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关键字
传承延安精神 传递信仰力量——《向延安》剧组与中戏师生共话青春
时间:2024-06-28

为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紧密结合专业知识,为学生和业界搭建交流平台,《向延安》剧组走进中戏,共话戏剧、青春、理想与人生。6月20日,“流淌诗意的主旋律——话剧《向延安》主创分享会”于学院昌平校区办公楼314会议室成功举行。此次活动邀请了《向延安》剧组的编剧海飞、导演李伯男、剧中程浩南扮演者徐开骋、制作出品方上海东方艺术中心企划部副总监吴彦、剧中黄胖扮演者王辰勋及上海东方艺术中心节目部项目经理胡雅萱为学院师生分享《向延安》创制中的故事。学院舞台美术系主任张洪琛教授、戏剧文学系党总支常务副书记曲士飞教授、戏剧管理系党总支书记张娜、戏剧管理系主任李茜教授、导演系教师党支部书记霍樱副教授、戏剧管理系教师党支部书记马臻邾副教授,以及导演系、舞台美术系、戏剧文学系、戏剧教育系、戏剧管理系及数字戏剧系的师生代表一同参与了本次活动。分享会由媒体人、主持人张默主持。


《向延安》主创分享会海报


《向延安》以1937年淞沪会战打响后的上海为创作背景,以主角向金喜和一群年轻人的成长故事为线索,在风云变幻的氛围中回望峥嵘岁月,致敬赤诚信仰。分享会正式开始前,剧组用一段“美学特辑”宣传视频导入,通过本剧导演、灯光、服装等多位主创的讲解,使大家从不同角度对本剧蕴含的美学内涵有了更切实、更直接的了解。


分享会现场

分享会主持人张默


接下来,在主持人的引导下,各位主创分享了创作心得。海飞为大家讲解《向延安》的主要剧情后,从自身经历与感悟出发,介绍了剧本创作心路,他以“骑自行车”和“骑三轮车”做比喻,形象地阐述了影视剧和舞台剧剧本创作的异同,并表示此次将原著小说改编为戏剧,是一次宝贵的机会。


《向延安》编剧 海飞


李伯男以“如履薄冰、如临深渊”八个字形容创作本剧时的心态,他表示,自己要时刻思考如何在舞台上体现“谍战感”,以及在这个时代下要给观众带来什么样的戏剧作品。也正是这种创作环境让他对作品的打磨格外谨慎、认真,极力抓住创作的火花,保护作品的灵动感。此次分享会主题为“流淌诗意的主旋律”,对此,李伯男诠释道,本剧原著剧情体量庞大、人物角色众多,要将其转换为戏剧很有挑战性,“影视是渐变的艺术、戏剧是激变的艺术”,这个戏就是要在激变和渐变中不断兼顾变换,打造流淌的意境,在诗意中揭示重要人物的故事线。


《向延安》导演 李伯男


对于李伯男提到的“紧张感”,徐开骋同样深有体会。他谈到,这是他首次出演戏剧作品,从首演至尾场,他持续崇敬、持续投入,体悟影视表演与舞台表演的共通之处,并逐步与角色合二为一。


《向延安》演员 徐开骋


围绕本剧是如何被发掘、被策划的,吴彦表示,发掘已经出版十几年的小说《向延安》,对于出品方来说是一次偶然且惊喜的机遇。海飞老师大部分作品的市场反响都很热烈,再加上原著很符合出品的诉求及价值理念,便产生了将其舞台化的想法。


上海东方艺术中心企划部副总监 吴彦


主创逐一分享完毕后,便进入提问环节。首先,戏剧管理系的同学围绕“主旋律”题材创作与吴彦进行交流。吴彦以《永不消逝的电波》为例,分享了“好的主旋律作品能够直抵人心”的观点。


学生提问


之后,曲士飞与海飞就“创作中是否有贯穿的主题词”这一问题进行讨论。海飞以《向延安》当年风雨飘摇的创作背景为开端,表示本剧希望能借这些年轻人起伏的经历表达人生的多变。曲士飞还与李伯男就“如何实现场面间‘流动性’的问题”展开讨论,李伯男表示,创作本剧要打破惯性,持续寻找打开剧本时空结构的钥匙,兼工带写,创造流动起来的叙事关系,并在创作中不断调整、尝试,找寻独属本剧的张弛。

分享会结尾,主持人请主创为学生们提出建议。海飞提出三个词,“判断”——找到自己的长处,对自身进行全面评判;“实操”——一定要实践,在实际工作中不断磨砺成长;“坚持”——成为编剧的路上难免有些坎坷打击,唯有坚持,方能达到自己的目标。对于成为一名优秀的导演,李伯男表示,要在学院接受系统的学习,而且要接受表演的训练,这些有很大益处。在演员成长方面,徐开骋则表示,要抓住机会,多和优秀的主创合作交流。

最后,《向延安》的主创与参与活动的师生一起合影留念,为本次活动画上了圆满的句号。


《向延安》剧组与学院师生合影


习近平总书记寄语广大青年:“有信念、有梦想、有奋斗、有奉献的人生,才是有意义的人生。”《向延安》讲述的是一群年轻人的故事,描绘的是一群年轻人坚守信仰、奋斗不辍的前进画像。延安是革命圣地,也是中国共产党员的精神家园。此次分享会让同学们更深刻、更真切地理解了延安精神,并进一步激励学院师生用所学的专业知识去创作、制作出更多与时代同行、与人民同心的艺术精品,传承红色基因,赓续鲁艺精神!

上一条
下一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