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根据国务院扶贫办、教育部部署,学院承担了定点帮扶贵州省长顺县的任务,加入了打赢脱贫攻坚战、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伟大决战中。3月,学院与国务院扶贫办签订了定点扶贫责任书,强调要加强组织领导,真抓实干,以责任意识强化统筹协调,全面推进帮扶工作。根据长顺“所需”,结合中戏“所能”,汇聚全院力量,推动乡村文化振兴。
根据责任书要求,从政治素质、理论水平、工作能力等方面综合考量,经党委常委会集体决策确定,学院选派王伯正到贵州省长顺县雷坝村担任驻村第一书记,工作期限2年。学院党委认真落实教育部党组文件精神,为扶贫干部提供了政治上、工作上、生活上充分的保障条件。
为了深入理解脱贫攻坚路,激励更多青年坚定理想信念、担当时代大任,大学生记者团采访了我院团委副书记、挂职驻贵州省长顺县雷坝村第一书记王伯正,深入了解他的扶贫故事。
牢记初心使命 踏上扶贫征程
2020年,按照国务院扶贫办、教育部部署,学院承担定点帮扶贵州省长顺县任务后,王伯正被派任驻长顺县雷坝村第一书记,任期两年。在此之前,王伯正从未去过贵州,也不曾在农村生活、工作过这么长的时间。一方面,他对未知的工作、环境感到迷茫,“以为是住茅草房子,房间地面都是土,像影视剧里那种,而且怕遇到什么突发情况,我还准备了很多保温毯、打火石、哨子等,万一出现意外可以及时自救”;另一方面,他即将组建自己的小家庭,不舍与茫然让他的内心五味杂陈。
但为了确保脱贫攻坚任务如期全面完成,作为一名中国共产党党员,王伯正深感肩负的责任光荣而重大。2020年4月16日,王伯正秉持初心使命,来到贵州省长顺县雷坝村,开启了他的扶贫之路。
初次来到这里,当看到人工开凿的停机坪、高难度的开山架桥,当听到当地百姓说“路都是用钱铺出来的”,王伯正真正感受到了“要致富先修路”的现实意义,感受到了国家要打赢脱贫攻坚战的重大价值,也对自己的责任与使命有了更切身的感悟。
在这座小城,王伯正体验了很多个第一次:第一次在农家围着土坑,堆柴火架锅烤腊肉,第一次参加党员活动,和当地百姓一起犁地、养蜂,第一次体验参与当地的节日等;也迎接了很多个新挑战:未知的工作、全新的气候环境、陌生的地方语言、不适应的饮食和生活习惯等。这些丰富的经历为他的帮扶工作增添了不同的色彩,也为他积累了宝贵的一线工作经验。
适应身份转变 聚焦本职工作
在成为村支书之前,王伯正是中央戏剧学院的一名老师,来到雷坝村,他首先需要适应的便是身份的转变,要重新学习处理农村事务的方式方法。学习农业产业知识是王伯正每天都要做的事情,他经常和村干部们一起走进山林,寻找产业发展用地;登门拜访,寻找乡贤、致富带头人;和临村交流,思考产业发展的新模式;对接农户,将产业项目推广落地。
刚来驻村不久,王伯正就发现雷坝村云上组蓄水池年久失修,底部出现了裂缝,导致组上23户104人的饮水遇到问题。他实地了解情况后,召开村民代表大会,用自己办公经费中的1.6万元对蓄水池进行修缮,保证了组上居民的饮水安全。针对便民服务中心设施老旧、电路老化、取暖设备和电脑不能在冬天同时使用的问题,王伯正及时上报,经过县常委会讨论通过,学院投入了97万元为雷坝村新建便民服务中心。今年6月,新的便民服务中心投入使用,村民们可以在标准化的服务大厅里办理业务,党员也可以在明亮宽敞的会议室里开会学习,雷坝村便民服务中心的服务质量和水平稳步提升。
雷坝村土地面积虽广,但是耕地破碎。基于实际情况,利用毗邻县城区位优势,王伯正带领村干部制定了“小规模种植,小规模养殖,小规模加工”的“三小”产业发展思路。并积极探索村级合作社模式,2020年,雷坝村通过实施养鱼、烤烟种植、小单元养鸡、公益性公墓等产业项目,共积累村集体收入9万元。目前已新发展蜜蜂养殖、机制炭生产加工、蔬菜种植等多个产业项目。在蜜蜂养殖项目落地前,王伯正还邀请贵州省农科院养殖专家来雷坝村指导工作,调研蜜蜂养殖的可行性。今年初,为了让雷坝村机制炭加工项目顺利启动,他还特地向学院申请8万元用于新建高压变电设备。
在工作中,王伯正把在学院工作多年积累的“中戏经验”带到了雷坝村,即坚持实事求是的工作态度,坚持将心比心的团队合作精神,相互理解、积极担当、勇于作为,坚守在扶贫一线,认真倾听贫困户心中的困扰与期许,兢兢业业落实好国家政策。
在一次下组走访中,他看到一户人家的墙上贴满了奖状,得知这名学生高中在读,学习成绩优异,但家庭条件不好。在多方面了解情况,多次走访,多次联系社会资源未果的情况下,王伯正便自己出资帮助该学生完成学业。受此事启发,为了给村里更多学生创造良好的学习条件,减轻家庭负担,他特向学院申请一批资金,从2021年开始,一次性奖励村里每位考入大学的学生3000元助学金,鼓励学生接受高等教育。
发挥专业优势 助力文化扶贫
习近平总书记曾强调,“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不能光看农民口袋里票子有多少,更要看农民精神风貌怎么样。”在学院聚焦文化扶贫和教育扶贫的目标要求下,王伯正在帮扶工作中经常思考如何突出文化帮扶,如何挖掘民俗、弘扬优秀传统文化。
一方面,他积极开展村级文化活动,丰富村民的精神文化需求。今年5月19日,王伯正将部分办公经费用于组织策划“雷坝村四月八民俗节日文艺活动”,结合当地特色民俗活动,组建文艺队伍,弘扬民俗文化,打造文明乡风。同时,他还积极参与到全县的文化工作中去:参演扶贫话剧《核子裂变》;参加2020年全国推动完善“四好农村路”高质量发展体系现场会,并负责现场讲解工作;和当地文化干部一起排演七一晚会节目等。
另一方面,他积极协调各方资源,介绍校友毕业生前往长顺调研考察,出谋划策。多次邀请北京艺术创作和文旅运营团队、中国傩戏学研究会前来调研考察,结合当地文化旅游资源,制定雷坝村“农村戏剧文化研学旅游综合示范村”建设发展规划,计划用三至五年时间,把雷坝村打造成以文化旅游为主要发展方向,围绕戏剧体验、文化创意开发、研学旅游三大功能的文化创意产业村,使绿色的文化产业成为雷坝村的特色产业,带动村集体经济,探索文化振兴乡村路径。今年8月,长顺县乡村戏剧节中的一个展演就将在雷坝村的“秋坡”举行。
今年正值建党百年,全党上下研学党史。王伯正还利用支部共建契机,委托学院教学实习演出中心全体党员诵读《中国共产党简史》,并制作成音频,通过雷坝村广播系统播放,每天一期,让党史内容传遍全村每一个角落。
巩固脱贫成果 启航乡村振兴
今年5月,长顺县对乡村振兴驻村工作队进行部署,雷坝村驻村队员调整为6人。为推进各项工作有序开展,落实好相关政策保障,全村23个村民组被划分成9个网格,王伯正负责其中3个村民组,共53户222人。他在第一时间对三个村民组进行实地走访,召开群众会,保证和群众的有效联系,对所辖区域做到“底数清、情况明、数据准”。
为了防止因病返贫风险,王伯正向学院申请了3万元临时救助金,解决雷坝村患有慢性病且家庭条件较差的群众的医疗问题。目前,学院经费已经到位,发放名单正在制定中。他将实地走访了解情况,组织村两委开会商议,通过网格员上报发放对象名单,保证实事求是,真正帮助到有需要的群众。
王伯正在扶贫工作中尽职尽责、任劳任怨,在对口支援长顺县文化教育扶贫上发挥了重要作用。在我国脱贫攻坚战取得全面胜利后,他继续扎实推进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为挖掘长顺文化资源、助力长顺文化事业发展、提升长顺文化软实力接续奋斗,受到黔南州和贵州省的高度肯定,并先后于2021年4月、7月荣获“贵州省脱贫攻坚先进个人”和“黔南州优秀党务工作者”荣誉称号。
7月1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代表党和人民庄严宣告,经过全党全国各族人民持续奋斗,我们实现了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在中华大地上全面建成了小康社会,历史性地解决了绝对贫困问题,正在意气风发向着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迈进。在脱贫攻坚战取得全面胜利后,雷坝村的贫困人口也已全部脱贫,各项工作取得了显著成效,百姓生活水平得到显著提升。
对于下一阶段的工作设想和计划,王伯正表示,“今后我将重点支持雷坝村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的有序衔接工作,主要包括以下几个重点内容:一是做好农村党建提升工程,全面加强党建引领,加强基层组织建设,提升基层组织的领导力、组织力和凝聚力;二是继续想方设法发展产业,壮大村集体经济。唯有产业兴旺,才能更好的迈向乡村振兴;三是巩固好脱贫成果,防止返贫风险出现,继续做好常态化检测排查,遇到风险隐患及时上报;四是提升村便民服务中心的服务水平,完善服务事项,增强服务精准性和时效性;五是配合做好村两委的换届选举工作,干事创业主要在人,目前硬件已经配齐,软件也要强起来。”
中央戏剧学院作为新中国第一所戏剧教育高等学校,服务乡村文化振兴是我们义不容辞的责任。王伯正用实际行动诠释了一名中国共产党党员的先进性,在平凡的岗位上取得了不平凡的成果。今后,我们将继续在国务院扶贫办和教育部的领导下,积极投身乡村文化建设,为焕发乡村文明新气象贡献“中戏智慧”和“中戏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