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关键字
[中国教育报]重温俄罗斯艺术的魅力
时间:2008-06-19

 

                     


  如果你出生在上个世纪中叶,如果你曾经有过轰轰烈烈的“苏联情结”,那一定听过《莫斯科郊外的晚上》,听过《三套车》、《山楂树》,也一定会知道乌兰诺娃的芭蕾舞、柴科夫斯基的交响曲,还有奥斯特洛夫斯基的戏剧……
  沿着莫斯科市中心著名的阿尔巴特大街往里走,就会发现一条小巷,巷子里坐落着著名的舒金戏剧学校。无独有偶,今天,我从地安门东大街往北行,顺着弯弯曲曲的胡同,也终于找到隐在锣鼓巷的中央戏剧学院,突然感到巧合的快乐,“小隐隐于野,大隐隐于市”,这两所戏剧的高等学府或许心有灵犀地都在这门看似浮躁的学科中坚守某种严肃的专业性。
  3月21日,俄罗斯的两位大师级人物来到中央戏剧学院东教学楼的第八排练厅,和中国戏剧从业者们展开交流,并和表演系的同学们一起实践俄罗斯戏剧学校的训练方法。而这两位大师不是别人,正是这次“俄罗斯年”开幕大戏《智者千虑,必有一失》的导演、俄罗斯功勋艺术家B·别里斯和人民演员克柳耶夫。
  我提早来到第八排练厅,没有想到可容纳百人的排练厅只剩下最后一排座位,两位大师准时来到。让人很高兴的是,这次讲座没有无谓的客套和形式,就像一次教学课那样自然地开始。
  以前我认为,演员是属于天才的职业,今天有了根本的转折。看着戏剧的原生态表演,听着大师们的讲解,突然意识到,某类天赋只是预先赋予你从事某种行业的毅力和信心。演员不是训练出来的,却需要训练,他们是一生都在工作、一生都在体验的人,诚如克柳耶夫所说:“演员要把身体各部分,包括内部器官训练好,时刻准备着为戏剧服务,不论在怎样的陌生环境,与哪种风格的导演合作,都可以很快地投入。”导演别里斯也强调:“对一个演员来说,除了掌握扎实的专业技巧外,还要成为一个完整的人。”只有时刻“体验”生活的人,才能自然而然地在舞台上再现、流露这种体验,并且把想要传达的内容以最好的形式传达出来,这便是达到了最高境界,斯坦尼体系的核心要求或许就在于此。当人们渐渐僵化于这种表演体系时,今日从俄罗斯来的声音便带有了某种回归的意味,斯坦尼斯拉夫斯基其实是一位一生都在总结、一生都在求变创新的艺术家,我们该认同的其实更是这种戏剧精神,比如这次即将上演的《智者千虑,必有一失》,导演别里斯称:“与其以往所有版本有很多不同之处”,重新阐释了许多人物及细节。比如排演该剧的俄罗斯国家模范小剧院,在每个演出季节,都会推出4—5部新作品,停演个别老节目。
  排练厅拖动椅子的声音把我从对斯坦尼体系的回想中拉回来,实践练习就要开始。两位一年级志愿者来到前排表演“镜子与猴子”,扮演镜子的同学模仿猴子的各种动作,可惜他忘了镜子不能发出猴子的叫声。接下来是注意力练习,两个人背靠背而坐,一个人悄悄站起来,另一个人什么时候感觉到他站起来了,什么时候拍手。看似简单的练习却出现这样的情况:一个人已经站起来了,另一个人却完全不知情。还有视觉记忆训练、想象力练习、反应力练习。最有意思的是马戏团上场戏,20个人轮流表演一个上场节目,这可是“八仙过海,各显身手”,有模仿宋丹丹的,有表演吞剑,结果剑从屁股里冒出来的,还有一个女生看似斗牛,结果一抖衣服,像变魔法一样变出一件东西,观众定睛一看,结果是她的鞋。大师说:“突然走进排练厅,会产生来到疯人院或马戏团的错觉。”大家追求的正是不拘一格、不断尝试创新的效果。
  这是一个游戏的地方,也是一个诞生艺术的地方,艺术与游戏本来就有天生的联系,在教与学同时进行着的排练厅,中戏的学生们活泼地进行每一项练习,和大师互动。这时,我们记住的不是出众的长相,而是别具一格的表演和蓬勃的创造力。其实只有不断地体验,才能拥有演员的幸福,那种超出常人的生命密度,30年的生命或许等于普通人60年重复的生活,他们融入每一个角色中,与之同悲同喜,体验各种人生。希望中戏一批一批的戏剧工作者,能够成长为真正的艺术家,不满足于“看上去很美”的模式,成就内在的精神。
《中国教育报》2006年3月24日第6版

上一条
下一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