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AI大潮中人的价值如何体现?“躺平”或“内卷”、E人还是I人、女孩就该如何……年轻人应如何面对身上的标签?5月24日,“美润心田 AI育未来”2025年首都大学生心理健康季心理情景剧比赛在中央戏剧学院实验剧场落下帷幕。参赛作品聚焦青年成长中的现实问题,表达了青年学子对生活的观察、对心灵的探索、对成长的思考,呈现了心理情景剧作为首都大学生思政教育重要形式的较高水平。
本次比赛共收到首都39所高校报送的39部作品,其中6部作品入围决赛。中央戏剧学院党委副书记靳燕表示,这些优秀作品说明心理剧在大学生群体中具有蓬勃的生命力与深远的影响力。中戏不断深化与首都各兄弟高校的交流合作,探索出一条戏剧美育与心理育人融合发展之路。
决赛现场,北京青年报记者注意到,时下正热的AI成为大学生心理情景剧的热门话题。北京大学作品《完美的AI》则讲述了主人公因事故身心受创、选择在AI世界中逃避自我,终于在辅导员老师的关怀之下与父亲、AI完成和解,讲述了对心理创伤的接纳与超越,也是对亲子关系的理解与重建。中央戏剧学院作品《非理性心跳》从主人公与AI关于人生决定的认可与分歧切入故事,揭示了人类选择权的本质——锚定理想、接纳试错、在非理性中绽放人性光辉。“在AI发展的大潮中,借用主人公的一句台词:‘我们会做出自己的选择,这就是人的价值啊’这是我们这部剧想要表达的东西。”该剧的主演之一、中戏戏剧教育专业研一学生杨曼告诉北青报记者。
“躺平”还是“内卷”也是青年议题。中国戏曲学院的作品《或卷或躺》中,“躺平”与“内卷”成为具象化角色,主人公在双重拉扯下满身贴满标签、迷茫挣扎,最终冲破非此即彼的思维困局,选择按本心节奏生活。同样探讨“标签”,北京航空航天大学作品《伊艾》以时髦的MBTI人格测试为话题,展开一场关于自我认同与标签束缚的深刻探讨,批判刻板规训,呼吁“真正的自由,从允许自己不完美开始”。
此外,北京师范大学作品《爱所归,心锁开》以母女亲情羁绊为内核,剖开当代家庭教育中“以爱为名”的情感枷锁。中华女子学院作品《谁说女孩就得这样》带来一场关于女生自我认同的探讨,呼吁每个女孩都应该勇敢地选择适合自己的生活方式。
由高校心理素质教育工作者、艺术院校专业教师和青年演员代表担任的评委团进行评审,颁出了一二三等奖。中央戏剧学院和中国戏曲学院的作品最终摘得一等奖。
原文发表于北京青年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