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关键字
[新华通讯社]谁该为暴力文化下的犯罪承担责任?
时间:2008-07-08

 

   
  新华社北京1月22日专电(记者白瀛)“艺术家是否可以抛弃社会责任追求纯粹的艺术自由?”截至21日晚话剧《爆玉米花》在北京最后一场演出结束,接近七成的投票者在该剧网络调查的此题上选择了“不可以”。
  英国当代剧作家本·艾尔敦的《爆玉米花》探讨了暴力文化和暴力犯罪的关系:奥斯卡颁奖典礼后的深夜,在凭借暴力影片刚刚获得最佳导演奖的布鲁斯的豪华寓所里,臭名昭著的购物中心系列凶杀案的凶手情侣、同时又是布鲁斯电影的狂热影迷,扣押了布鲁斯和他的情妇、妻子、女儿,以此威胁布鲁斯向公众承认是他的暴力影片使得两人走上杀人之路,企图逃脱死刑。
  该剧最初公演于英国伦敦,因深刻的主题和社会意义、紧张惊险的故事情节以及幽默风趣的喜剧风格引起轰动,并且获得1998年英国戏剧最高奖项劳伦斯·奥立弗奖;迄今为止被翻译成多种语言在全世界上演。
  剧情设置在美国有其特定性,因为暴力电影早已发展成为好莱坞电影的一种成熟的类型片,且产量比其它影片大得多:从阿瑟·佩恩导演的《邦尼和克莱德》,萨姆·佩金·帕导演的《日落黄沙》,斯坦利·库布里克导演的《发条橙》,马丁·斯科塞斯导演的《出租车司机》,到昆汀·塔伦蒂诺的《低俗小说》《天生杀人狂》《杀死比尔》、吕克·贝松的《杀手里昂》以及沃卓斯基兄弟的《黑客帝国》……上世纪60年代后出生的美国电影观众无不在“暴力文化”的熏陶下长大。
  《爆玉米花》的导演、中央戏剧学院副院长廖向红说,该剧提出了谁该替剧中杀手制造的系列凶杀案负责的问题,进而探讨了暴力文化与暴力犯罪有无因果关系,艺术家能否脱离社会的责任感追求纯粹的艺术至上、艺术自由和艺术个性等问题。
  从上世纪50年代起,全世界总共进行了3500多项关于媒体暴力与现实的暴力行为的调查研究,其中最新的、发表在2002年3月29日的《科学》杂志上的一项研究成果表明,媒体暴力与现实暴力之间的关系要比不使用安全套和染上艾滋病、铅中毒与智力下降、抽烟与患肺癌以及钙缺乏与骨质疏松之间的关系都密切得多。
  中国政府虽然严格控制影视作品中的暴力内容,但在如今信息获取越来越多元化的现代社会,中国人,尤其是青少年,受到暴力文化影响越来越大。2003年9月,北京市海淀区法院少年法庭随机调查的100名在押未成年犯中,经常看含暴力内容的音像制品并受影响的占75%。
  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副主任孙云晓说,媒体的低俗之风特别是暴力、色情内容的侵蚀,已成中国青少年暴力犯罪和性犯罪的重要诱因。
  因此,2005年中国内地从官方到民间开展了一次整顿媒体低俗化之风的运动,包括渲染暴力、色情内容、炒作明星绯闻在内的多种“低俗”形式受到抨击,涵盖新闻、广告、影视剧等所有传媒领域。
  “我期望通过排演《爆玉米花》这样一出剧情貌似荒诞却有着深刻的生活本质真实,剧情结构高度凝练、严谨,带有黑色幽默的正剧,培养学生们从事艺术创作的社会责任感。”廖向红说。
新华通讯社2006年1月23日

上一条
下一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