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关键字
中央戏剧学院原创话剧《屈原辞》震撼亮相
时间:2025-05-15

5月11日晚,中央戏剧学院实验剧场内座无虚席,由中央戏剧学院出品、实验剧团制作的大型原创话剧《屈原辞》迎来本轮首场演出。该剧由表演系王鑫教授担任导演,并领衔编剧张立臣,著名舞美设计师孙大庆教授担纲舞台设计,集结了一支以青年艺术家为主体的主创团队和表演阵容。作为北京文化艺术基金2024年度舞台艺术创作资助项目,《屈原辞》以全新的艺术形式呈现中华诗人屈原的传奇一生,赢得了现场观众的热烈反响。



青年语言,说出屈原的坚持

话剧《屈原辞》以爱国诗人屈原的生平为蓝本,讲述了他在楚国政局动荡中坚持理想、力主变法,终被流放投江的悲壮一生。该剧通过屈原与郑袖、靳尚、张仪等人物的政治博弈,展现了忠诚与权谋、信念与现实的激烈冲突。剧本以青年视角重构屈原形象,使这位诗人既有理想的光芒,也有现实的情感厚度。面对楚国衰亡与百姓疾苦,屈原宁死不屈,以生命书写忠贞之歌,呈现出一位理想主义者在乱世中的光辉与悲剧。



在艺术呈现上,《屈原辞》融合诗意与写实手法,将《离骚》《天问》《九歌》等屈原经典篇章巧妙融入剧情,对楚辞文化进行当代表达。全剧以“民心”为主题核心,通过廷辩、流放、诀别等高光场景,展现了屈原坚守信念、直面权谋的精神抉择。剧中众多人物的命运与选择,共同烘托出“民心所向,政之所存”的思想内核。结尾部分以屈原与渔父的问答代替直观的“投江”场景,使整部作品在诗性与现实之间完成一次精神升华,传递出理想主义者不屈的灵魂力量。



舞台如诗,书写楚辞新意

该剧的舞台美术别具匠心,将象征楚国文化的元素融入舞台空间:青铜编钟、祭祀之鼎分列两侧,庄严厚重的钟鼎之声贯穿全剧,成为权力博弈的隐喻背景;高悬空中的层叠竹简幕帘若隐若现,营造出古朴苍茫的书卷意境;舞台地面上水波灯影流动,重现汨罗江畔的意象,随着剧情推进由静转急,烘托出屈原人生的悲歌壮志。融入楚地民乐元素的背景音乐和庄重唯美的舞蹈编排,为全剧营造出亦真亦幻的史诗质感和震撼人心的舞台感染力。在诗化意象与数字舞台语言的融合中,《屈原辞》建立起一套具有东方气韵的现代剧场美学。



青年力量,文化传承的新表达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屈原辞》由一批富有朝气的青年艺术工作者共同打造。导演王鑫带领中央戏剧学院表演系青年演员倾情出演,将课堂所学融入舞台实践,在角色塑造上展现出旺盛的创造力和真挚的情感投入。青年主创团队大胆尝试新的戏剧表达方式,使这部历史题材作品散发出蓬勃的时代气息。作为北京文化艺术基金支持项目,该剧也是高校青年艺术人才舞台实践能力的重要体现。全剧节奏明快紧凑,灯光变幻与演员肢体表演交相呼应,台词既保留古典韵味又融入当代语言的点缀,成功拉近了古老主题与当代观众之间的距离。可以说,《屈原辞》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经由青年一代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的生动实践。



首演当晚,剧场内多次响起经久不息的掌声。许多观众为剧情所打动,纷纷表示,“在话剧舞台上重新认识了一个有血有肉的屈原”。不少青年观众也从中找到了共鸣:“屈原坚持正道却屡受打压的遭遇,让人联想到现实中理想主义者的坚持,非常震撼!”现场有专家评价到,该剧在思想性与艺术性上取得了出色的平衡,通过丰富的舞台手段赋予经典题材新的生命力,对于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增强文化自信具有积极意义。



据悉,话剧《屈原辞》首演后将在中央戏剧学院实验剧场连续上演九场,演出至5月18日,力求将这部凝聚匠心与热忱的作品呈献给更多观众。此次演出恰逢端午节前夕,在传统佳节与民族文化的交汇点上,《屈原辞》以当代表达纪念诗人、激活传统、启发青年,为新时代舞台创作提供了深具示范意义的探索路径。



演出时间

2025年5月11日–18日 19:30

5月17日—18日 14:30

演出地点

中央戏剧学院实验剧场



北京文化艺术基金是由北京市文化和旅游局发起设立的公益性基金,重点围绕舞台艺术创作、文化传播交流和艺术人才培养三大领域开展资助。基金面向社会接受申报、资助过程受社会监督、资助成果由社会共享,最大限度调动社会参与文化建设积极性,搭建了一个开放平等、公开透明的艺术资助体系,充分发挥全国文化中心的示范引领作用。


上一条
没有下一条了