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为扎实践行习近平文化思想,构建文化主体和谐对话、古老文明互照互鉴的国际文化交流新格局,推动中国故事与中国文化的国际化演绎新进程,中央戏剧学院于10月25日—26日在昌平校区举办了“古希腊戏剧在中国的文本译介及舞台实践现状与未来”学术研讨会。本次会议由中央戏剧学院戏剧艺术研究所古希腊戏剧研究中心主办、欧美戏剧剧场资料翻译与研究(21&ZD268)课题组协办,涵盖文本译介、理论研究、舞台实践和青年视野四个版块,围绕古希腊戏剧的历史源流、文本译介、当代演绎与美学阐释等问题展开讨论,并取得圆满成功。
开幕式合影
出席论坛的嘉宾有:希腊国家剧院原艺术总监利瓦西诺斯 (Livathinos),中央戏剧学院原副院长、戏剧艺术研究所古希腊戏剧研究中心主任、教授罗锦鳞,中央戏剧学院副院长、教授孙大庆,上海戏剧学院原副院长、教授孙惠柱,北京人民艺术剧院一级导演李六乙,中国评剧院原院长、一级作曲王亚勋,北京戏剧家协会副主席、一级演员王平,中央戏剧学院戏剧艺术研究所所长、研究员高音,北京语言大学教授陈戎女,华东师范大学教授费春放,中央戏剧学院导演系教授姜涛,中央戏剧学院研究生部主任李俊峰,中央戏剧学院导演系党总支副书记、副教授李珊,中国社会科学院古典文明研究中心主任、研究员贺方婴,北京电影学院教授赵宁宇,上海人民出版社副总编辑姚映然,中国政法大学副教授徐文贵,中央戏剧学院戏剧艺术研究所古希腊戏剧研究中心副主任罗彤,中国国家大剧院艺术创作中心副主任关渤,中国戏曲学院二级导演澹台义彦,中央戏剧学院歌剧系副教授白硕,北京电影学院副教授杨蕊,中国艺术研究院话剧研究所二级导演李唫,清华大学副教授颜荻,中国社会科学院助理研究员顾枝鹰、张培均、岳圣豪,北京外国语大学讲师阙建容,中央戏剧学院讲师张岩、鲁楠、方桂林等。
中央戏剧学院院长郝戎致辞
中央戏剧学院院长郝戎在开幕式中以视频形式致辞。他表示,古希腊戏剧作为西方戏剧的源头,拥有跨越时空的思想深度与艺术魅力,其精神内涵在当代依然焕发着新的生命力。中希戏剧交流有着深厚的历史传统,过去有罗念生先生不辞辛劳译介古希腊经典文本,有罗锦鳞老师排演中国首部公开演出的古希腊悲剧《俄狄浦斯王》,而现在则有罗彤老师持续推动当代中希文化互动与交流。在肯定本次研讨会从文本译介、舞台实践和理论探索等不同角度来阐释古希腊戏剧的当代意义与现实意义的基础之上,他高度认可了本次研讨会对构建中希戏剧文化交流互鉴新格局、激发古希腊戏剧研究学术活力与思想动力所作出的努力。
中央戏剧学院副院长孙大庆教授发言
在主旨发言环节中,孙大庆以《戏剧学语境与知识生产——当代中国的戏剧学与制度建设》为题,回顾了中国戏剧学的发展脉络,并指出中国戏剧学是在中西文化的交流中逐步形成,其早期以罗念生先生等学者的译介工作为基础,通过将古希腊戏剧理论引入中国语境,进而奠定了学科框架。而在当下,戏剧学知识生产已从单向吸收转向双向共创,通过本土化实践,形成了中西对话的新模式。他表示,中国戏剧学正迈向具有本土主体性与全球视野的知识体系建设阶段。
上海戏剧学院原副院长、教授孙惠柱发言
孙惠柱基于其论文《净化型戏剧与陶冶型戏剧》以及排演古希腊戏剧的实践经验,表明西方悲剧可以分为“净化型”悲剧与“陶冶型”悲剧两种类型,“净化型”悲剧在西方剧坛并非主流,而“陶冶型”戏剧及其寓教于乐的理论则具有更为广泛的美学边界。古希腊悲剧既揭示人性暗黑面,也呈现理想光辉:欧里庇得斯刻画了真实而复杂的人性,而索福克勒斯塑造的英雄则提供了行为垂范,两者共同组成了古希腊悲剧的基本审美内涵。
希腊国家剧院原艺术总监利瓦西诺斯 (Livathinos)发言
利瓦西诺斯(Livathinos)回顾了2019年受中国国家话剧院邀请,携主创团队到中国排演中希双语版古希腊悲剧《阿伽门农》的经历。他表示,这次排演展现了古希腊戏剧跨越2500年的历史,通过跨文化交流对话以及经典文本的当代转译,依然能够在世界舞台上焕发蓬勃的生命力。无论时代如何变迁,古希腊戏剧仍能承载当下人类所关注的思想母题,并在东西方不同的文化背景与表达方式之间,呈现出具有普遍性的人类共性舞台体验。
梁婉婧代北京语言大学陈戎女教授发言
在文本译介版块中,陈戎女聚焦古希腊悲剧的百年汉译史,强调跨文化译介既是文本转译的过程,亦是塑造对西方文明内核认知结构的过程。古希腊悲剧的译介体现了五四以来译者的选择、接受与转化,不仅丰富了中国对西方文学与思想的理解,也为文明互鉴与文化对话的实现提供了理论基础与实践路径。
上海人民出版社副总编辑姚映然发言
姚映然以《古希腊戏剧在国内的出版》为题,系统地梳理了近30年中国关于古希腊戏剧的出版情况,指出古希腊戏剧在中国的译介与出版呈现出“经典化、系列化、多译本并存”的总体趋势,既有系统性全集的推出,亦有经典剧作的多轮复译。
中国社会科学院助理研究员顾枝鹰发言
顾枝鹰以阿里斯托芬《城邦民大会妇女》第1169–1175行为例,探讨了古希腊语中最长单词的构成与翻译问题。该词由约170个字母、79个音节组成,顾枝鹰逐层剖析其构词结构,指出该词汇集鱼、禽、野兔及调味酱汁等意象,体现出古希腊美食文化的夸张与讽喻传统。他进一步谈到,这种夸饰性生造不仅是语言游戏,更具有讽刺意味——诗中所描绘的盛宴,实则是虚构的理想象征,暗示着阿里斯托芬对“新政”实践艰难与理想破灭的反讽。
中央戏剧学院戏剧艺术研究所古希腊戏剧研究中心副主任罗彤发言
罗彤认为戏剧的最终载体是舞台,文本必须服务于表演呈现。戏剧翻译不仅是文字转换,更是创造性的再创作,需要将语言与文化转化为适合舞台的视听效果。她结合2018–2019年国内剧团与希腊团队合作排演《厄勒克特拉》和《阿伽门农》等案例进行说明,为跨文化舞台实践提供了新视野。她强调,近代以来的希腊戏剧在国内关注不足,文本翻译推广是未来的重要方向。
中国社会科学院古典文明研究中心主任贺方婴研究员发言
在理论研究版块中,贺方婴指出,古希腊戏剧不仅是艺术形式,更是城邦公民讨论宇宙秩序、社会伦理与人性本质的公共平台。通过悲剧的严肃摹仿与喜剧的滑稽讽刺,古希腊戏剧将抽象哲学与伦理问题具体化,其思想贡献对当代伦理与政治价值建构仍具重要借鉴意义。
中国政法大学徐文贵副教授发言
徐文贵以《opsis是古希腊悲剧中最少艺术性的成分吗?》为题对亚里士多德的《诗学》进行再省察。他谈到,作为诗人的亚里士多德对古希腊悲剧艺术有本色当行的了解,作为哲学家的亚里士多德也有其“拯救现象”的特殊运思方式,二者共同决定了其对opsis看似矛盾、实则融贯的观点。
清华大学副教授颜荻发言
颜荻深入地解读了埃斯库罗斯《奥瑞斯提亚》的开场和结尾,指出《奥瑞斯提亚》不仅是对雅典民主与法治起源的叙事奠基,更是一场关于权力、性别与正义的人文思辨,同时表明文明的进程并非线性进步,而是在冲突、协商与包容中不断重构的共同体想象。
中国社会科学院岳圣豪助理研究员发言
岳圣豪以《柏拉图与古希腊肃剧》为题,认为古希腊肃剧的创作、表演和观看,构成了城邦公共生活的表达方式,甚至影响着古希腊复杂的政治局势。
中国社会科学院张培均助理研究员发言
张培均从希罗多德与埃斯库罗斯之争入手,讲述了历史真相与诗性真相的不同,认为埃斯库罗斯的剧作讲述的是诗性真相;希罗多德更倾向于言说个别之事,试图传达某种历史真相。
中央戏剧学院原副院长、戏剧艺术研究所古希腊戏剧研究中心主任罗锦鳞教授发言
在舞台实践版块中,罗锦鳞在发言中总结了自己多年来导演古希腊戏剧的创作体会。他指出,古希腊戏剧的导演实践不仅是复现经典,更是一种深层的“二度创作”。他从多个方面阐述了自己的艺术思考:在主题上进行深化与拓展;将听觉形象转化为视觉意象;通过增设序幕帮助观众更好地进入情境;依据演出立意对剧本进行必要的加工与调整;以最经济的舞台手段呈现最丰富的戏剧内容;在台词处理中注重语言的诗化;在形式上强化仪式感与面具的象征性运用;充分发挥歌队在结构与情感层面的独特功能。罗锦鳞的分享既体现出他对古典戏剧精神的深刻理解,也展现了他将传统与现代审美融通的艺术智慧。
北京人民艺术剧院一级导演李六乙发言
李六乙结合自身导演实践经历指出,经典作品不仅是文学或艺术的载体,更承载着深刻的哲学思考与时代精神。创排古希腊戏剧,不仅要对原作的思想脉络、伦理观念和哲学内核有深入理解,体会古希腊人对命运、德性、城邦与人性的思考,还要将这些古老智慧与自身所处时代的社会语境、价值取向相结合,形成属于当下的哲学视角与艺术表达方式。
北京戏剧家协会副主席、一级演员王平发言
王平回顾了罗锦鳞导演自上世纪80年代起探索将中国戏曲与古希腊戏剧对接的实践,重点介绍了2014年评剧《城邦恩仇》的创排历程。该剧将《俄瑞斯忒亚》改编为五场戏,在保留评剧唱腔与表演程式的基础上融入古希腊服装与舞台设计,实现中西文化交融,成为中国评剧首次在海外演绎西方经典的历史性尝试。
中国评剧院原院长、一级作曲王亚勋发言
王亚勋结合自身三次开展中希戏剧融合的实践,强调在中西戏剧交流与东西方文化对话的道路上,应持续积累经验与探索,力求打造出院团独具特色、不可复制的艺术作品。他认为,这种长期沉淀不仅有助于形成独特的艺术风格,也能为剧场带来更深层次的文化价值。
北京电影学院赵宁宇教授发言
赵宁宇从创作视角出发,分享了他执导古希腊悲剧《伊菲格尼亚在陶洛人里》的历程。该剧以罗锦鳞先生的创作理念为核心,坚持“继承大于发展”的原则,从古希腊戏剧中汲取精神与技法养分,同时在跨领域创作中实现传承与实践,使经典与当代、东西方文化在舞台上得以有机融合。
中国国家大剧院艺术创作中心副主任关渤发言
关渤以《从酒神到算法:古希腊戏剧的起源与人机共创剧场的未来——亚里士多德的“行动模仿”与人工智能的“生成美学”》为题,从模仿谈到卡塔西斯,再谈到AI和算法带来的主体性危机,最终认为艺术的意义将转向观众的具身体验,但也要警惕这种反卡塔西斯(反陶冶与升华)的体验,消解艺术的超越性和批判性。
中国戏曲学院二级导演澹台义彦发言
澹台义彦在发言中谈到,中国戏曲与古希腊悲剧的跨文化实践历经百年发展,从早期的形式尝试到现代的精神融合,展现了戏曲程式的创造性转化与文明对话的价值。他以豫剧《俄狄王》(2021年)为例,阐明将古希腊悲剧的命运与人性主题与中国戏曲美学有机结合的实践经验。
中央戏剧学院歌剧系白硕副教授发言
在青年视野版块中,白硕以课程《古希腊戏剧基础理论及舞台创作实践》案例入手,介绍“理论解码+实践转化”教学模式的经验,引导学生深入思考古希腊戏剧的起源、体裁特征、舞台规则与精神内核,以及如何将理论与排练实践相结合。
北京电影学院杨蕊副教授发言
杨蕊的发言《古希腊戏剧的现代穿透》以“原型性”为核心切入点,探讨古希腊戏剧如何跨越时空在当代中国舞台获得新生。她通过分析2014年北大剧社《俄狄浦斯王》青春版案例,展示了古希腊戏剧文本的当下转译与历史文本活化的实践经验。
中国艺术研究院话剧研究所二级导演李唫发言
李唫在发言中,介绍了他先后在北京“启皓河岸剧场”和大凉山戏剧节“谷剧场”导演《普罗米修斯》一剧的经历。该剧结合了古希腊悲剧《被缚的普罗米修斯》及雪莱的续作,对普罗米修斯进行了重新解读。
中央戏剧学院讲师张岩发言
张岩梳理了古希腊悲剧在法国当代舞台的呈现。结合卡斯特鲁奇《俄狄浦斯暴君》、杨·法布尔《奥林匹斯山》等作品,张岩从古希腊悲剧的文本特点、前卫戏剧实践与传统审美断裂,以及与欧洲当代文化身份的对话三个角度,分析古典文本如何在现代舞台获得全新感知。
博士生杜雅欣、邵双、梁婉婧发言
博士生杜雅欣以《空间形制与文化逻辑:古希腊圆形剧场与中国传统戏台的跨文化比较研究》为题,分析了古希腊圆形剧场与中国传统戏台的形制差异。博士生邵双以《埃斯库罗斯与索福克勒斯的女性观念比较》为题,对埃斯库罗斯与索福克勒斯女性观念的异同进行了比较。博士生梁婉婧的《悲剧〈俄狄浦斯王〉译者群研究》一文则系统地梳理了《俄狄浦斯王》剧本在我国的汉译史始末。
与会专家讨论
会议开幕式由高音主持,在会议的四大板块——文本译介、理论研究、舞台实践与青年视野中,孙大庆、孙惠柱、李珊和罗彤分别主持各板块的讨论,统筹汇报与交流,确保议题脉络清晰、学术讨论深入。评议人费春放、孙惠柱、姜涛和罗锦鳞对各组汇报进行了提纲挈领的理论关照与高屋建瓴的总结,不仅梳理了各板块的学术脉络,也对古希腊戏剧研究的当代价值与实践意义提出了深刻见解,为与会者提供了丰富的思想启发与学术指引。
闭幕式
闭幕式上,罗锦鳞总结了会议进程与讨论成果。他强调,本次会议不仅系统呈现了古希腊戏剧研究的多维面貌,更搭建了学术交流与跨领域合作的平台;他同时寄语未来青年学者,要在扎实掌握理论基础的同时,勇于探索实践创新,将古典戏剧的智慧与当代舞台创作紧密结合,推动古希腊戏剧领域的学术研究与创作实践在中国持续发展。
与会人员合影
此外,在本次学术研讨会结束后,利瓦西诺斯(Livathinos)还于10月27日在中央戏剧学院为全校师生举办讲座,深入分享了他关于古希腊悲剧的创作理念与跨文化实践经验,生动讲解了从文本翻译到舞台呈现的全过程,强调表演、舞美、节奏和文化语境的结合,鼓励学生理解古典文本的当代价值,并启发他们在本土创作中进行创新尝试。此次讲座不仅让师生零距离感受了希腊戏剧的艺术魅力,也极大激发了学术与实践探索的热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