戏剧管理系“创制融合”教学改革项目面向一年级学生,立足“重实践”理念,旨在通过创造一个戏剧的创作、制作的全流程模拟环境,让学生认知演出创制及运营的基本工作思路和方法,梳理艺术创作、演出制作和运营管理的互动关系,培养学生具备团队协作的工作能力。通过此阶段的授课设计,项目打破传统理论课受限于课堂的单向授课局限性,努力丰富授课形式,使学生从被动做、被动学转化成主动做、主动学的状态,理论与实践结合,增强学生的课程参与感;同时帮助学生找准定位、认清不足,提高从事戏剧演出行业的信心,加深对演出行业工作特质的了解,真正提高教学效果,为学生今后顺利进入剧场、参加实际工作积累一定经验。
《荥阳的风流娘儿们》剧组
《新灰阑记》剧组
6月11日,戏剧管理系2023级本土化教学改革项目汇报在中央戏剧学院昌平校区表导楼举行。课程汇报由四个经过本土化改编的西方经典剧目组成,分别为《新灰阑记》《仲夏夜之梦》《天津好人》《荥阳的风流娘儿们》,任课教师郭琪、何勤勤观看后对同学们的汇报进行点评和指导。
与以往教改项目不同的是,在本次项目中同学们将目光投向西方,选择西方经典剧目来进行本土化改编。之后,同学们在任课教师的指导下,从演出制作的视角出发,体验了编剧和戏剧构作、导演、舞美设计、演员等不同岗位的工作。通过本次本土化教学改革项目,同学们亲身体验了一场演出从剧目孵化到搬上舞台的各个环节,深入参与剧组各个部门的工作,在实践中丰富和深化了对戏剧的认知;体验了各个部门的工作流程,构建和加深了对团队合作重要性的认识,大家纷纷表示,在今后的学习和实践中能够更从容、更熟练地投入工作。同时,该项目也进一步助力中戏学子坚定文化自信,增强文化自觉,更好地担当起文化传承的使命。
《仲夏夜之梦》剧组
《天津好人》剧组
课后感言
2023级演出制作班林美圻
我在此次本土化教改项目《新灰阑记》(改编自德国剧作家布莱希特的名剧《高加索灰阑记》)剧组中担任戏剧构作和演员。与上次教改项目对比,我在本次学习中有了很大进步。
1、戏剧构作:多重考虑,用“动机”丰富故事
《新灰阑记》的剧本构作工作和上学期比起来难度增大,我更深切地感受到写出一个好剧本的不易,学到了更多的写作技巧,比如通过丰富故事情节和人物的动机,使人物形象更加立体。这次剧本写作过程中,我感受最深的就是“动机”,写作者是知情人,所以容易忽略部分情节的不合理性,但要从观众的角度考虑角色的塑造,比如一个角色要做出某一个举动,在前期就要对这个举动有充分的铺垫,以此来让观众建立起对角色的一定认知,才不会觉得情节突兀。大部分人物都是多面的,因此为了塑造丰满的人物形象就需要不同情节的支持,故事自然就丰富了。
为了达到本土化效果,我参考了一些改编作品和古代文学作品。事实证明,遇到难题时,光靠自己臆想只会进一步陷入困境,解决的办法有很多,可以和同学探讨,可以求助亲友,可以参考书籍和影视戏剧作品等等。写不出来不硬写,要懂得给自己留空间,放松身心,换个环境,思路才会更开阔。
另外,在创作过程中要考虑到现实因素,比如班级男生数量和男性角色需求、演员的个人形象与角色间的不同,以及财务支出等等,有时要根据现有情况改动剧本。
2、 演员:共同创作,和戏剧构作相辅相成
演员同样需要深入创作,在表演时也要考虑人物的动机,比如斐夫人第一场抛弃孩子的情节,从一开始只说了一句“孩子不要了”,到拿走首饰盒而不抱孩子,再到最后表演出拿了三四个首饰盒,腾不出手抱孩子,角色形象一点点丰满起来。第五场抢孩子的情节一开始只是用了最简单的两个人拉孩子的方式,最后增加了戏曲元素,使舞台调度更加生动好看。对我来说,演员和戏剧构作是相辅相成的。
2023级演出制作班张羽桐
我在此次本土化教改项目《荥阳的风流娘儿们》(改编自英国剧作家莎士比亚的名剧《温莎的风流娘儿们》)剧组中担任制作统筹。在这次教改项目中,我吸取了上学期的经验教训,对组内工作安排进行了改进。
1、细化组内分工。将道具管理和服装管理工作分开交给两位同学去处理,并协助两位同学制作道具与服装管理表格;在每次排练结束后,清点服装道具与拍照留存,避免出现道具与服装管理混乱的情况。
2、这次的教改剧目增加了换场工作,我负责细化场次迁换表,将每一个布景道具分配到待机的工作人员与演员身上,提高换场效率,防止出现混乱的情况。同时,由于道具需要迁换,我协助舞台监督进行了贴地标的工作。
3、在预算管理方面,我在发票整理和制作表格上都更加得心应手,节省了很多在对账中因出错而浪费的时间。
4、与上学期相比,我的机动性与做决策的能力也取得了进步,在收到老师指出的问题后,我能及时开会与组员讨论解决方案,比如在道具不慎丢失时,找到临时道具保障汇报顺利进行。
换景表
2023级演出制作班王亦恬
我在此次本土化教改项目《荥阳的风流娘儿们》剧组中担任音乐音响设计和演员。
首先,从演员的角度来说,扮演裴夫人这个全剧的主角之一,对于台词和表现力的要求都比上学期我饰演的陈白露要高得多。裴夫人是一个机灵聪慧而又活泼的角色,相比停留在饰演陈白露时的舒适圈,思考怎样能更好地扮演她,对我来说无疑是一个巨大的挑战。我必须花费更多的时间和心思去记台词、揣摩人物的心理,为她写完整、细致的人物小传。在多次排练、回课的过程中,我对饰演裴夫人这件事越发有把握,与其他演员的配合也更加默契。同时,我在这个学期的教改项目中更加深刻地体会到了演员的不容易,想要演好一个角色,需要花费大量的时间泡在排练场、去揣摩和代入角色,也只有真正理解了你所饰演的角色,才有可能去为她增光添彩,比如在台词、行动上思考演绎的合理性,与编剧和导演进行交流,以及临场应变等方面都更加自信。
谈到音乐音响设计工作,这是我之前没有尝试过的工作。因此,我首先请教了之前担任过这一任务的同学,并熟悉了相关的表格制作方法。整个设计的过程很顺利,这次尝试也让我获得了不少经验。我感到,好点子永远是层出不穷的。在和大家的讨论中,我们不断想到更契合场景、气氛、台词的音乐,演员和音乐的配合也越来越默契,汇报呈现的效果也越来越好。
2023级剧院管理班高家宝
我在此次本土化教改项目《新灰阑记》剧组中担任导演和组长、化妆、音响及灯光执行。
两次教改,两次导演,我几乎没有哪场排练缺席,从导戏到缝衣服,从借道具到画眉毛、眼线,看似没有任何联系的事我都做过了,这让我收获不少。我也第一次跟了组,学到了舞台监督的基本技能。
作为组长,在剧组里,我需要及时地沟通交流,注重时间观念,导演工作的顺利开展离不开组里每一位同学的配合。
欧阳仪霖一开始在剧组中担任编剧,在手机上不分昼夜地敲打剧本。后来,她也成了演员,从一次次排练下跪的动作,膝盖都青了,到学会抱孩子、哄孩子,最后她变得像一个慈爱的母亲。
林美圻作为戏剧构作,在编剧的基础上改了五版剧本,她总是能把我天马行空的点子变成适合的剧情,以文本的形式展现出来。深夜两点,我们经常坐在断了电的宿舍里看剧寻找灵感,写好了就在楼梯间里对台词、算时长、梳理人物行动的逻辑,终于等到剧本中的人物写的差不多了,她又扮演了剧本里的人物。
感谢所有人,也感谢自己。只有在中央戏剧学院才有这样的大学生活!
“@所有人20:30,表导楼337见!”的日子再见了!我们,舞台见!
2023级剧院管理班余嘉怡
我在此次本土化教改项目《仲夏夜之梦》(改编自英国剧作家莎士比亚的同名喜剧)剧组中担任舞台监督和演员。
作为演员之一,我感受到了演员的辛苦。这是我第一次上舞台,感觉做一个演员就是放下所有的自我,去融入所表演的角色,这是一个挺难但是挺奇妙的过程。一开始,我的表演还会有些放不开,后面慢慢地开始“放飞自我”。和对手对戏是一个重要的工作,在排练中同学之间的感情也得到了增进,我对这个舞台的感情也越来越强。我很高兴,也很期待下一次再次站上舞台。
这次的舞台监督工作实际上是大家一起帮着我完成的,比如修改导演指导后的剧本以及排练记录,这是我需要反思的地方。但我也吸取了上学期的教训,在演出过程中道具布景方面没有出现问题。
这次我做的最多的是舞美和化妆助理工作。舞美工作太重要了,从操作、采购,到制作我都是第一次尝试,但我也很享受和大家一起慢慢地摸索的过程,同时把布景和道具制作出来以后,确实拥有相当大的成就感。舞美、化装工作令我受益颇多,我学会了如何在预算范围内实现最好的制景效果,还学会了化妆的技巧,很开心能够承担这个工作。
2023级演出制作班王羽欣
我在此次本土化教改项目《天津好人》(改编自德国剧作家布莱希特的名剧《四川好人》)剧组中担任演员和舞台监督。
我这次饰演的角色是神仙甲,主要起到串联全剧、引出矛盾冲突的作用。从角色本身来看,我和饰演神仙乙的邓可钰同学从故事背景、角色的主要任务,以及外在的造型、道具等方面深入思考了两个神仙的统一形象和不同性格。在这两个神仙当中,我们设计的是让神仙甲成为相对地位更高,更有权威的人物,所以表现出来也是常常走在前面,说话更强硬,最后的审判也坐在法官的位置上。其次,从剧情发展的角度来看,因为神仙要找好人,于是才有了这个故事,因此好人的变化就会引起神仙的变化。我在思考角色的时候,也希望能在这方面多一些展现的空间,一是能体现出角色的前后变化和表演的层次,二是想通过神仙的变化来更好地彰显剧情的走向,增强角色本身的线索作用。
与上次教改项目相比,这次我在表演方面的压力变小了,更多地关注到本专业在幕后的工作,尤其意识到幕后工作对台前工作的重要性,戏剧舞台上的每一场“梦”,“梦”里的每一个细节都需要所有幕后人员的辛苦付出和共同努力。我也更加深入地了解了每个岗位的作用和职能,虽然依然存在因为经验不足而产生的问题,但我也充分收获了经验和教训。
各剧组工作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