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关键字
学院导演系关工委荣获“北京市‘五好’基层关工委”荣誉称号
时间:2025-04-11

近日,中央戏剧学院导演系关心下一代工作委员会荣获“北京市‘五好’基层关工委”荣誉称号。这一荣誉既是对导演系在立德树人、文化育人方面所做扎实工作的高度肯定,也是一份沉甸甸的责任与鼓舞。



长期以来,导演系关工委始终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积极贯彻落实党和国家关于关心下一代工作的部署要求,构建“党建带关建”的工作机制,充分发挥“五老”在育人链条中的关键作用凝聚“五老”力量,在思想引领、艺术育人、文化传承、实践创新等方面不断开拓进取,形成了具有专业特色与时代精神的育人模式。老党员、老教师、老艺术家、老模范、老专家们以德润身、以爱育人、以艺塑人,在润物无声中培育时代新人,赓续红色文脉。

一、老中青共绘育人同心圆

“五老”力量是导演系育人链条上的闪光环节。在这里,老教师们用一段段亲历的历史、一句句质朴的叮咛,成为青年学子心中的一盏盏明灯。他们曾经或许是讲台上知识渊博的学者,或许是舞台上神采飞扬的艺术家,如今虽已步入退休的年龄,却依旧心系学生、心系剧场。他们用行动诠释了“离岗不离责,退休不褪色”的精神风貌。

徐晓钟教授倡导青年艺术工作者以真诚之心与世界对话,在理解民族、理解时代中找到创作的灵魂。这些掷地有声的话语,为青年学子树立了精神标杆,也正是“五老”力量在新时代戏剧教育中的生动体现。

在“读懂中国”访谈活动中,罗锦鳞教授回顾自己多年来参与戏剧创作与人才培养的经历,强调:“读懂中国,首先要理解中国人的情感、信仰与文化根脉。”他表示,中国的戏剧艺术不仅要传承经典,更要关注当代人的精神世界,培育有信仰、有情怀、有能力的青年人才。

丁如如教授谈到,戏剧人必须有为社会表达、为人民表达的责任感,这是职业使命感的体现,也是艺术创作的担当。真正优秀的艺术作品应揭示社会的真实,传达具有普遍价值的深层信息。这需要艺术创作者具备较高的思想层次与认知能力。

青年教师也积极投身育人实践,与学生共学共创,共同探讨“戏剧何为”“文化何为”的时代命题,担起育人使命。从课堂到排练厅,从剧本创作到社会实践,一代代教师并肩同行,共同守护学生的成长之路。


采访徐晓钟教授

“读懂中国”采访罗锦鳞教授

“读懂中国“采访丁如如教授

导演系79级校友捐赠雕塑“放飞”


二、润物无声,厚植文化土壤

导演系关工委始终牢记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初心使命,积极构建“全球华语青年戏剧导演英才计划”“中国文化出海计划”“地方戏剧节庆”等特色平台,打造思想教育与专业成长相融合、传承精神与创新实践并重的多维育人空间。每一次对话、每一次排演,都是一次心灵的播种,一次文化的接力。

近年来,导演系持续深化“艺术育人与思政教育融合”实践。2021年,《觉醒年代》主创团队校友回到母校座谈交流,以戏述史、以情动人,激励青年学子讲好中国故事、传承红色基因。同年“5·18国际博物馆日”活动中,学生们以《骆驼祥子》《寻找李大钊》等剧目片段,构建沉浸式文化体验,让历史与观众同频共振。话剧《家》作为国家大剧院“春华秋实”精品展演,呈现青年一代对传统与现实的深刻体悟与艺术表达。

在“请进来、走出去”的交流机制推动下,《狂飙》主创团队校友回校交流,分享创作体悟与成长心路,续写“感恩母校,惟真惟爱”的育人篇章。话剧《铸剑》代表学院赴英国参加爱丁堡国际艺术节Fringe单元,于世界舞台展现中国青年戏剧人的文化自信与艺术风采。

原创话剧《戏剧春秋》更是以生动的舞台语言再现二三十年代中国革命戏剧工作者与时代共振的奋斗史,讴歌话剧“拓荒者”的不朽功绩。该剧作为2024年桂林艺术节开幕大戏亮相广西省立艺术馆,于西南剧展诞生地焕发出新时代的光彩,后又远赴澳门合作排演,作为庆祝澳门回归祖国二十五周年、澳门演艺学院成立三十五周年的重要文化项目。通过演绎历史、感悟当下,青年创作者更加坚定了用艺术服务人民、服务社会的理想信念。


电视剧《觉醒年代》主创座谈会

“5·18国际博物馆日”活动

电视剧《狂飙》剧组座谈会

《戏剧春秋》演出剧照

组织学生参观八路军桂林办事处纪念馆


三、荣誉是肯定,更是新的起点

荣誉既是对成绩的肯定,更是奋斗的新起点。未来,导演系关工委将继续坚持守正创新、久久为功,探索文化育人新路径,厚植家国情怀与艺术理想,助力青年学子成长为德艺双馨的新时代文艺工作者。让春风继续润泽心田,让信仰的火种生生不息!


导演系教师合影


上一条
下一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