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关键字
【新华网】专访中央戏剧学院话剧《秦王政》 导演廖向红
时间:2013-01-14

        新华社北京11月2日专电(记者白瀛)作为国家大剧院“春华秋实——艺术院校舞台艺术精品展演周”剧目之一,由中央戏剧学院推出的原创话剧《秦王政》将于11月3日至4日演出。记者日前专访了该剧导演、中央戏剧学院副院长廖向红。

        由中央戏剧学院教授黄维若编剧的《秦王政》讲述秦王嬴政从18岁的傀儡王到22岁的实权王的成长历程,剧中不但有他力破五国合纵军,平叛长信侯嫪毐兵变,罢黜吕不韦相国之职等情节,还有这位青春少年的爱情萌动和艰辛成长的内心挣扎。 

 

 青年君王填补戏剧空白 
                
     《秦王政》是继2006年英国当代剧作家本·艾尔敦的《爆玉米花》后,廖向红给学校执导的又一部教学剧目。她说,秦始皇的形象,一直在戏剧舞台上没有太多地登场,即便在戏曲中有一些展现,比如孟姜女哭长城、焚书坑儒等故事,也都是在中年和晚年时期的暴君形象;而作为青年的君王形象,史书几乎没有涉及,这部戏完全是在尊重历史的基础上往前推断,从一个人性的角度,剖析他在道德与政治、亲情与王权尖锐对立时的内心冲突。

 “他的青年时期,像早上八九点钟的太阳,应该是他最青春、有活力,甚至我认为还保留人性的最美好的一面的时候。”廖向红说,“我们希望通过这个形象辩证地认识秦始皇,辩证地来评价他的是非功过,引发人们的思考。” 

  她说,剧中秦王、吕不韦、赵姬、嫪毐等几个主要人物塑造得都比较鲜明,具有一定的典型的意义,而且剧情扣人心弦,特别是四个人的人物关系纠结在一起,人物性格的复杂性以及他们情感纠葛的复杂性使得戏剧性很强,很抓人。此外作为一部十分主流的戏剧,《秦王政》还具有现代意味,即它的多意性,不是只有一个结论、一个主题。

  在舞台呈现上,作为导演的廖向红追求在具有现实主义戏剧特征基础上的一些写意和表现的表达,比如嬴政在旷野独行路遇寡妇的两场戏,都带有抒情、诗意的意蕴。而舞台布景则作了局部夸张,如秦人崇拜鸟,于是营帐便做成鸟的形象,嬴政加冠时旗子上也有鸟图腾;宫殿里跪坐的人形灯和骑骆驼的人形灯都是把灯作了夸张,既带有装饰性,又有历史印迹。

 

  教学创作接受市场检验 
                
     《秦王政》曾于7月在中央戏剧学院实验剧场进行首轮演出,也是学院继今年初《现代城》后第二部向公众售票的商业演出。廖向红说,这次演出不但包含向社会全面展示作为全国戏剧艺术最高学府的中戏教学成果的意味,也旨在树立一种鼓励原创的范例和导向。      
      她说,中戏在教学中用国外的经典剧目比较多,但其实并不缺乏创作人才。上世纪80年代,戏剧泰斗徐晓钟联合学院力量执导的《桑树坪纪事》就引起了强烈的社会反响,在创作上也很有示范的作用。“20多年过去了,我一直希望中央戏剧学院不断地推出自己的原创剧目。”

  廖向红强调,到国家大剧院这个代表国家最高水平的舞台上展示,是对表演、导演、美术、化妆、服装、灯光、管理等所有专业的老师和学生的一种锻炼和检验。同时,不断把教学剧目推向市场也符合文化艺术产业化的趋势,现在国有剧院团都在改制,学生毕业后也要面对产业化的环境。 

 “实际上我们也有意识让教学和创作接受市场的检验和反馈,因为我们不能在围墙内部来进行教学和创作,还是要和外面的艺术创作、生产以及市场尝试做一些接轨。”廖向红说,到国家大剧院演出,可以利用更先进的剧场条件来实现原来未能实现的构思,比如将乐池搭成台阶,嬴政一步步走上舞台就象征他逐步掌握实权的过程。
             

   文章来源:新华网  2009年11月2日

 

上一条
下一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