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孙雪晴
9月29日,主题为“赓续文化使命,谱写时代篇章”的中国文联文艺名家宣讲活动在中央戏剧学院举办。“文艺名家宣讲”是中国文联开展文艺工作者职业道德建设的重要项目。自2018年以来,中国文联先后前往40多个城市进行宣讲,行程超9万公里,在文艺界和社会上取得良好反响。2024年,在喜迎新中国成立75周年和文艺工作座谈会召开10周年之际,中国文联的文艺名家宣讲团再次莅临中央戏剧学院,旨在充分发挥文艺界先进典型的示范带动作用,强化职业道德和行风建设,激励引导文艺工作者修身守正、潜心创作,自觉做有信仰、有情怀、有担当的新时代文艺工作者,维护文艺界良好形象,营造健康的文艺生态。
青春的无悔选择
中国文联全委会委员、中国视协演员工作委员会秘书长、一级演员丁柳元宣讲的题目是《我以我心致英雄》。从江姐到焦裕禄的妻子徐俊雅;从龚全珍到高君曼,丁柳元参演百余部影视作品,参加过千余场舞台活动,两次获得中国电视金鹰奖,参演作品多次获得五个一工程奖,飞天奖、华表奖等奖项。
在演艺道路上,丁柳元曾面临诸多选择。面对各类角色邀约,她坚守初心,选择塑造可歌可敬的英雄人物。丁柳元认为,演员塑造角色就是要把自己扔回那个年代,去寻找人物的脉搏,传承英雄的精神。她这样说,“与其说我塑造了英雄,不如说英雄角色塑造了我”。
宣讲当日正值著名电影表演艺术家、中央戏剧学院校友田华老师被授予“人民艺术家”国家荣誉称号的日子。丁柳元亲切地称呼她为“老妈”,并分享了自己与田华老师的交往点滴。丁柳元动情地说,党的女儿铸就了“老妈”的心,为党服务,为人民服务,心就永远年轻。老一辈艺术家的人格风范和精神风骨影响激励着丁柳元,也正是这份传承,使得丁柳元在自己的青春道路上坚定信念,无悔前行。
丁柳元分享了三次塑造江姐的经历,分别是电视剧《江姐》,电影《我最好的朋友江竹筠》以及为庆祝建党百年,由中国文联、中国视协、中共江西省委宣传部与江西卫视联合制作的红色文化讲演节目《闪亮的坐标》(丁柳元讲述的是傲雪红梅江姐的故事)。提及三次创作有什么变化,丁柳元不无自豪地说,塑造江姐使我变成了一名红色传承者,这就是我最大的变化。
除开用心用情塑造英雄角色,丁柳元也在用实际行动向英雄致敬。她长期坚持参加文艺志愿服务,创办了“元元培根行动”,足迹遍布祖国东南西北。去到偏远地区宣讲,语言是否有障碍?话题能否引起大家共鸣?丁柳元担忧着,但当她看到台下一双双明亮的眼眸,孩子们的,教师们的,怀抱婴孩前来听讲的母亲们的,她明白这一切都有了意义。没有任何道路通向真诚,真诚就是通向一切的道路。丁柳元说,“我可能不会像太阳那样普照大地,但我愿意做星光,去分享对美好的感知,留住美的力量。”甘肃武都、云南大理、浙江萧山、安徽金寨、西藏墨脱和那曲⋯⋯丁柳元与她的“元元培根行动”正身体力行地丈量着文艺志愿服务的宽度和广度。
这场《我以我心致英雄》的宣讲是一曲写给青春的赞歌。青春的选择不应局限于物质追求,其中应有精神富足与社会担当。丁柳元用自己的经历告诉我们,青春当敢为人先,当执着追梦,当有社会担当。无论是职业转换,角色塑造,亦或是参与公益,每一个选择都构成了青春的一部分,都在书写着属于自己的青春故事。青春无悔,无悔青春,这是青春应有的姿态。
为人生 为理想 为戏剧
中国剧协顾问、中国评协顾问、上海市剧本创作中心一级编剧罗怀臻的宣讲的题目是《我的黄金时代——40年戏剧创作回顾》。今年是他从事剧本创作的第40年,在他的创作中涉及京、昆、淮、粤、川、甬、湘以及话剧、舞剧等剧种与形式。40年里他创作了一批引领时代风尚的优秀作品。
罗怀臻在此次宣讲中回顾了自己40年的戏剧创作生涯,将其分为三个阶段,分别体现了为人生、为理想、为戏剧的不同追求,展现了一位剧作家在时代变迁中的成长与思考。
罗怀臻说,40年很长,40年也很短,40年能够做很多的事情,40年不够做成一件事情。罗怀臻的戏剧之路始于对“改变”的渴望。作为知青,他渴望改变命运,凭借歌唱和形体天赋考入地方剧团后,他从拉边幕的“人肉”提词器做起,逐渐尝试自己写剧本,却意外发现自己在编剧方面的天赋。从苏北到上海,戏剧就是罗怀臻改变人生的“诺亚方舟”,由此开启了一个文学青年的逐梦之旅。
1989年越剧的《西施归越》,关于西施腹中婴孩为谁的情节引发了戏剧届的激烈争议,由此,罗怀臻的创作转向了“为理想”。他认识到,戏剧不仅是一种表现形式,更是一种思想与观念的表达。剧作家不仅是一份职业,更是人类思想文明的探索者。宣讲中,罗怀臻深情回望他与中央戏剧学院老院长徐晓钟的交往点滴,晓钟老师高度评价了淮剧《金龙与蜉蝣》,这份认可坚定了他的创作方向,他开始意识到当代剧作家所面临的双重职责:不仅要讲好故事,还要为这个好故事找到属于它的演出形式。在罗怀臻戏剧创作的第二阶段,他试图突破传统的束缚,规避单一化剧场艺术(镜框式舞台)所导致的同质化表演,提出“传统戏曲现代化”、“地方戏曲都市化”,积极探索中国戏剧的现代化转型之路。
罗怀臻的戏剧创作第三阶段,可以说是从舞台到讲台。从“为人生”的戏剧,“为理想”的戏剧,到“为戏剧”的戏剧。他积极参与组织全国青年戏剧人才研修班,创办中国首届剧作家博士班并担任导师组组长,为戏剧创作培养了大批青年人才。罗怀臻致力于拓宽人们对戏剧观念的认知,强调戏剧的外延不仅是剧场,还包括多样派的演艺空间以及线上的动漫、影视、游戏等。
宣讲中,罗怀臻提到了当下戏剧行业的困境,国有剧团大多需要财政补贴才能生存,与此同时,他也敏锐地注意到三支正在崛起的新力量:以王潮歌的“只有”系列为代表的文旅戏剧、带来区域性产业化繁荣的打卡地戏剧以及多元化的“演艺星空间”。
日常生活审美化、虚拟化、程式化,将司空见惯的生活常态提炼为具有象征和隐喻意味的表演形式,这是戏曲的本领、戏曲的绝活、戏曲的形式美感。我们要从传统中发现现代,以创新的方式返回传统,再现传统,传承传统,进而在传统的美学意韵中实现创新。这是在现代人价值观与审美观的驱动下所进行的一次自我身份的重新确认。无论文学艺术的哪一个门类,转化就是发展,创新就是继承。我们在强调文化自信的同时,还应该强调文化自省。自信是底气、是根基,自省是扬弃、是创新。
中国戏剧的黄金时代即将到来。传统文化、外来文化、革命文化同时并存,相互交融,三种评价标准同时产生作用,形成新时代的文化特征和主流审美。作为创作者的我们,需要认识到现在所处的时代语境,不要轻易在这个时代缺席。
树立“大文化观” 构建中国演剧体系
从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提出“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推出更多增强人民精神力量的优秀作品”到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聚焦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强调中国式现代化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的现代化,提出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全面深化改革的目标,广大文艺工作者和文联工作者重任在肩、使命光荣。
此次是继2023年中国文联与中央戏剧学院签署战略合作后,文联文艺名家宣讲团再次莅临戏剧学院。正如宣讲伊始,郝戎院长的致辞所言,此次宣讲活动是中国文联一项旨在推动行业建设行风建设,团结引导广大文艺工作者听党话跟党走,进一步坚定文化自信,弘扬爱国精神,坚守艺术理想,繁荣文艺创作,服务人民群众的重要品牌项目。文艺名家以讲故事的形式,倾情讲述他们崇德尚艺、潜心耕耘的信仰追求和艺术实践,这无疑是对中戏所有从事艺术教学和创作的师生给予的激励和引导。
作为戏剧工作者,我们要树立“大文化观”的系统思维和全局视野,不断巩固中华民族文化主体性,坚定文化自信,以中国传统文化的深度和独特性为根基,以世界优秀文化为营养,以创造具有思想深度和审美内涵的作品为方向,自觉追求富有中国民族文化特色美学表达。在“大文化观”的理念下,中央戏剧学院提出了构建中国演剧的理论体系,以期解答如何在弘扬中华文明优秀传统的基础上,发展新时代文艺,创造最新最美的戏剧艺术的时代命题。
新时代的中国文艺在不可逆转的复兴之路上。推动社会主义文艺发展、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当代中国文艺“义不容辞、重任在肩、大有作为”。这不是一句口号,而是一份责任。文艺是世界语言,是不同国家和民族相互了解和沟通的最好方式。
道路且长,我们要以开放的心态和积极的行动,不断探索和实践,正如总书记所言,用情用力讲好中国故事,向世界展现可信、可爱、可敬的中国形象,通过塑造更多为世界所认知的中华文化形象,努力展示一个生动立体的中国,为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谱写新篇章。这是我们作为艺术类院校的师生,现在以及未来的戏剧工作者,应当培养的正确文艺观。传承文化使命,引领文艺风尚,我们重任在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