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勋章和国家荣誉称号颁授仪式9月29日上午10时在人民大会堂隆重举行。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向国家勋章和国家荣誉称号获得者颁授勋章奖章并发表重要讲话。
“人民艺术家”国家荣誉称号获得者田华在颁授仪式上,两次敬礼,她说:“祖国改变了我一生,党改变了我一生,解放军改变了我一生,人民更改变了我一生。我这个人就是属于国家的。”
田华,女,汉族,中共党员,1928年8月生,河北唐县人,原八一电影制片厂演员剧团一级演员,第一届全国人大代表。曾成功塑造《白毛女》中喜儿、《党的女儿》中李玉梅、《法庭内外》中尚勤等经典银幕形象,为中国电影塑造了一批有民族品质的新东方女性形象,离休后积极参加慈善公益活动,是广为人民群众熟知和喜爱的老一辈艺术家,为我国文艺事业作出重大贡献。
田华曾获三级独立自由勋章、三级解放勋章和金鸡百花奖表演“终身成就奖”、“全国关心下一代工作先进工作者”、“全国道德模范”等称号。
2017年11月,中国艺术报记者李博曾专访田华,采写通讯《“生活”和“人民”贯穿我的艺术人生》。“人可以老去,但艺术之树常青。我没有离开时代、没有离开生活、没有离开人民,所以我这颗‘螺丝钉’,还没有完全老化。在未来的日子里,我会尽最大努力,继续为人民发出光与热。”这是她在接受采访时的肺腑之言。以下为通讯全文。
“‘生活’和‘人民’贯穿我的艺术人生”——访著名表演艺术家田华
中国艺术报记者 李博
来自生活的表演艺术家
在田华漫长的艺术人生中,始终铭刻着两个关键词:“生活”和“人民”。“生活是艺术创造的源泉,没有生活,就没有银幕上的一切鲜活角色。”田华说。1928年出生的田华,童年时家境贫困,1940年她加入八路军晋察冀军区抗敌剧社,在战争环境中磨炼着自己的意志与艺术素养。当时剧社经常到全国各地进行宣传演出,田华在许多话剧中都担任了重要角色。1950年,东北电影制片厂计划将歌剧《白毛女》拍成电影,田华被选中饰演主人公“喜儿”。
“因为我跟喜儿有着类似的生活经历,演喜儿,就等于是演自己。”回忆起67年前拍摄电影《白毛女》时的情景,田华仍记忆犹新。其实当年她在抗敌剧社时也有机会参演歌剧《白毛女》,但导演担心她年龄太小对角色体会不深,最终让她担任了场记。当得知自己获得了主演电影版《白毛女》的机会时,田华觉得这是一种天注定似的缘分。
“白毛女”的故事发生在河北,而田华就出生在河北省唐县一个贫苦的农民家庭。与喜儿一样,她也是早早失去了母亲,并经历过债主逼债、难过年关的苦日子。田华从小就饱尝生活艰辛,打柴、挑水、推碾子、挖野菜,她样样都会做;到了春天,她还会上树采杨树芽儿、柳树芽儿,给家里人填饱肚子。
凭借丰富的生活积累和朴素充沛的感情,田华出色地完成了“喜儿”的形象塑造,一个勤劳、善良又不屈不挠的农家女孩立在银幕之上,获得了观众和专家的一致好评。在之后的艺术生涯中,田华又为观众奉献了多个性格鲜明、有血有肉的女性角色。
1955年,田华进入中央戏剧学院表演干部训练班深造,毕业后在沈阳军区抗敌话剧团担任演员,并演出了《花好月圆》《党的女儿》《江山多娇》3部影片,其中《党的女儿》里的李玉梅,与喜儿一同成为中国影史上的经典形象。1959年,田华调入八一电影制片厂,先后拍摄了《碧海丹心》《夺印》《白求恩大夫》《秘密图纸》4部影片。“文革”之后,她又参演了《奴隶的女儿》《猎字99号》《峥嵘岁月》《法庭内外》《许茂和他的女儿们》等多部影片。
田华从默默无闻的小演员变成了尽人皆知的“大明星”,各种荣誉也接踵而来。在名利面前,她却异常清醒,坦言:“我不过是万紫千红中的一朵牡丹,独花不是春。是剧本托起了我,是导演和其他演员托起了我,是生活托起了我,更是人民托起了我。没有这些,也就没有我。”
还艺于民的人民艺术家
“人民”,是回溯田华艺术人生时无法绕开的另一个关键词。“人民养育了我,也养育了所有文艺工作者。文艺作品来源于人民,人民是文艺工作者回馈的对象。”2010年,田华在获得中国电影金鸡奖终身成就奖时,曾深情地说:“不要看我们年过八旬,银发飘零,归根的落叶尚能肥沃泥土,降落的夕阳意在点燃繁星。我们为什么离休而不离伍?只要雄心不老,就有无尽的潜能!”
这正应了田华的一句口头禅:“要还艺于民。”如今的“白毛女”,真的已是满头银发,但田华却说,自己这个“党的好女儿”依旧年轻。“我觉得自己就像瑞士出产的手表一样,永远都停不下来,总觉得还有事情要做。”近些年,人老心不老的田华依旧活跃于观众的视线中——从电影《飞越老人院》《你若安好》,到综艺节目《我不是明星》;从《我们的旗帜》《复兴之路》等大型文艺演出,到中国文联“送欢乐下基层”、中央电视台“心连心”等公益活动,乃至汶川、玉树、芦山等抗震救灾义演活动上,处处都有这位银发老人的身影。
无论参加任何形式的活动,16岁就入党的田华,始终以一名共产党员的标准严格要求自己:“不是正能量的活动绝不参加,不是主旋律的影片坚决不接。”但只要是答应下来的活动,她都会认真准备,有时为了短短十几分钟的节目,她要做上好几天的功课。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0周年文艺晚会《我们的旗帜》彩排现场,左手骨折的田华打着夹板,跟年轻演员一起扭秧歌;在庆祝新中国成立60周年大型音乐舞蹈史诗《复兴之路》排练中,她腿部骨膜炎突然发作,靠止痛片坚持下来……
此外,田华还多次参加中国文联主办的“送欢乐下基层”活动,努力将优秀的艺术作品奉献给人民,把党的关怀传递给群众;她还跟随央视“心连心”艺术团走进老少边穷地区、走进厂矿部队科研一线,义务慰问演出。“文艺工作者身在名利中,心要在名利外,要靠一流演技赢得掌声、靠艺术实力打造精品。”田华说。
龚自珍那句“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是田华颇为欣赏的诗句。早在1996年,她就创办了“田华艺术学校”,请知名老艺术家为有志成为演员的青年传道授业,每年新生入学时,她都会亲自上一堂德育课,教育年轻人“学艺先学做人”。作为“山花工程”的爱心大使,她与年轻人一同翻山越岭,深入太行山、大别山、狼牙山等革命老区,把书本、文具和学费交到“山里娃”手中。同时,田华还先后担任了北京市关心下一代工作委员会顾问、北京青少年公益电影节形象大使、中国榜样公益爱心大使等职务,满腔热情地为青少年的成长、成才奉献着自己的公益力量。
田华曾说:“人可以老去,但艺术之树常青。我没有离开时代、没有离开生活、没有离开人民,所以我这颗‘螺丝钉’,还没有完全老化。在未来的日子里,我会尽最大努力,继续为人民发出光与热。”对于生活、对于人民的热情,让田华前行的步伐永不停歇。
“人民艺术家”田华艺术风采
12岁参军时
1942年,田华(右一)在话剧《红枪会》中饰村姑
1945年,田华、华江在张家口参加“霸王鞭”培训班
在中央戏剧学院表训班
在舞台剧《罗密欧与朱丽叶》中饰朱丽叶
在话剧《暴风骤雨》中扮演青年妇女刘桂兰
1942年,于阜平县根据地
在影片《白毛女》中饰演喜儿
在影片《党的女儿》中,小妞与父亲相拥相认
在拍摄电影《风暴》中,与饰演林祥谦的李翔和扮演自己替身的刘尚娴合影留念
在影片《江山多娇》中,与岳仙的原型、全国劳动模范郭仙合影
在影片《夺印》中饰演女配角共青团员胡素芳
在影片《白求恩大夫》中饰演冯军医
在影片《秘密图纸》中
在影片《猎字99号》中
在影片《峥嵘岁月》中
在影片《党小组长》中
1951年,田华与李长华等人访问捷克斯洛伐克
1952年,访问捷克斯洛伐克时,与当地儿童们在一起
田华与前苏联电影演员马克西姆·斯特拉乌赫、玛丽娜·卡瓦廖娃在一起
1953年,在丹麦广播电台朗诵安徒生童话《皇帝的新衣》
1962年,在印尼亚非电影节上,与热情的观众朋友们在一起
1982年,在意大利都灵举办的中国电影回顾展开幕式上受到广大观众的热烈欢迎
1984年,出访朝鲜,与当地的儿童在一起
1984年,访问朝鲜时,与朝鲜的“喜儿”在一起合影留念
2015年,参加九三大阅兵
2015年,参加九三大阅兵
田华不同年代肖像
原文发表于中国艺术报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