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9月27日,中央戏剧学院表演系2022级曲艺(相声创作表演)班毕业演出剧目曲艺剧《贫嘴张大民的幸福生活》发布会在东城校区剧场东厅举行。中国文联副主席、中国曲艺家协会主席、著名表演艺术家、中央戏剧学院表演系2022级曲艺(相声创作表演)班主讲教师冯巩,中国曲艺家协会书记、驻会副主席杨发航,中央戏剧学院院长郝戎、实验剧团团长孙亮,该剧导演、中国广播说唱团团长王宏坤和大笑工坊创始人刘涛滔,该剧制作人、中央戏剧学院实践教学中心江丹,以及该剧主创团队和学院职能部门代表出席发布会。因事未能到会的原著作者、著名作家刘恒和该剧舞美设计孙大庆教授表达了对于该剧的祝贺和期望。会议由该剧编剧、中央戏剧学院戏剧文学系副主任、曲艺专业负责人周泉主持。
发布会现场
曲艺剧《贫嘴张大民的幸福生活》是根据刘恒同名小说改编,反映上世纪八九十年代普通老百姓生活的现实题材作品。
该剧以张大民一家为主线。张大民父亲早逝,母亲应激反应,需要不断吃冰消火。因此,张大民打小就帮助母亲拉扯两个弟弟和两个妹妹,一家六口人,挤在不足30平米的两间平房里。没曾想天上掉馅饼,因为男朋友出国,“胡同之花”云芳要嫁给其貌不扬的张大民,不得已要在窄小的蜗居里摆出婚房。不久,三民也要结婚,于是又使出乾坤大挪移,为三民摆出婚房。老张家“开挂”,五民考上大学,全家兴高采烈,五民却发誓再也不回这个“蚂蚁窝”。一波未平一波又起,“洗肠工”二民离家远嫁,夫妻因要孩子发生冲突,大民又为二民夫妇寻找“神仙药”。儿子出生,张大民略施小计,挨邻居亮子一板砖换来一间温馨小树屋,等到儿子大了,却下岗另谋生路。好不容易熬到拆迁,“下水道的卫生球”四民因患白血病去世,到手的三居又被减为两居;而年迈的母亲也渐渐老年痴呆。生活总有不尽的磨难,收入微薄,捉襟见肘;身处蜗居,闪展腾挪,张大民用日常智慧不断地化解各种尴尬和矛盾。最终他分到住房,带着一家旅游,守得云开见月明。
剧目片段展示
该剧将于10月10日—14日在中央戏剧学院实验剧场演出。
高校行业协同创新 非遗传承创造转化
中国文联副主席、中国曲协主席、著名表演艺术家冯巩讲话
冯巩首先介绍了剧目的策划和创排情况。他谈到,此次创排的初衷就是按照学院的规定,为检验四年的教学成果,教学小组要为2022级首届相声创作表演班创排一部毕业大戏。《贫嘴张大民的幸福生活》文本厚实,既具有时代性,也具有人民性。电影《没事偷着乐》是第一个改编版,张大民最后虽然分到了房子,但是四民的去世让人倍感可惜。
冯巩表示,“含泪的笑”是艺术的最高追求。喜剧和悲剧相伴而生,就像是戏剧的双螺旋结构。人生天地间,个人的渺小、遭到无法抵抗的困难,这是悲剧;如果即使是知道自己的渺小,还要在尴尬中奋进、在夹缝中求生存,知其不可为而为之,这是喜剧。因此,喜剧是比悲剧更高的范畴,喜剧的底色是悲剧,幽默感的基础是“眼泪感”。喜剧化解了人生的尴尬和无奈,给人民带来笑声。喜剧是人民的艺术,也要展现时代的风貌,要展现的是大时代、小人物;大时代的昂扬,小人物的无奈;大时代昂扬的奋进,小人物无奈的真诚。这样的喜剧作品,就像小草一般,虽然普通,但是具有无限的生命力。
冯巩谈到,曲艺剧这一形式的诞生也恰是源于条件所限,要实事求是、因地制宜、因材施教、因人而异。曲艺(相声创作表演)班四年的时间都在学习说、学、逗、唱的基本功,以及相声创作、表演,也学习话剧的声台形表和戏曲的唱念做打。因此,曲艺剧有化繁为简的力量,可以将一个班的学生组一台戏,排得好、演得精、带得出、打得响、治得下、走得远。同时,曲艺剧是“文艺的轻骑兵”,适合演员走基层,在形式特点上,本我和他我结合,第一人称和第三人称结合;写实和写意结合,虚拟与真实结合,跳进与跳出结合,“装文装武我自己,好似一台大戏”。
曲艺的表演就是“半假真”的表演,要坚持做到:一是“宁要真的假,不要假的真”。艺术是假定的,但是生活是真实的,可以去杜撰、去铺陈,假定的能变成真实的。但是“不要假的真”,假的东西往真里说,永远打动不了人。二是宁要复杂的简单,不要简单的复杂。简单是智慧的灵魂,深刻复杂的内容用简单的形式表达,让大家都懂;而不是简单的东西,弄得很复杂,绕得人不明白。三是人人心中有,别人口中无。大家都有感觉的创作素材,只有你抓住了、表达出来了,才是真的艺术。
曲艺表演不是进入人物的再现,而是模拟性表演,演员不光讲述,也有亲历亲为,不仅“现身说法”也在“说法中现身”。曲艺剧运用说书人和单口相声的叙述形式,不仅能说,也要能演,把戏胆、戏核、精彩的细节,用曲艺独特的方式呈现;用第一人称做贯穿,用第三人称去展现。因此,曲艺如同一条线,串起一串串珍珠,串起张大民为主的情节、细节和语言,这样能做到言简意赅,但是“废演员”,要求演员宽敞、有活。从表现效果来说,“薄皮大馅”,故事好、包袱足、语言精,能引人入胜。总之,要符合状况地去探索,更进一步地摸索前行。
中国曲艺家协会书记、驻会副主席杨发航讲话
杨发航首先祝贺该剧创排成功,这将成为曲艺专业发展的标志性演出。他谈到,2022年中国曲协与中央戏剧学院签署战略合作协议,2023年又在学院举办了第八届曲艺高等教育峰会。一直以来,曲协和中戏、行业和专业,本着“聚力谋划、优势互补、长期合作、特色发展”的基本原则,在探索曲艺高等教育学科体系建设、建立曲艺名家专兼职制度、搭建交流互鉴平台和渠道、共建曲艺高等教育教学实践基地等多个方面开展深度交流合作,共同推进曲艺高等教育学科建设,培养高素质曲艺人才,推动曲艺艺术传承创新,以期实现资源共享、互利共赢,促进曲艺事业持续健康发展。中国曲协也将和学院展开更广泛、更深入的合作。
话剧曲艺相互借鉴 扎根生活讴歌时代
该剧编剧、中央戏剧学院戏剧文学系副主任、曲艺专业负责人周泉发言
周泉谈到,曲艺剧,顾名思义,以戏剧为本体,以曲艺的形式展现。叙述与展示,代言式扮演与叙述性表演,一直以来分离又融合;中国的曲艺与戏曲,古希腊的史诗和戏剧,共同勾勒了戏剧艺术的文学、曲唱伎艺、表演体式等不同层级的历史演变轨迹,这些都是中国演剧可以借鉴的资源。本部曲艺剧纳入郝戎教授领衔的首批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创新团队“中国演剧体系的探索与构建创新团队”建设的创新实践剧目,正是基于曲艺艺术传统转化和构建中国演剧的文化自觉。剧本以张小树的视角穿针引线,采用多样的曲艺形式:京东大鼓、快板、山东快书、单弦、相声,描绘张大民一家的日常生活,既有感动落泪的情节,也有令人捧腹的桥段;既展现了老百姓的喜怒哀乐,也褒扬乐天知命的达观精神;既有小人物“无奈的真诚”,又蕴涵悲剧中的喜剧力量;只有保持乐观、积极、幽默的生活态度,才能拥有幸福的能力。
该剧导演、中国广播说唱团团长王宏坤发言
王宏坤认为,该剧是一部扎根市井生活的现实主义作品,原小说内容丰富,以幽默诙谐的笔触描绘了普通人在时代变迁中的生存智慧与坚韧乐观,是不可多得的佳作。又因为有两部影视改编作品在前,如何凸显舞台剧的魅力,就成为了本次创作的重点。首先,主创团队结合2022级的特点,将话剧和曲艺有机结合,形成以写实为主、写意为辅的戏剧样态。其次,在表演层面上,导演重点把握表演尺度,在不影响剧情走向的基础上,注重方言的使用以及京东大鼓、快板、单弦、山东快书等曲种的运用,在合理的情境下跳进跳出,增强和丰富演员的角色立体感以及和观众的互动感。配乐采用具有传统北京特色、曲艺风味浓厚的三弦为底色,增加地域感和时代感,传递怀旧与温情。总之,该剧让观众在笑声中感受到生活的重量,在琐碎中体味人性的温度,从而思考“幸福”的本质。
该剧导演、大笑工坊创始人刘涛滔发言
刘涛滔作为学院第一届(2001级)相声创作表演大专班的学生表示,自己一直以来受益于学院的滋养,当年冯先生提出的“新相声人”继承了广播艺术团的艺术风格,又遵循马季先生开辟的道路,并将话剧表演引入到曲艺、相声教学中,因此培养了像贾玲、贾旭明、潘斌龙等一些跨界人才。同时,他也通过在中戏的学习积淀,以及在冯先生的喜剧创演理念引领下,打造出了《笑傲江湖》《欢乐喜剧人》等现象级喜剧节目。此次曲艺剧的创作也是一次很好的探索,配合王宏坤导演,将相声创作表演的所学重新反馈到排练中,教学相长,是难得的学习机会。
演员代表郭瑾发言
随后,演员代表、表演系2022级曲艺(相声创作表演)班郭瑾分享了创作心得。她回忆了在曲艺班三年学习过程中的感人故事,总结了收获与成果。作为演员,在这部曲艺剧的排演过程中,她始终以原著思想内核为创作根基,在呈现老百姓平凡生活、落实文本与导演意图的同时,积极尝试融合写实与写意、话剧与曲艺的独特风格。
该剧制作人、中央戏剧学院实践教学中心江丹发言
江丹介绍了剧目整体的筹备情况。她谈到,这部剧目是学院开设相声创作表演专业方向的首部大戏,不仅是对四年专业学习的“成果检阅”,更标志着学院在传统曲艺与现代戏剧融合培养上迈出的重要一步。因此,这部剧目的制作思路与特色,一是写实场景与象征元素的结合,二是曲艺的灵动与话剧严谨叙事的融合。这种磨合的探索,是学院“多专业融合、全流程育人” 的实践教学模式的集中体现。本剧的创作和制作,由表演系、舞台美术系、戏剧文学系、戏剧管理系在内的十余个专业方向的师生共同参与,从表演表达的精准呈现、舞台空间的创意构建,到人物形象的立体塑造、全流程演出的统筹协调,每个环节都凝聚着多专业的合力,这种模式既保证了作品的艺术性与完整性,更让每个参与的学生深刻理解 “舞台是一个整体”的道理,唯有各专业拧成一股绳,才能呈现出有质感、有力量的作品。最后,她祝愿这部凝聚着学院实践教学成果与青年创作力量的作品,能为大家带来温暖与共鸣。
中央戏剧学院实验剧团团长孙亮发言
孙亮回顾了《贫嘴张大民的幸福生活》的小说原著、改编电影《没事偷着乐》、同名电视剧的辉煌历程,表示这些作品都显示了经典作品的持续生命力。她谈到,学院将这部承载两代人记忆的国民经典搬上戏剧舞台,以曲艺的形式展现,让大家的笑声与泪水在剧场里重新沸腾。这部剧探索了曲艺与话剧结合的方式,在近年来的舞台剧中可谓风格独特,不仅有知名艺术家领衔创作,学院众多师生及校友也参与各项工作。作为学院优秀剧目的孵化平台,实验剧团能够与校内外众多艺术家凝心聚力,参与到这部作品的推广运营中,既是责任也是挑战。实验剧团将充分发挥制作运营经验,积极筹备传播推广方案和策略,把这样一部既熟悉又新鲜的剧目广泛传播到大众中,让观众喜欢,让年轻人喜欢。
弘扬民族表演艺术 探索中国演剧路径
中央戏剧学院院长郝戎讲话
郝戎表示,中央戏剧学院申报的曲艺专业成功纳入本科专业目录和研究生学科目录,并在表演系孵化,这是学院服务国家文化战略,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命脉,是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也是我们在世界文化激荡中站稳脚跟的坚实根基”的重要指示,也是学院建设“话剧、戏曲、曲艺三位一体”中国演剧体系的重要举措。
中国式现代化离不开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弘扬,中国曲协一直与学院密切合作。冯巩老师提出的“新相声人”体现了新时代曲艺的新气象、新内涵、新方向和新要求。传统艺术如何现代化,要扎实根基、亮明特色、展现技巧和优长。因为曲艺铭刻着传统文化基因,蕴含着语言表演艺术的密码。在话剧被引入之前,曲艺和戏曲是中国叙事性表演的主体。形体和台词是戏剧表演的两大支柱,前辈先贤曾探索以戏曲的四功五法训练演员的形体,虽然戏剧台词训练的大量材料来自于曲艺,但是用曲艺训练演员的语言方面还不够。曲艺、戏曲、话剧各种艺术应该融合互鉴、美美与共,在理论上总结规律,在实践上铺展开来。因此,曲艺的加入将丰富戏剧影视学的学科内涵,从演员训练入手,借鉴斯坦尼斯拉夫斯基的体验手段,结合中国戏曲的表演,融合曲艺表演的“化入化出”“观演一体互动、相生相长”,将会弘扬民族表演传统,形成民族表演学派,进而涵养中国演剧体系。
他谈到,曲艺剧《贫嘴张大民的幸福生活》作为2022级相声创作表演班的毕业大戏,是曲艺与话剧结合的一次探索,也是学院教学与实践的一次全方位融合,充分响应了学院始终坚持的现实主义美学原则,并在创作中融合中华美学传统与当代审美追求。从内容来说,上个世纪八九十年代的老百姓生活,也是中国式现代化进程的一个形象展示;形式上融合话剧与曲艺,展现了人民性和时代性,深刻阐释了文艺在精神塑造层面的重要价值。
全体与会人员合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