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中央戏剧学院副教授 胡政阳
2024年9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指出,“建设教育强国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我们紧紧围绕立德树人这个根本任务,着眼于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文化遗产承载灿烂文明、传承历史文化,是人类文明多元发展的重要成果,其自身蕴含的丰富教育资源对“五育”融合发展起到推动作用。我们要充分发挥各方力量,激活文化遗产育人功能,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强化思想价值引领,增强赋能的思想性
理论是实践的先导,思想是行动的指南。要发挥文化遗产对“五育”融合发展的正向赋能,就必须坚持以习近平文化思想为指导,不断增强赋能的政治性和思想性。
一方面,要深入剖析文化遗产与“五育”的内在关系。文化遗产从存在形态上来讲主要包括物质文化遗产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两大类,作为人类文明的瑰宝,两类文化遗产都蕴含着丰富的人文精神、价值理念和伦理规范,它们不仅与“五育”所提倡的“以美育人、以文化人”的理念相契合,而且还能为“五育”并举提供强大的理论和实践支撑。
另一方面,要在文化遗产与“五育”融合发展的双向互动中把握好“变”与“不变”、继承与发展、原则性和创造性等关系。比如,面对多样化的文化遗产资源时,要将那些具有普遍性、时代性和教育意义的精华部分提炼出来,同时辨别真伪,剔除那些因时代变迁而失去原真性或被误传的内容,保留并弘扬其真实、积极的核心价值。以历史故事或民间传说为例,在将其融入“五育”相关课程时,应仔细考证,确保故事的真实性,同时挖掘其中蕴含的道德观念、爱国情怀等正面元素,避免传递错误信息。
找准赋能契合点,增强以文育人的效能
要发挥好文化遗产对于“五育”融合发展的赋能作用,首先就是要找准赋能的契合点。从教育学理论的角度来看,教育的根本目标是培养全面发展的人,而“五育”正是实现这一目标的重要途径。文化遗产作为人类智慧和文明的结晶,蕴含着丰富的教育价值,能够为“五育”提供生动的教育素材和实践载体。比如,在劳动教育方面,鼓励学生积极参与文化遗产的保护、修复和传承工作,让其亲身体验劳动的过程和价值,掌握实用的劳动技能,培养劳动意识和工匠精神,这与强调培养学生的劳动观念和实践能力的目标相契合。
从文化学理论的角度来看,文化遗产是文化传承和发展的重要载体,具有独特的文化价值和教育意义。文化的传承与发展离不开教育,而教育也需要借助文化遗产这一丰富资源来实现其育人功能。文化遗产所蕴含的文化内涵和价值观念,是一个民族或群体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形成的,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蕴和民族特色,将其融入“五育”过程,能够让学生更好地了解和传承优秀传统文化,增强文化认同感和民族自豪感。同时,文化遗产具有独特的地域文化特色,学生通过了解和学习这些文化遗产,能够拓宽文化视野,提升文化修养。以北京中轴线为例,作为世界上最长的城市轴线,它蕴含着丰富的历史、文化、哲学等元素。从德育方面来看,通过讲述中轴线的历史变迁、建筑风格以及其所蕴含的文化价值,学生能深刻感受到中华民族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明,从而增强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认同感和自豪感,培养爱国主义情感;从智育方面来看,中轴线见证了多个历史时期的政治、经济、文化发展,是一部生动的历史教科书,学生可以从中了解到古代城市规划、建筑技术等多方面知识,拓宽知识面,加深对历史文化的理解和认识;从体育方面来看,一些与中轴线相关的传统文化活动中蕴含着体育元素,如古代宫廷的礼仪舞蹈、民间的传统武术等,通过学习和参与这些活动,学生可以了解和传承传统体育文化,丰富体育活动的形式和内容;从美育方面来看,中轴线所蕴含的艺术元素为学生的艺术创作提供了丰富的素材,能够培养他们对美的感知和欣赏能力,提升审美素养;从劳动教育方面看,通过鼓励学生参与中轴线的志愿讲解、环境清洁、文化遗产修复的辅助工作等,可以让学生亲身体验劳动的价值和意义,培养他们的劳动意识和实践能力。
发挥各方优势,打造多元赋能路径
在将文化遗产融入“五育”中时,要坚持守正创新,拓展和扩大“五育”并举的场域,并结合数字化、人工智能等技术,合力打造多元教育路径。
第一,积极调动各方力量,对资源进行全方位整合与开发。政府、学校和文化机构应加强合作,建立健全文化遗产教育资源共享平台。政府应发挥主导作用,统筹协调各方资源,制定相关政策法规,鼓励学校与博物馆、文化馆、非遗传承基地等文化机构建立长期稳定的合作关系,比如定期组织学生参观展览,邀请专家学者到校举办讲座和培训活动,让学生亲身体验传统文化的魅力。同时,要结合“五育”的目标和要求,深入挖掘文化遗产的教育价值,开发具有针对性的教育课程和教学资源。
第二,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打造多元化的文化遗产教育模式。可以借助虚拟现实(VR)、增强现实(AR)等技术,开发沉浸式文化遗产教育项目,让学生身临其境地感受文化遗产的魅力。比如,利用VR技术,开发故宫、中轴线、敦煌莫高窟等文化遗产的虚拟游览项目,学生通过佩戴VR设备,近距离欣赏文物、壁画和建筑,深入了解其历史背景和文化内涵。同时,可以利用人工智能技术,通过分析学生的学习数据和兴趣爱好,为学生推荐适合的文化遗产学习内容和活动,开发智能教学辅助系统,为学生提供个性化的学习服务。
第三,立足大中小学思想政治教育一体化建设,分学段构建协同机制。在将文化遗产融入“五育”教育中时,应根据不同学段学生的认知水平、兴趣爱好和发展需求,设置具有针对性和层次性的教学内容和目标,实现课程内容的循序渐进和螺旋上升。小学阶段,课程内容应注重趣味性和直观性,以激发学生对文化遗产的兴趣。比如,设置剪纸、编织等简单的传统手工艺制作课程,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对传统文化的热爱。中学阶段,课程内容应逐步深入,注重知识的系统性和逻辑性。可开设文化遗产相关的专题课程,系统讲解文化遗产的历史背景、艺术特色、文化内涵和保护意义。大学阶段,课程内容应更加专业化和多元化,注重跨学科知识的融合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如开设文化遗产保护与利用、文化遗产与旅游开发、文化遗产数字化等专业课程,培养学生在文化遗产领域的专业技能和研究能力。为了确保课程体系的连贯性和系统性,还需要建立课程标准和教材体系,根据不同学段的特点和需求,编写具有针对性的教材。此外,还可以开发数字化课程资源,如在线课程、虚拟博物馆等,拓宽文化遗产教育的覆盖面和影响力,为学生提供更加便捷和丰富的学习渠道。
本文系2024年度北京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研究课题支持项目—北京中轴线资源融入艺术类高校思政课的路径研究(课题编号:BJSZ2024ZC56)阶段性研究成果。
原文发表于人民论坛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