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月8日—9日,2024中国音乐剧协会年度盛典在山东济南成功举办。中央戏剧学院音乐剧系凭借原创音乐剧《家》荣获“评委会特别关注‘中国故事’主题作品”奖,并在论坛环节以“教育如何找到自己的语言——以母语为根,探索音乐剧教育的中国表达之路”为主题,深入探讨了音乐剧母语表达的意义与实践,展现了学院在音乐剧教育与创作领域的引领地位。
音乐剧《家》:文学经典焕发舞台新生
音乐剧《家》改编自巴金同名小说,以其深刻的思想内涵与精湛的舞台呈现,荣获此次盛典的重要奖项。作为学院原创剧目的代表作,《家》自创作以来在学院的包容、鼓励下,在音乐剧系的坚持和推动下,调整、修改了12年,打磨了6个版本,累计演出120场,斩获28项国内、国际奖项,受到业内的高度评价。此次获奖是学院长期致力于文学经典改编与本土音乐剧创作的最好见证。
颁奖现场
论坛发言:以母语为根,深耕中国音乐剧教育
在盛典的论坛环节,中央戏剧学院音乐剧系主任戴劲松以“教育如何找到自己的语言”为主题发表了深刻的主旨发言。他提出,音乐剧作为一种舶来的艺术形式,只有深植中国文化语境、扎根母语土壤,才能找到真正属于自己的表达。他强调,母语不仅是情感的纽带,更是文化自觉的体现,通过优秀的歌词、台词、音乐创作,音乐剧才能够更贴近观众的情感深处。
中央戏剧学院音乐剧系主任戴劲松作主旨发言
音乐剧《家》剧照
戴劲松以音乐剧《家》《钢的琴》《禾下乘凉梦》等学院创作排演的音乐剧代表作品为例,分享了教学中的实践经验:通过母语表达的情感共鸣、方言的生活化呈现以及时代背景的精准复现,让学生在创作中找到角色与观众的连接点,形成真正具有“中国气质”的音乐剧作品。
多部中文原创作品:探索音乐剧教育的多维路径
近年来,中央戏剧学院音乐剧系在原创音乐剧教学与创作中取得丰硕成果。《钢的琴》通过东北方言表现工人阶层的质朴与坚韧;《禾下乘凉梦》用音乐剧形式再现了袁隆平的科研精神与诗意人生;《八女投江》以学生的视角重塑历史,赋予英雄故事以真实的人性张力;《日出》则以现代说唱形式重新诠释经典,为母语创作注入了新活力。这些剧目不仅展现了学院在教学创新中的多维探索,也彰显了音乐剧母语表达的无限可能。
音乐剧《钢的琴》剧照
音乐剧《禾下乘凉梦》剧照
音乐剧《八女投江》剧照
音乐剧《日出》剧照
未来愿景:扎根母语土壤,构建中国音乐剧新表达
作为国内音乐剧教育的先行者,中央戏剧学院音乐剧系坚持以母语为根,通过创新教学与多样化创作推动中国音乐剧的发展。戴劲松在论坛的结语中表示:“未来,中国音乐剧一定要和世界对话,但前提是我们得先把母语的故事讲明白。母语是出发点,也是归宿。”音乐剧系将以此为理念,继续为中国音乐剧创作注入文化力量,培养更多具有国际视野和中国底蕴的音乐剧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