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央戏剧学院与新中国电影的发展
作者:涂聪
新中国成立后,中国电影翻开了新的一页。在1949年到1956年的十七年间,艺术工
作者们以高昂的热情和深厚的艺术积淀创作出了大量优秀的电影作品。这些优秀的电影
作品大都是以表现新生活,讴歌新社会,抨击旧中国为题材的,其中以表现革命英雄主
义为主题的电影成为了这一时期电影创作的一大特点。
中国著名的戏剧电影演员、导演、戏剧教育家金山在电影《风暴》中扮演的施洋大
律师家喻户晓,尤其是江岸演讲一段,已经成为新中国电影中革命者的经典形象。
金山(1911—1982),原名赵默,祖籍湖南沅陵,1933年加入中国共产党,是中国左
翼戏剧家联盟的成员。1936年涉足影坛,在新华影业公司摄制的《狂欢之夜》中扮演假
视察员,后在电影《夜半歌声》中扮演宋丹萍。《夜半歌声》后又于20世纪80年代、90
年代重新翻拍,90年代版的宋丹萍由张国荣扮演。1946年,抗战胜利后,金山根据党组
织的安排接受了日伪在东北留下的“满映”,并迁往东北根据地兴山,正式更名为“东
影”,就这样解放区第一个正规的电影制片厂诞生了。金山任东影厂厂长,并编导了中
国电影史上的一部杰作——《松花江上》。
《松花江上》以平实朴素而又极富表现力的银幕叙事,以东北一户普通人家在敌伪
蹂躏下的不幸遭遇,反映和概括了东北人民所共同经历的14年沦陷岁月的苦难生活。以
金山为首的创作人员,在收集大量素材的基础上,选择了最为普通的老百姓作为主角,
因为他们的命运代表了最为广大群体的遭遇,他们的一幕幕悲剧,那些触目惊心的场景
,使影片具有了很强的震撼力。同时,无论是表演还是空间环境的设计上,都体现了质
朴写实的作风,他不仅营造除了特有的地域文化色彩,也与影片的故事和主题形成了相
得益彰的艺术效果。
此时的中央戏剧学院虽然刚刚成立,但是由于它的前身是延安鲁迅艺术学院、华北
大学艺术学院和南京戏剧专科学校,而这3所院校经过合并,已经是人才荟萃了,为中国
文艺界所瞩目。所以在很短的时间内,“中戏人”的形象就开始出现在了新中国电影的
银幕上。
1950年,电影《中华女儿》为新中国电影赢得了第一座国际电影奖项——捷克第五
届卡罗维发利国际电影节自由斗争奖。该片拍摄于1939年,是著名沈西苓导演的一部抗
战题材的影片,而这部电影的主演正是中央戏剧学院的学生岳慎。而在获得此届电影节
导演特别奖的《新儿女英雄传》和获得最佳摄影奖的《翠岗红旗》两部影片中,毕业于
中央戏剧学院的姚向黎和于蓝都分别扮演了主要角色。1951年,第六届卡罗维发利国际
电影节上,由中央戏剧学院毕业生张平主演的《钢铁战士》获得了和平奖;由中央戏剧
学院毕业生田华主演的电影《白毛女》获得了第一特别荣誉奖。
《钢铁战士》中的张排长、《白毛女》中的喜儿、《革命家庭》中的周莲,这些堪
称经典的艺术形象,连同影片中洋溢着的革命英雄主义精神,给那一代观众留下了至今
都难以磨灭的印象,成就了一个时代的偶像。而这3个角色的扮演者,张平、田华和于蓝
也凭借着她们精湛的演技,而跻身于中国一流影星的行列。1961年到1962年,她们三人
的名字和照片出现在了文化部选出的新中国二十二大电影明星中,挂满了中国大江南北
的电影院,成为了家喻户晓的人物。可以说,她们的成功是伴随着新中国电影的辉煌而
到来的。
但是,随之而来的“文革”,给蓬勃发展中的中国电影带来了空前的灾难。在十年
的时间里,电影上的创作几乎停滞了,在极左思潮的统治下,除了可怜的几部样板戏电
影,很少有优秀的电影问世。中央戏剧学院也同其他几所艺术院校合并,并逐渐停止了
招生。中国电影和中央戏剧学院在严冬中默默的等候着艺术春天的来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