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26日 — 4月2日,中央戏剧学院表演系2020级话剧影视表演(2)班毕业演出剧目《马背上的摇篮》在东城校区实验剧场上演。该剧由我院戏剧文学系党总支常务副书记曲士飞、表演系副教授罗宇、戏剧文学系2022级电视剧编剧方向硕士研究生吕雯佳联合编剧,罗宇导演,戏剧文学系副教授张端担任戏剧构作,舞台美术系副教授张武担任舞台设计。
历史照片
剧情简介
话剧《马背上的摇篮》取材于真实历史。
20世纪40年代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为最大限度保护好红色血脉,1940年3月,党中央在延安创建了中央托儿所,即后来的中央保育院,养育前方将士的子女,守护好革命的未来与希望。本剧讲述了以丑子冈为代表的保育员集体,在战火纷飞的年代,在艰苦的革命生活中,安心照料每一个孩子的生活,将最好的一切给予孩子的故事。
滚滚硝烟中,还是这群热血儿女,为延续红色血脉,带着保育院的孩子们穿越火线。十六个月,两千里路,攀过群山,渡过黄河,孩子们在马背上的摇篮里跋山涉水,在日升月落的时光中奔跑游戏,完成这场追着太阳跑的“童年游戏”。保育员们用牺牲和担当让孩子们远离战争,迎接属于他们崭新的世界。
导演的话
战火纷飞年代,一群热血儿女,为延续红色血脉,带着孩子们穿越火线,完成了一场追着太阳跑的“童年游戏”。这是对本剧故事最为简单直接的描述。
战争、游戏、女性、孩子,这是剧中的几个关键词。当它们组合在一起,残酷的战争与孩童的游戏本身就是一组对立的存在,善良的女性与纯真的孩子则是一种和谐的存在。基于这样的两种存在,故事讲述的正是这样一个女性群体,为了让孩子们远离战争的残酷,给孩子们营造了一场终身难忘的童年游戏。在这个过程中,女性群体展现出的动人的人性魅力成为这场战争中最美好的存在。这里,“美”化作剧中一个个鲜活的人物形象。
艺术既表现人的感情,也体现人的思想。当我们把创作聚焦在这些中国历史上活生生存在的美好人物时,他们的形象和话语,思想和情感,突然间如此亲近。而当我们要体现时,却又是一个充满探索的过程,因为我们要找到活生生的“根”。
作为表演系的毕业剧目,它承载着教学和育人的双重意义。正如在一个原创剧目艰难的创作过程中,学生们总会说“就像保育院的阿姨们一样,不断遇到困难,不断解决困难,最终找到红胜火。因为她们相信!我们也相信!”是啊,当学生们在舞台上创造这些人物的时候,他们的生命也和这些人物的生命凝结在一起。我希望舞台是干净的、饱满的,更是真实的;我更希望,学生们带着戏中人物的信仰走向他们各自独特的人生。
剧照
主创访谈
编剧曲士飞谈到,创作这个戏的出发点就是在那个战火纷飞的年代,这些保育院的阿姨带着孩子们穿越火线,用自己的身体遮挡住硝烟,拉着孩子的小手,跟他们一起玩一场追着太阳跑的游戏,让孩子们远离战争,远离硝烟,带着他们找寻和平,让他们寻找到属于自己的新世界。他希望通过这段红色的历史,去怀念革命年代里的纯真与浪漫,同时也希望我们的年轻人能够通过这部剧,追寻学院的红色血脉,更加珍惜今天拥有的一切。
舞台设计张武表示,《马背上的摇篮》舞美设计的初衷,就是希望能够通过表演这种行动的艺术去构建这个戏独特的主题和视角,呈现大时代背景下独特的状态。在谈到“被子”这一布景的设计时,他表示,当一个区域被轰炸,普通人能做的可能也就是把家里的被子抱到一个地下的掩体里面去,铺着给孩子用,因此这个设计足够具有当代性。它呈现了战争对人的摧残,是一种抽离的、色调统一的视觉符号。
演员杨萧祎在谈到扮演李芝芳的感受时说:“剧中的保育员阿姨们都是在同孩子们的相处中,才慢慢地理解了什么是真正的革命。就像丑所长说的那样,革命有时候是流血牺牲,有时候是冲锋陷阵,但是有时候也就是洗洗涮涮、缝缝补补,所以李芝芳在这个过程中,也慢慢地成长为了一名真正的革命战士,完成了党交给她的革命任务。”她表示,在去贴近角色的过程中,发现在那段历史中的人们是非常的伟大,他们都有非常珍贵的品格,他们的情感是那样的热烈和真挚。她相信自己可以演好这个中国故事,可以讲好这段历史。
演员江思仪在谈到扮演中央托儿所所长丑子冈的感受时表示,丑子冈是这部剧中唯一一个真实的历史人物,离我们的生活有一定的距离,因此她一开始很困惑,不知道如何才能把她演得有血有肉。随着排练的推进,她通过人物与其他保育员阿姨、与女儿的交流和情感流露,感受到丑子冈也是一位母亲、姐妹、妻子。尤其在抗战胜利后,面对逝去的丈夫,她作为女人的一面展现出来,使这个人物逐渐变得丰富、饱满、立体。
剧照
演员照片
演出时间:
2024年3月26日—2024年4月2日 19:00
演出地点:
中央戏剧学院实验剧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