回忆一些年轻时的痛苦。这也是本次活动命名为“迈向质朴戏剧”的原因。在这里,“质朴戏剧”和戏剧理论中的某种戏剧的名称不同,它不是一种口号,不是一种概念,指的是情感上的质朴,是一种对戏剧本源的回归。作为一名专业的戏剧工作者,专业戏剧创作者,面对纷杂的环境,迥异的审美趋向,我们更需要有足够的定力和辨别能力,去还原戏剧的本真。
《母亲》的作者三浦绫子是日本著名女作家,她的多部作品被搬上了舞台、荧幕。讨论结束后,大家一起观摩了电影《远山的呼唤》,两者结合之下,大家对《母亲》的剧作特点有了更加深入的了解。
这次活动为大家提供了一个交流的平台,让大家及时表达出了心中的所思、所惑。也许在一些观点上大家并没有完全达成一致,但是在思想火花的碰撞中,每个人都有了自己的收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