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曲艺就像是一条线,串起一串串珍珠,串起以张大民为主的情节、细节和语言,实现了本我与他我的结合、第一人称与第三人称的结合、写实与写意的结合、跳进与跳出的结合……该剧将戏剧表演的真听、真看、真感觉引入曲艺当中,同时将曲艺的特色融入当今表演艺术潮流中,吸收其他姊妹艺术的优长,相互借鉴、互相融合,共同促进形成了一种演剧形式。”中国文联副主席、中国曲协主席冯巩在谈及曲艺剧《贫嘴张大民的幸福生活》的创新实践时表示。
11月4日,曲艺剧《贫嘴张大民的幸福生活》专家研讨会在中央戏剧学院举办。冯巩,中国曲协分党组成员、副秘书长项云,中华曲艺协会名誉会长常祥霖,大华城市表演艺术中心艺术总监、院长易立明,中央戏剧学院戏剧学系党支部书记、主任陈敏,中国艺术研究院话剧研究所一级编剧刘婧,《北京日报》资深记者、知名戏剧评论人王润等专家,以及该剧编剧、中央戏剧学院戏剧文学系副主任周泉,导演王宏坤、刘涛滔等主创代表出席研讨会,进行了一次曲艺与戏剧跨界融合的深度对话。
常祥霖认为该剧从刘恒的同名小说改编而来,在题材上具有强烈的历史与现实意义,体现了中国人用软幽默抵抗困难的强大力量。“该剧在原作的基础上充分展现出曲艺人表达的自由、幽默、‘上天入地无所不能’的特点,希望该剧下一步能打磨成为更具京津味道的曲艺剧版本。”常祥霖表示。在项云看来,曲艺幽默的表达,是含泪的笑,曲艺剧《贫嘴张大民的幸福生活》的表演既延续了原作对平民韧性的歌颂,又通过曲艺的厚重性增强了共鸣。剧中曲艺与姊妹艺术融合创新,京东大鼓、快板、快书等曲艺形式的运用新颖且贴合情节,既凸显了人物性格,又传递了曲艺韵味。
“作品朴素、精准地捕捉生活的本质矛盾,将苦与乐的辩证关系融入表演细节当中,以扎实的现实主义功底表现市民生活,以突破性的叙事探索丰富的戏剧表达。”易立明认为,该剧不仅是一部兼具观赏性和生活质感的现实主义作品,更是一部在“艺术反映生活”层面达到高度自由、在中国现代戏剧形式上具有创新意义的作品。这种形式打破了对西方喜剧的依赖,呈现出中国现代戏剧的一种喜剧形态。
值得特别指出的是,曲艺剧《贫嘴张大民的幸福生活》是中央戏剧学院表演系22级曲艺·相声创作表演班毕业实践剧目。易立明认为,这部作品证明了贴近生活的语言对戏剧人物塑造的核心作用,为中央戏剧学院的表演教学提供了“跨门类艺术融合+生活化语言表达”经验,对培养兼具技能功底与生活感知力的演员具有重要借鉴意义。易立明说:“话剧是语言艺术,这部剧中的语言不是刻意雕琢的书面话,也摆脱了常见的‘台词腔’,呈现出汉语交流的真实形态。学生们曲艺专业的扎实功底,让该剧的语言形态表达更具感染力,无论是语言的节奏感,还是情感的层次感,都体现出技术与情感的高度融入。”项云也谈道,学生们精准把握了曲艺“抖包袱”与话剧情感的平衡,不过度诙谐幽默,也不过度煽情,这个度把握得非常得当,体现了新时代人才培养的涵养。
同时,该剧是中央戏剧学院首批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创新团队“中国演剧体系的探索与构建创新团队”建设的创新实践剧目。陈敏表示,该剧着力探讨的是中国演剧体系构建中非常重要的命题——如何用曲艺的说学逗唱、跳进跳出、一人多角等表现方式,不断丰富话剧人物的表达,塑造最新最美中国形象。探索过程中最核心的问题是“曲艺”和“剧”如何融合。在陈敏看来,曲艺剧是在话剧中融入曲艺的表现手法,用曲艺的形式丰富话剧表现力、加深话剧深度创造的剧目形态。而话剧和曲艺都是直观的艺术形态,观众的欣赏感受很重要,观众看得高兴,是对作品艺术质量最高的评价。
“我特别喜欢张二民和李木勺用相声的形式来讨论孩子起名字的段落。从‘火勺’到‘火盆’‘火花’,最后升格为‘火药’,是很规矩的传统相声结构——垫话,同时又参与到戏剧叙事当中,很有意思。”在刘婧看来,表演者跳进跳出、调侃人物、自嘲自讽、随时调整现场气氛和节奏,这些都是曲艺的特点和优势。剧中的曲艺不仅是形式,而且都是在叙述。比如张大民的京东大鼓、张五民的山东快书、李木勺的山西莲花落,这些都不仅是形式上的“活”,而是交代人物背景、承担情绪转折,体现出从小说到舞台的“剧场性”。刘婧还表示,该剧“强化配角价值”,将原作中存在感较低的张五民塑造成“漫画式人物”,一开口就有笑点,成为该剧的重要亮点。
“虽然是学院派,但具有市民性。”王润表示,中央戏剧学院创作团队做出这样一部接地气、有温度、老百姓爱看的作品非常难得。该剧扎根中国百姓生活体验,用曲艺手法赋能戏剧张力,打破了传统曲艺受众窄的困境,为发展曲艺剧的新形式开辟了新路径。同时,中央戏剧学院也在用这部作品证明培养表演人才不仅要教怎么演,还要教演什么、为谁演,这种培养理念为演艺行业注入了新鲜血液、储备了年轻力量。
与会专家在现实主义表达、曲艺与戏剧有机融合、本土戏剧语言传承及教学成果转化方面对该剧高度肯定的同时,也提出了“进一步充实曲艺元素”“进一步深化悲喜剧张力”“进一步强化人物内心刻画”等建议,共同推动这部作品走向更广阔的社会舞台。
原文发表于《中国艺术报》2025年11月17日2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