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6月13日,由中央戏剧学院主办,外事工作处、实验剧团共同承办的“艺术院校剧院团的组织与运营”研讨会在学院昌平校区成功举行。本次研讨会邀请了中俄艺术教育界、剧院团管理领域的行业专家,围绕艺术院校剧院团的管理机制、人才培养、国际协作等议题展开深度对话,旨在探索新时代背景下剧院团与艺术教育的协同发展新模式。
中央戏剧学院院长郝戎在开幕致辞中回顾了学院与俄罗斯戏剧院校的历史渊源,强调斯坦尼斯拉夫斯基体系对中国戏剧教育的深远影响。他指出,艺术院校剧院团是“集教学、创作、服务于一体的复合型生态系统”,需要平衡教育属性与艺术规律,构建“制度保障、资源匹配、品牌增值”的管理闭环。郝戎就加强中俄院校加强剧团运营合作提出倡议,并期待双方为戏剧艺术发展注入新活力。
北京演艺集团副总经理董宁以国有院团管理为例,分享集团通过“艺术生产例会”“一团一策”等机制提升创作效率的经验。她以舞剧《五星出东方》为例,阐释跨院团资源整合对打造精品剧目的重要性。
国家大剧院戏剧演员队队长关渤介绍了“工作量单元制”“公开遴选机制”等专业化管理模式,强调制度保障与艺术自由的辩证统一。
俄罗斯鲍里斯·史楚金戏剧学院代表布鲁瑟·安娜·马尔科夫娜以“家庭精神”为核心,展示该校百余年“代际同台”的传承体系,强调戏剧教育需“因材施钥”。她特别提到学院严格的师资培养制度——即便是知名艺术家,也需经过一年半的见习期才能任教,以确保教学理念的正统性。
鲍里斯·史楚金戏剧学院专家斯塔西乌克·瓦伦丁·瓦列里耶维奇与洛帕廷·西蒙·伊万诺维奇详细介绍了俄罗斯“学校剧院”国家项目的成果,包括推动全俄4.2万所学校剧院的蓬勃发展与在青少年“软技能”培养方面取得的显著成效,凸显戏剧在塑造公民精神素养中的独特价值。
鲍里斯·史楚金戏剧学院梅列什科娃·叶卡捷琳娜·谢尔盖耶夫娜分享了瓦赫坦戈夫戏剧学院的教学特色:一是“无工作室制度”,即全院实施统一的课程体系;二是“集体决策机制”,即每位教师均可参与教学方法研讨。
中央戏剧学院实践教学中心主任周毅从硬件支撑与人才培养角度,阐释学院“全产业链覆盖”的教学理念与“教学-实践-科研”闭环机制。
中央戏剧学院实验剧团团长孙亮分享了实验剧团五年来的运营成果:30部剧目、130场演出的多元探索,提出“对内融合教学、对外拓展市场”的双轨策略。
郝戎在总结中提出三大合作方向:常态化互派剧目师资、共建“双师型”人才培养机制、推动中俄经典剧目互译演出。他特别以中俄合办的第二届表演干部培训班及《海鸥》联合排演项目为例,强调剧场实践对表演体系传承与文化互鉴的双重价值,并期待双方在艺术教育领域开展更深层次合作。
本次研讨会为艺术院校剧院团的高质量发展提供了理论参照与实践范本。与会专家形成共识,作为艺术教育与社会服务的桥梁,剧院团需在坚守教育初心的同时创新管理机制,为服务文化强国建设、培育兼具艺术修养与时代视野的新生力量提供实践支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